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的批评策略是质疑和解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目的是“建构”一种新的“绿色批评”。它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研究方法。谭恩美2005年的最新力作《沉没之鱼》充分地反映了她的生态意识。因此,笔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中存在的生态意识进行了分析,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沉没之鱼》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41-02
一、导 言
《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2005年的最新力作。小说一经问世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上榜第一周即冲入十甲,创造了她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奇迹。美国评论界把本书定义为“幽灵小说”,当然是因为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在故事开头就已经神秘死亡,她以死人开口说话的方式,向读者叙述了12位美国旅行者在中国云南,兰那王国旅行过程中的遭遇。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其两性、人性关怀、文化误读与冲突等主题进行过评述,还曾经分析过其解构主义的思想。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美国游客们的东方之旅,从而了解作者的生态意识以及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美国的第一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felty)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正像女性批评是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和文学,而通过阅读文本,马克思主义批评给予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等级认识一样,生态批评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来进行文学研究。”[1]生态批评最关键的特征是把研究自然(物理环境)与文学乃至文化的关系作为重点。
生态批评研究文学文本的生态哲学,从而重新解读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述或压制,对文本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生态批评以反人类为中心为第一要义,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和谐结局。生态批评应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自身的精神状态。人类作为生物链上独特的一环,自身内部也存在生态平衡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得往往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面对自然环境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存的竞争而导致异化,这就是社会生态失衡。同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异化,故而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也是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3]
三、《沉没之鱼》中的生态意识
1.美国游客们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以反人类中心主义为第一要义。这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是有所特指的,真正处于中心地位的只是部分人、少数人,它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观念。而带有明显的物种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的烙印。李培超指出:“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人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甚至男权主义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2]因此,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的弱势群体就不仅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第三世界、妇女、有色人种、工人阶级等。《沉没之鱼》中,美国游客们有着很深的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
小说中,旅行团里的11名美国游客被当地的一个南夷人部落给“绑架”了,带到了一个叫“无名之地”的丛林。因为该部落有着这样一个信仰:他们相信有一天“小白哥”也就是“神灵之王”,会转世重回他们部落并拯救他们。而族人可以凭借“三个神圣的征兆”辨认出转世的“小白哥”来,它们是:一本黑皮书,一副扑克,浓密而倾斜的眉毛。南夷族人认为美国游客中的鲁珀特就是他们苦苦等待的转世“小白哥”,相信他是“万能的神灵之王”,能教他们隐形,离开“无名之地”而不被残害他们的兰那国王军队发现,因为他们看到他带了一本黑皮书,在用扑克变魔术,而且长着和“大哥”一样的浓密而倾斜的眉毛。
这些美国游客因为在云南吃了不干净的饭菜,到无名之地的第二天就因疟疾接二连三地病倒了。首先发作的是鲁珀特。部落中一位双胞胎的祖母(在部落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要试着喂他一些能治疟疾的营养品,可是薇拉(游客中一名美国黑人女性)制止了她。虽然这位老祖母给她解释的很清楚,可是她还是坚定地说:“不许有蛊惑的药物。”[4]无奈之下,双胞胎的祖母只好拿回了可以救命的茶叶。很明显,薇拉他们并不相信这些原始部落的人会知道如何治愈疟疾。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原始的、落后的、是没有科学而言的。这是他们以西方人的认知方式来想象的东方部落。在他们眼里,这些南夷族人是弱势群体,而他们才是人类的主宰,是强者。所以很明显,他们不自觉地站到了南夷人的对立面,也就是弱势群体的对立面,在与南夷人交往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烙印。他们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其实就是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这里的“人类”,不是整个人类,只是西方人,少数人,不包括东方人以及所有其他的弱势群体。
