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乐意学习,愿意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时的追求。学生人虽小,但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教育”理论,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理解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教学中,教师在新授时直接出示情境图:同学租船游玩,大船可以乘5人,小船可以乘3人。10只小船正好坐满,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引入,使得游园人数的可能性增加,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学具,应用假设的方法,找到了多种符合条件的人数。接着,教师又明确有42人游园,让学生算一算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假设的经验,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探索,不仅得出了应用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提供“生活原型”,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能从实际体验出发理解和掌握,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实例:王刚带了260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王刚( )元,这时,王刚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 260-98;(2)160 2;(3)100-98 160;(4) 260-100 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1)、(2)、(3)三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算式结果相同,但算起来后两种方法比较方便。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体会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让学生去理解,在做中悟,悟中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教师在学校的走道上画了一条10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沿着这条线段走两个来回,计算出自己的步长。然后让学生去步测操场一圈的长度,再由他们自己向学校体育老师或学校领导了解操场一圈的实际长度,以验证步测的可行性。接着又鼓励学生步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估算自己在什么时候出发可以保证自己上学不迟到。学生们兴致极高,还自己步测了一些别的距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增强。
四、回归“生活应用”,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创设储蓄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来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的税款。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的存款利息,学生发现运用合理的调节存款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个发现使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更加熟练,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变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为数学学习注入鲜活的气息,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缕明媚的阳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教学中,教师在新授时直接出示情境图:同学租船游玩,大船可以乘5人,小船可以乘3人。10只小船正好坐满,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引入,使得游园人数的可能性增加,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学具,应用假设的方法,找到了多种符合条件的人数。接着,教师又明确有42人游园,让学生算一算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假设的经验,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探索,不仅得出了应用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提供“生活原型”,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能从实际体验出发理解和掌握,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实例:王刚带了260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王刚( )元,这时,王刚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 260-98;(2)160 2;(3)100-98 160;(4) 260-100 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1)、(2)、(3)三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算式结果相同,但算起来后两种方法比较方便。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体会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让学生去理解,在做中悟,悟中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教师在学校的走道上画了一条10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沿着这条线段走两个来回,计算出自己的步长。然后让学生去步测操场一圈的长度,再由他们自己向学校体育老师或学校领导了解操场一圈的实际长度,以验证步测的可行性。接着又鼓励学生步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估算自己在什么时候出发可以保证自己上学不迟到。学生们兴致极高,还自己步测了一些别的距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增强。
四、回归“生活应用”,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开阔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创设储蓄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来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的税款。通过计算不同时期的存款利息,学生发现运用合理的调节存款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个发现使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更加熟练,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变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为数学学习注入鲜活的气息,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缕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