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关系的表现呈现出日趋复杂的态势。构建劳动关系指数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借鉴价格指数和HDI指数构造原理,利用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指标和统计数据构造了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这一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对上海市劳动关系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指数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关系指数;价格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作者简介:
郭有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公共政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工会理论研究》的庄音豪主编和周正言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中图分类号:C97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1-051-08
前言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更趋复杂多样。尽管和谐仍然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流和基调,但对抗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如违反劳动法规、劳动争议调解不利、劳动合同履行情况不佳、职业危害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因此,迫切需要对于劳动关系进行量化,量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劳动关系变化的态势,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变化提供有力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劳动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劳动关系中现有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其劳动关系的发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对上海劳动关系的研究必将对国内这一领域产生示范效应。
构建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目的在于探索发展和维持和谐劳动关系量化的模式和方法,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客观的测量工具,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劳动关系指数的意义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
(1)作为劳动关系晴雨表,服务于劳动关系状况的监测。
劳动关系指数在反映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编制并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的信息资料,进而实现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动态监测。
(2)有利于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发展实行事前管理。
劳动关系指数的定期发布有助于把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劳动关系进行事前管理,避免事件发生后穷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3)作为劳动关系研究的分析工具,促进劳动关系研究。
鉴于指数的综合性和简明性等特点,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可以为劳动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工具,促使劳动关系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
如何构建劳动关系指数。这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劳动关系内涵的把握,其二是指数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劳动关系内涵把握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动关系指数的内容,而对指数编制方法的研究则侧重于解决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原理和具体计算过程。鉴于此,本研究将侧重于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劳动关系和谐研究进展,指数研究以及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和利益息息相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要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仅使劳动力在数量上得到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而且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劳动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西方,劳动关系一般使用industrialrelations或者laborrelations来表示,广义上指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关于就业(劳动)条件的任何关系(dealings),但更常用的含义则指管理者和工会化或潜在工会化的劳动力之间的关系1。而在百度百科中,则是这样定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2可见,中西方在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劳动关系强调的是有组织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从我国劳动关系实践来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权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劳动者参加劳动所获得的工资、福利和用人单位为之代缴(买)的各种保险费用;二是劳动者参加劳动的方式和环境,具体表现为长期雇佣还是临时雇佣、劳动环境的好坏及其安全程度等;三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技能发展,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健康检查和劳动技能培训等实现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与此相应的用工和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政府管理到市场化的转变。二是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非国有经济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使通过市场形成雇佣关系成为劳动关系形成的主要形式。三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包括劳动基准、劳动合同、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等已逐步建立起来。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允许职工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关系双方的边界有些模糊和融合。总体上,这种趋势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于劳动关系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必然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是劳动者在实现就业过程中与劳动力的使用方,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起的一种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并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2006年9月12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张秋俭在全国总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和谐的劳动关系主要从八个标准去衡量:一是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是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四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五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六是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七是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八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缴纳工会经费3。这是全国总工会对当前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标准的把握。事实上,这些只是对劳动关系把握的一些原则,衡量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准针对不同行业、地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该地区或行业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细化和量化的标准,提出具体指标,使之具有操作性。从内容方面讲,这八条标准主要从工会角度出发,注重工会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总体上并没有突破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范畴,却淡化了劳动关系的其他内容,比如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等。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为健全和实现和协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劳动合同法》将和谐劳动关系的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宗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完善劳动保障的法律体系。