其实,之前他们刚到“无名之地”时就带有类似的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当南夷族人用他们最好的饭菜款待这些美国游客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感觉却是“没有一样看上去是美味”,[4]尽管食物其实很可口。之后同样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当他们被印度政府提供的飞机营救出丛林之后,他们决定尽力帮助南夷族人脱离困境。他们的办法是:请族人走出无名之地,出演一家电影公司推出的系列节目——《疯狂的丛林!》。美国人相信通过这个方法,这些族人就能够改善他们的现状,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可是,随着“无名之地”从“无名”变为“有名”,当地的生态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后来《疯狂的丛林!》收视率一落千丈,他们不仅没有拿到钱,还不得不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了无家可归的边境难民营中的一员。最后,这些族人担心政府报复他们的逃跑,害怕迫害,不得不躲到了一个名叫“其他地方”的丛林,一个终年被树顶遮盖看不到阳光的地方。美国人采用了他们所谓的最大的“救助”,带来的结果却是毫无价值。这些毫无意义的做法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习惯的做法造成的,他们破坏了自然生态也打破了社会生态的平衡。正因为如此,南夷族人不再相信鲁珀特是他们的“神灵之王”,也不再相信美国人是他们的救星,无奈地选择了悄然离开。同时,南夷族人再次逃到不见天日的丛林的悲惨命运也深深地刺痛了那些美国游客的心。因此,无论是美国人还是那些可怜的南夷人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精神上都需要时间才能再次达到平衡。
2.《沉没之鱼》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
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是: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结局。小说中美国游客虽然处处表现出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但是最终作者谭恩美通过叙述者陈璧璧之口向我们表达了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从而展示了她的生态意识。
美国游客们被困于“无名之地”,曾经想尽一切办法让世人发现他们的所在。可是一旦人们发现了他们,隐藏于丛林中的南夷部落也就暴露了。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兰那国王军队的杀戮和部落的灭亡。所以,在相信“小白哥”是来拯救他们的前提下,善良的南夷族人黑豆把马赛夫人在中国和兰那王国的录影带交给了柏哈利——一位在兰那王国喝醉酒而没赶上旅游团的美国游客,希望通过他让世界了解他们,拯救他们。可是这是一种冒险。因为如果“国王知道了‘神之军队’,他会派出一个步兵旅,进入丛林去搜索那些人”。[4]几天后警方的搜索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不久的死亡。没有责怪,没有非难,相反他们不停地讲故事,唱圣歌,感谢圣灵,为自己准备毒蘑菇。他们为死亡的准备是那么神圣,让这些美国游客误以为是南夷人的庆祝仪式。因为他们的演奏“就像水流过岩石,是自然钟爱的音乐”。[4]“圣歌的声音越来越响,鼓瑟齐鸣,葫芦声和风笛声,节奏激动人心……敲打声和圣歌声已成为众人的心跳。随着最后一下铜鼓的重击,所有‘无名之地’的灵魂都离开了身体,包括我的朋友们。”[4]此刻,在神圣的感谢圣灵的圣歌中,他们没有了民族之分,强弱之分,现代与落后之分,感受到的只是“繁星点点,宇宙无穷,最伟大的就是爱”。[4]这份人与人之间不掺杂任何东西的纯粹的爱与宽容正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是对“地球中心主义”的建构。
美国游客们的兰那王国之旅,虽然充满了重重困难和危险,甚至有生命之忧,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南夷人的爱与宽容。被营救之后一年,莫非和海蒂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他们很恩爱。莫非的儿子鲁珀特虽然在“无名之地”时不喜欢自己被当作神,可是如今他重新有了梦想,那就是要成为“小白哥”和神灵之王。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到兰那王国去营救他的子民。温迪和怀亚特本是情侣,但现在不是了,因为他们彼此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不再只迷恋身体上的诱惑了。马赛先生带着在兰那王国曼陀罗江沿岸找到的那份安宁回到旧金山之后,就和妻子协议离婚了,结束了他们无聊的婚姻。他们一直都没有孩子,可是兰那王国之旅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虽然已经离婚,可是他们相处的很好,很和谐,很温馨。薇拉受“无名之地”的影响,写了一本关于自力更生的书,虽然思想上一直还没有走出“丛林”,可是她买了一张飞往巴黎的机票准备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本尼回去后和一家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回到旧金山后,柏哈利和朱玛琳的爱情始终保持着完美的般配。朱玛琳和女儿也从旅游之前的隔阂变得有沟通和相互理解了。他们一家三口有了一个可爱的家。就连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她从小就恨她的继母甜妈,极其缺少母爱,因为缺乏感知爱的能力,一辈子没有真正爱过任何一个男人。可是一趟东方之旅,她作为幽灵的全知全能让她对所有人的感受都了如指掌。在这个过程中,她终于感知到了爱,学会了爱和宽容。
通过他们东方之旅前后的变化,我们清楚看到的是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面,那是外在与内在的和谐,是自然与社会和精神的和谐。这些和谐的画面是在对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对一种“绿色批评”的“建构”。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生态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它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要使文学批评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地球中心主义”。也就是说生态批评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还注重“建构”,以建立一种“绿色批评”为目的。通过分析美国游客们非同寻常的东方之旅、旅游前后心灵和生活态度的变化以及南夷部落的悲惨与不变的信仰,我们看到了小说的和谐之美和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弱势民族的尊重和关怀。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沉没之鱼》这部小说,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生态意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Glotfelty. C. What is Ecocriticism?[J].Her Lecture at 1994 Wester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http://www.amazon.com/, 2004.4.20
2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9