劳动合同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劳动者权益加强保护:一是明确要求企业为劳动者购买“四金”,为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提高劳动者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加以约束,保证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发展;三是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使劳动者有安全感和发展意愿,强化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和责任。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保障劳动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原则。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也称劳动关系三方原则,简称三方机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规定,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雇员(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如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订、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三方协商劳动关系的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于1990年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三方协商促进贯彻国际劳工标准公约》。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宣布,全面启动劳动关系三方(国家、企业、职工)协商机制,以协商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001年10月27日新修正的工会法第三十四条对三方机制作了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这是目前我国推行三方协商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劳动关系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2006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并明确了具体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系统论述这个问题,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同样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率。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的标志。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企业内部更加协调和稳定,使企业更有生机和发展潜力,可以说劳动关系的和谐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拥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才能安心工作,主动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效率、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上海市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2007年6月上海市总工会通过问卷调查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对上海市197家企业、3983名职工和1009位社会个体进行了调查与座谈。根据此次调查,可以将上海市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4,分别是:
(1)上海市劳动关系发展更加趋于市场化和规范化。首先,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面临市场化的重大转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由过去以政治利益为基础、行政控制为手段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其次,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加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个性化和弹性化的趋势。以法律契约形式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的劳动合同制度在上海市企业中得以基本覆盖,从企业、职工和社会问卷调查获得的结果显示劳动合同覆盖率分别为93.8%、89.9%和86.8%。
(2)劳动关系中“资强劳弱”现象加剧。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是劳动关系双方力量抗衡的重要经济基础。在过去五年中,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态。“资强劳弱”具体表现为劳动合同短期化以及劳资双方在分配和决策方面的地位不平等。
(3)劳动争议案件处于易发多发阶段。过去5年来,上海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0%,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劳动争议发生率较高。以静安区为例,2006年私营、外资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发生数占全区劳动争议案件综述的83.7%。
(4)用工形式多样化使得上海市劳动关系更趋复杂。上海市城镇灵活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使上海市灵活就业趋势与国际就业趋势接轨,劳动力市场个体化、弹性化的态势,使劳动关系表现出灵活、弹性、多样的特点,兼职、非全日制、自由职业、承包就业、阶段性就业关系呈不断增长趋势。就业的灵活性、用工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形成职工队伍中不同的利益诉求,劳动关系更显复杂。
(5)劳动关系适用规则逐步趋于国际化。随着外商在上海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落户上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8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206家,投资性公司达172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7月底,常住上海的外籍人士已达14万余人,约占中国内地常住外籍人士总数的30%5。外资企业的引入对于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起了重要作用。
(6)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据上海总工会统计,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2.42万份,覆盖9.87万家企业,385.84万职工。在上海市总工会的一项专项调查中发现,50.1%的职工表示集体合同对维护职工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所调查的197家企业中,有63.4%的单位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46.1%建立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用人单位自觉规范和调节内部劳动关系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指数研究
1.指数概念
指数(Indexnumber)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统计术语和分析工具。哥伦比亚百科中将指数定义为相对于一个标准或基数的用于反映价值或数量变化的数值,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生活费用、就业等的比较。其中,消费价格指数是最具影响的指数之一6。大英百科全书将指数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指数是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指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汇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根据这个定义,指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供比较,另一方面,当事物的测量以不同单位表示时,指数可以提供一种间接比较的标准,具有度量转换的功能[2-8]。
国内学者对指数的定义也不尽不同,但基本都是引用国外指数概念和定义或对国外概念或定义的简单修改。比如,杨曾武、陈允明等编写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对统计指数的表述为,“所谓总指数就是以相对数的形式综合反映多种事物在数量上变动的一种统计方法”,王宗坚在《统计学基础》中则表述为,“统计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指用来反映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狭义则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9]。
可见,指数的本质是一个相对数,为人们对某种现象变化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一个直观的、简便的数值。指数的功能在于化繁就简,是对复杂事物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研究指数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指数来反映零散的和不易观察和表述的事物或现象。
2.物价指数及其发展
最初的指数起源于消费品物价指数的编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指数通常是价格指数的代名词,其影响至今仍在,在google中查找指数,搜索引擎往往会自动指向价格指数。在指数的早期研究中,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和派许(Peasche)的贡献最大,由其提出的指数一般被称作拉氏-派氏指数,为综合指数体系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社会经济统计领域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10]。