3 孟宪印、高全喜.《红字》的生态批评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 谭恩美著、蔡 骏译写.沉没之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13、176、280、284、285
5 王 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沉没之鱼》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041-02
一、导 言
《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2005年的最新力作。小说一经问世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上榜第一周即冲入十甲,创造了她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奇迹。美国评论界把本书定义为“幽灵小说”,当然是因为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在故事开头就已经神秘死亡,她以死人开口说话的方式,向读者叙述了12位美国旅行者在中国云南,兰那王国旅行过程中的遭遇。目前,已经有学者对其两性、人性关怀、文化误读与冲突等主题进行过评述,还曾经分析过其解构主义的思想。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美国游客们的东方之旅,从而了解作者的生态意识以及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美国的第一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felty)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正像女性批评是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和文学,而通过阅读文本,马克思主义批评给予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等级认识一样,生态批评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来进行文学研究。”[1]生态批评最关键的特征是把研究自然(物理环境)与文学乃至文化的关系作为重点。
生态批评研究文学文本的生态哲学,从而重新解读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述或压制,对文本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生态批评以反人类为中心为第一要义,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和谐结局。生态批评应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自身的精神状态。人类作为生物链上独特的一环,自身内部也存在生态平衡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得往往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面对自然环境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存的竞争而导致异化,这就是社会生态失衡。同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异化,故而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也是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3]
三、《沉没之鱼》中的生态意识
1.美国游客们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以反人类中心主义为第一要义。这里,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是有所特指的,真正处于中心地位的只是部分人、少数人,它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观念。而带有明显的物种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的烙印。李培超指出:“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人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甚至男权主义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2]因此,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的弱势群体就不仅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第三世界、妇女、有色人种、工人阶级等。《沉没之鱼》中,美国游客们有着很深的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
小说中,旅行团里的11名美国游客被当地的一个南夷人部落给“绑架”了,带到了一个叫“无名之地”的丛林。因为该部落有着这样一个信仰:他们相信有一天“小白哥”也就是“神灵之王”,会转世重回他们部落并拯救他们。而族人可以凭借“三个神圣的征兆”辨认出转世的“小白哥”来,它们是:一本黑皮书,一副扑克,浓密而倾斜的眉毛。南夷族人认为美国游客中的鲁珀特就是他们苦苦等待的转世“小白哥”,相信他是“万能的神灵之王”,能教他们隐形,离开“无名之地”而不被残害他们的兰那国王军队发现,因为他们看到他带了一本黑皮书,在用扑克变魔术,而且长着和“大哥”一样的浓密而倾斜的眉毛。
这些美国游客因为在云南吃了不干净的饭菜,到无名之地的第二天就因疟疾接二连三地病倒了。首先发作的是鲁珀特。部落中一位双胞胎的祖母(在部落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要试着喂他一些能治疟疾的营养品,可是薇拉(游客中一名美国黑人女性)制止了她。虽然这位老祖母给她解释的很清楚,可是她还是坚定地说:“不许有蛊惑的药物。”[4]无奈之下,双胞胎的祖母只好拿回了可以救命的茶叶。很明显,薇拉他们并不相信这些原始部落的人会知道如何治愈疟疾。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原始的、落后的、是没有科学而言的。这是他们以西方人的认知方式来想象的东方部落。在他们眼里,这些南夷族人是弱势群体,而他们才是人类的主宰,是强者。所以很明显,他们不自觉地站到了南夷人的对立面,也就是弱势群体的对立面,在与南夷人交往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烙印。他们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其实就是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这里的“人类”,不是整个人类,只是西方人,少数人,不包括东方人以及所有其他的弱势群体。