拉氏指数为Iq=■,Ip=■,派氏指数为Iq=■,Ip=■。可见,拉氏以基期的价格或数量作为数量指数或价格指数的权数,而派氏则以报告期的价格或数量作为数量或价格指数的权数。拉氏-派氏指数的统计思想在当代人看来是极其简单的,二者都是对价格或数量的加权平均的比值,但其影响一直到目前还广泛存在,如大家所熟悉的上证综合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等都是基于此原理的指数。
后人对指数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对拉氏和派氏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比如,由单一物品向多个物品的扩展,指标之间连接函数的选取以及权重选择等方面的改进等。
如何判断一个指数的好坏?美国统计学家费雪(Fisher)提出了检验统计指数的三条标准,即时间互换试验、因子互换试验和循环试验6。时间互换试验即报告期对基期的指数与基期对报告期的指数的乘积为1;因子互换试验即价格指数的两个因子价格和数量互换即成为数量(销售量)指数,价格指数与数量指数的乘积应等于销售额指数;循环试验即环比指数的连乘积应等于定基指数。从数理概念来讲,对于单一物品指数应该很容易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但对于多个物品所构建的综合指数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可能相对较为困难。
而从操作实践来讲,指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指数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所谓有效性是指指数能够反映其评价内容的真实状况,而可靠性是指指数评价的可重复性,在不同场合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统计学中有专门的定义,也有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
价格指数的构建由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功能而使得价值比较变得相对容易,在将价格指数研究的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时,比如说本项研究中的劳动关系,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存在不同质的规定性,在构建劳动关系指数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度量衡的问题,或者尺度转换问题,通过转换将不同质的属性可以在同一个参照体系下进行比较和计算。人类发展指数在这方面可以为劳动关系指数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
3.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发展署(UNDP)对全球各国人类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数,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予以公布。
人类发展指数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1990年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只涉及三个指标,即人口出生时的期望寿命、成人识字人口比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后,这些指标被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三个不同质的要素构成,这一点对于计算劳动关系指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将采用类似的思路来构建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下面以《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为例 [11],介绍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原理(见图1):
图1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计算过程
引自《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UNDP(2008)。
人类发展指数是人类发展的概要性度量尺度。它从以下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来测度一个国家所取得的平均进展:
·健康长寿,按出生时期望寿命度量。
·知识,按成人识字率(占三分之二权重)和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占三分之一权重)度量。
·体面生活,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购买力平价)度量。
在计算人类发展指数本身之前,必须为人类发展指数每一个维度创建一个指数。为了计算这些维度的指数,即期望寿命、教育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数,必须为下述指标选定极小值和极大值(阈值)。
每一维度表现为0和1之间的一个值,可用以下通用公式计算:
Iq=■
Xij表示一个具体指标,i表示上述三个维度指数中的一个,j表示具体某个国家,k表示所有国家,max表示某个具体指标的最大值,min表示某个具体指标的最小值。
一旦各维度指数被计算出来,HDI的计算就较为简单了。它是这三个维度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首先将一个复杂的指数根据可加性原理将其构成划分为几个维度,其次,每个维度再由若干个指标来表示。由于测量单位的不同,不同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平均或加权平均。HDI通过一个特别的公式将每一个维度的指数控制在0-1之间,这样就解决了因单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成分在HDI指数中的权重过大或过小的问题。HDI在解决不同维度指数权重时所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缩减测量尺度,比如,通过对数转换将国民收入(人均GDP)转化为对数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收入的分布差异。从不同维度的权重处理上,HDI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处理方式即权重均等化。从具体的计算来看,HDI利用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可以获得每一个指标的具体分布,比如说最大值、最小值,从而可以实现将各个指标的指数确定在0-1之间,对于某些达到或接近最大或最小值的国家的具体指标,HDI采用了一些主观化处理使其值略小于最大值或略大于最小值。HDI的优点在于简单实用,通过有限的几个维度和指标却能够反映和评价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差距。
总之,在构建劳动关系指数时,HDI确实提供了一个思路,在明确劳动关系构成的主要方面之后,可以通过类似的技术处理而构建劳动关系指数。
四、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
1.劳动关系指数构建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价格指数和HDI指数的系统回顾,价格指数是一种纵向指数,通过两个不同时期价格的对比而获得,HDI指数是一种横向指数,通过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关指标换算来为每一个国家计算HDI指数。
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打算将两种不同类型指数的构建思路结合起来,即根据能够获得的资料,通过一定的公式将不同的指标,分别计算一个类似价格指数的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乘法原理将各个指标合并,取其几何平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2.资料来源和方法
基于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由如下5个维度构成(见表1),分别是:
(a)收入福利维度。
收入福利维度主要反映劳动关系中职工的福利待遇,涉及到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
工资是劳动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收入保障是劳动关系得以维护的重要内容。收入方面有比较多的统计指标,比如说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工资总额、月或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等,在计算收入福利维度指数时选取上海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社会保障。现阶段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社会保障费用是通过企业代缴和代收的方式进行筹集。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五种。由于保险费用的收集方式因不同险种而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劳动关系指数的初步尝试,在指数构建时将主要考虑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三大险种的参保率而没有考虑缴费强度,通过不同险种的参保率增长情况间接反映职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b)劳动环境维度。
劳动环境指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处的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环境维度主要反映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劳动环境涉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但这些内容很难量化。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的劳动环境好了,其相对应的工伤事故及死亡就会相应减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劳动安全死亡专率来反映劳动者的劳动环境。
(c)劳动合同维度
劳动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法定劳动关系的正式确立,劳动合同必然会成为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自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将进一步确立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在我国除了劳动合同外,还有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签订必须经平等协商并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以书面的形式订立,签订后必须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它是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依据。
指数构建时,选择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来反映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
(d)劳动者利益诉求维度
劳动关系的和谐固然同劳动者所获得的福利报酬、所处的劳动环境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够有一些机制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一些利益诉求的机制或途径,也一定会对劳动关系的和谐起到促进作用,劳动者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可以有多个途径,但工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工会入会率作为主要指标。
(e)劳动力市场状况维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劳动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时,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劳动者一般很难同企业雇主进行讨价还价,争取自身的福利待遇。就目前而言,随着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会更加普遍,使劳动者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中,劳动力市场状况通过失业人数或失业率得以反映。
由于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的原因,暂时考虑上述内容。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许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结果与讨论
1.结果各指标和维度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主要指标的具体数值
资料来源: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数据库及其网站:http://www.12333sh.go.cn/2007sxy/2007information/2007ldbztjsj/200803/t20080327_1047773.shtml
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hjjdw.gov.cn/renda/node9708/node9718/userobject1ai1473454.html
上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http://cn.chinagate.com.cn
/economics/2008-03/24/content_13456373_5.htm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sh.gov.cn
/2004shtj/tjgb/tjgb2006.htm
上海工会统计年鉴2007,2008
上海市统计年鉴2007,2008
各指标值的计算公式为:Ii=■,X表示某个指标,下标t表示报告期值,下标0表示基期值;当指标值变化与劳动关系变化成负相关关系时,采用指标的倒数进行计算。
在计算分维度指数时,假定同一维度内各指标之间具备可加性,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维度指数,即。
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时,各维度之间假定具备可乘性,取其几何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即Ji=■■Ii。
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时,各维度之间假定具备可乘性,取其几何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即 LRI=(■Jm)■。
LRI=1.073
可见,2007年同2006年相比,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为107.3%,换句话说,同2006年相比,2007年上海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略有改善。
(2)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a)如何看待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推行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这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的改善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被提升到关系到社会建设的高度。
总体上,从2006年到2007年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是有所改善的。劳动关系指数的改善与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的举措具有一定联系。从统计结果来看,各个维度改善的幅度并不完全一致,各个维度具体情况如下:
劳动合同维度和职工利益诉求维度
从上海市工会得到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7年劳动合同签订率从86.6%增长至96.4%,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也由63.4%增长至69.7%,说明劳动用工规范性在不断增强。工会入会率由63.8%上升至69.9%,工会在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上海市总工会响应全国总工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实践。上海市总工会在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实践中确立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基本标准,包括建立工会、职工入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职工董监事制度,职工经济、教育、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维护,女职工享受平等权利等10多个方面的内容。按照计划,至2009年底,创建活动在已建工会企业的覆盖面达到85%;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达标率达到45%;2007年以上两项应分别达到30%和10%;2008年应分别达到60%和30%。这些标准的实施和推进对上述劳动关系指数中的几个维度指数的改善具有直接关联。
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行的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用工和职工权益的保护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劳动关系的改进。而《劳动合同法》在指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讨论和宣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劳动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得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职工的劳动权益,进而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
劳动生产环境维度
劳动生产环境维度指数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死亡专率来体现的。安全生产死亡专率是指因安全生产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市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到2007年,上海市劳动安全死亡专率由20.3/10万下降至18.7/10万。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死亡人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收入福利维度
收入福利维度中,改善最为明显的是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6年的人均29569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07元,改善幅度为17.4%。收入分配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比值由4.78倍降低至4.58倍,改善幅度为4.4%。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而言,2007年基本上维持了2006年的水平,有的甚至出现了轻微的下降。可以说,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而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涨,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因为各项保险的参保率并没有饱和,而是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劳动力市场状况维度
劳动力市场状况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这个维度中,可以看到两个方面比较积极的变化,一方面登记失业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另一方面新增就业岗位比(新增就业岗位比指新增就业岗位数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b)如何看待上海市劳动争议数量的变化
在劳动关系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2.42万件,2007年上升至2.95万件。
但需要说明的是,劳动争议数量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因为劳动争议数量除了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有关外,还与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有一定关系。有些情况下,尽管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但劳动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即便意识到但却根本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机会和途径,也不会通过诉诸劳动争议的方式来解决。相反的情况也是可能的,表现为劳动者过度保护自身的利益。