其实,之前他们刚到“无名之地”时就带有类似的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当南夷族人用他们最好的饭菜款待这些美国游客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感觉却是“没有一样看上去是美味”,[4]尽管食物其实很可口。之后同样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当他们被印度政府提供的飞机营救出丛林之后,他们决定尽力帮助南夷族人脱离困境。他们的办法是:请族人走出无名之地,出演一家电影公司推出的系列节目——《疯狂的丛林!》。美国人相信通过这个方法,这些族人就能够改善他们的现状,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可是,随着“无名之地”从“无名”变为“有名”,当地的生态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后来《疯狂的丛林!》收视率一落千丈,他们不仅没有拿到钱,还不得不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了无家可归的边境难民营中的一员。最后,这些族人担心政府报复他们的逃跑,害怕迫害,不得不躲到了一个名叫“其他地方”的丛林,一个终年被树顶遮盖看不到阳光的地方。美国人采用了他们所谓的最大的“救助”,带来的结果却是毫无价值。这些毫无意义的做法是他们自以为是的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习惯的做法造成的,他们破坏了自然生态也打破了社会生态的平衡。正因为如此,南夷族人不再相信鲁珀特是他们的“神灵之王”,也不再相信美国人是他们的救星,无奈地选择了悄然离开。同时,南夷族人再次逃到不见天日的丛林的悲惨命运也深深地刺痛了那些美国游客的心。因此,无论是美国人还是那些可怜的南夷人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精神上都需要时间才能再次达到平衡。
2.《沉没之鱼》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
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是: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结局。小说中美国游客虽然处处表现出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但是最终作者谭恩美通过叙述者陈璧璧之口向我们表达了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从而展示了她的生态意识。
美国游客们被困于“无名之地”,曾经想尽一切办法让世人发现他们的所在。可是一旦人们发现了他们,隐藏于丛林中的南夷部落也就暴露了。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兰那国王军队的杀戮和部落的灭亡。所以,在相信“小白哥”是来拯救他们的前提下,善良的南夷族人黑豆把马赛夫人在中国和兰那王国的录影带交给了柏哈利——一位在兰那王国喝醉酒而没赶上旅游团的美国游客,希望通过他让世界了解他们,拯救他们。可是这是一种冒险。因为如果“国王知道了‘神之军队’,他会派出一个步兵旅,进入丛林去搜索那些人”。[4]几天后警方的搜索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不久的死亡。没有责怪,没有非难,相反他们不停地讲故事,唱圣歌,感谢圣灵,为自己准备毒蘑菇。他们为死亡的准备是那么神圣,让这些美国游客误以为是南夷人的庆祝仪式。因为他们的演奏“就像水流过岩石,是自然钟爱的音乐”。[4]“圣歌的声音越来越响,鼓瑟齐鸣,葫芦声和风笛声,节奏激动人心……敲打声和圣歌声已成为众人的心跳。随着最后一下铜鼓的重击,所有‘无名之地’的灵魂都离开了身体,包括我的朋友们。”[4]此刻,在神圣的感谢圣灵的圣歌中,他们没有了民族之分,强弱之分,现代与落后之分,感受到的只是“繁星点点,宇宙无穷,最伟大的就是爱”。[4]这份人与人之间不掺杂任何东西的纯粹的爱与宽容正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是对“地球中心主义”的建构。
美国游客们的兰那王国之旅,虽然充满了重重困难和危险,甚至有生命之忧,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南夷人的爱与宽容。被营救之后一年,莫非和海蒂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他们很恩爱。莫非的儿子鲁珀特虽然在“无名之地”时不喜欢自己被当作神,可是如今他重新有了梦想,那就是要成为“小白哥”和神灵之王。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到兰那王国去营救他的子民。温迪和怀亚特本是情侣,但现在不是了,因为他们彼此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不再只迷恋身体上的诱惑了。马赛先生带着在兰那王国曼陀罗江沿岸找到的那份安宁回到旧金山之后,就和妻子协议离婚了,结束了他们无聊的婚姻。他们一直都没有孩子,可是兰那王国之旅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虽然已经离婚,可是他们相处的很好,很和谐,很温馨。薇拉受“无名之地”的影响,写了一本关于自力更生的书,虽然思想上一直还没有走出“丛林”,可是她买了一张飞往巴黎的机票准备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本尼回去后和一家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回到旧金山后,柏哈利和朱玛琳的爱情始终保持着完美的般配。朱玛琳和女儿也从旅游之前的隔阂变得有沟通和相互理解了。他们一家三口有了一个可爱的家。就连小说的叙述者陈璧璧,她从小就恨她的继母甜妈,极其缺少母爱,因为缺乏感知爱的能力,一辈子没有真正爱过任何一个男人。可是一趟东方之旅,她作为幽灵的全知全能让她对所有人的感受都了如指掌。在这个过程中,她终于感知到了爱,学会了爱和宽容。
通过他们东方之旅前后的变化,我们清楚看到的是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面,那是外在与内在的和谐,是自然与社会和精神的和谐。这些和谐的画面是在对西方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对一种“绿色批评”的“建构”。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生态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它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要使文学批评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地球中心主义”。也就是说生态批评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还注重“建构”,以建立一种“绿色批评”为目的。通过分析美国游客们非同寻常的东方之旅、旅游前后心灵和生活态度的变化以及南夷部落的悲惨与不变的信仰,我们看到了小说的和谐之美和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弱势民族的尊重和关怀。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沉没之鱼》这部小说,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生态意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Glotfelty. C. What is Ecocriticism?[J].Her Lecture at 1994 Wester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http://www.amazon.com/, 2004.4.20
2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9
3 孟宪印、高全喜.《红字》的生态批评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 谭恩美著、蔡 骏译写.沉没之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13、176、280、284、285
5 王 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