对于劳动争议数量不断上升,存在如下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许劳动关系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可以导致劳动争议数量的增加。这一点在近年来随着劳动法规的不断普及,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构建社会理念的不断推广,劳动者维权意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二,劳动关系确实存在恶化,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跟劳动争议的报告制度有关,过去在法制不够健全的环境下,对于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可能未列入统计。随着统计的逐步完善,劳动争议报告相对增加。总而言之,这三个方面总体上跟劳动关系还是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对总体劳动关系指数的改善盲目乐观,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以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尤其是加强对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劳动者和企事业管理层之间的矛盾,这是增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路。至于如何加大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劳动争议出现的原因,只有摸清了根源,工作才会有针对性,才会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劳动关系更为和谐。
(c)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指数的建议。
首先,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计算所依赖的数据完全来自已经公开发表的官方统计数据。其优点是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缺点在于不能保证这些数据的及时获得,因而在指数计算过程中就失去了主动性和权威性。同时,对于劳动关系中比较定性指标,比如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主观感受就无从获得,因而也存在一些不足。
其次,计算方法的改进方面。在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方面,总体上采用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HDI指数和物价指数的构造方法的基本原理,但在权重的确定方面还显得相对主观。采用平均方式处理权重,不存在明显的不妥,但可能会与实际权重存在差异。
再次,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当假设条件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对于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解释应特别警惕。
最后,作为统计方法的探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对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变异等特性加以研究,在指数计算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另外,对于当前所计算的劳动关系指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劳动关系的真实状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总之,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是可以利用间接数据来实现的,它对于检测和观察劳动关系的和谐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依据,为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傅小龙、彭希哲主编(2007),上海市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研究报告,百家出版社,174-215
[2]AnitaL.Stewart;JohnE.Ware,Jr.RobertH.Brook(1981),Advan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Functional Status : Construction of Aggregate Indexes , Medical Care , 19(5) : 473-488.
[3]IrmaAdelman(1958),A New Approach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Number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40(3):240-249.
[4]Jae-OnKim ; James Rabjohn(1980) , Binary Variablesand Index Construction ,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 Vol . 11:120-159.
[5]MarshallB . Reinsdorf , W . Erwin Diewert and Christian Ehemann(2002),Additive decompos it ionsfor Fisher ,T¨ornqvist and geometri cmeanind exe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28:5161
[6]Ragnar Frisch(1954),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Priceof Living Measurements: A Survey Article,Econometrica,22(4):407-421.
[7]VadimStrijov , VsevolodS hakin(2003) , Index Construction : the Expert-Statistical Method , Environmenta lresearch ,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4(26):51-55
[8]W.Erwin Diewert(1998) , Index Number Issues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2(1):47-58.
[9]郝大明(2006),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统计研究,第6期,69-72
[10]亢大麟、王振龙、朱文琦(2005),统计指数研究的几点思考,统计与决策,第5期,4-7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345-351
(责任编辑:王福生)
关键词:劳动关系指数;价格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作者简介:
郭有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公共政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工会理论研究》的庄音豪主编和周正言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中图分类号:C97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1-051-08
前言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更趋复杂多样。尽管和谐仍然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流和基调,但对抗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如违反劳动法规、劳动争议调解不利、劳动合同履行情况不佳、职业危害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因此,迫切需要对于劳动关系进行量化,量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劳动关系变化的态势,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变化提供有力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劳动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劳动关系中现有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其劳动关系的发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对上海劳动关系的研究必将对国内这一领域产生示范效应。
构建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目的在于探索发展和维持和谐劳动关系量化的模式和方法,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客观的测量工具,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劳动关系指数的意义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
(1)作为劳动关系晴雨表,服务于劳动关系状况的监测。
劳动关系指数在反映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编制并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的信息资料,进而实现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动态监测。
(2)有利于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发展实行事前管理。
劳动关系指数的定期发布有助于把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劳动关系进行事前管理,避免事件发生后穷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3)作为劳动关系研究的分析工具,促进劳动关系研究。
鉴于指数的综合性和简明性等特点,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可以为劳动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工具,促使劳动关系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
如何构建劳动关系指数。这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劳动关系内涵的把握,其二是指数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劳动关系内涵把握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动关系指数的内容,而对指数编制方法的研究则侧重于解决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原理和具体计算过程。鉴于此,本研究将侧重于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劳动关系和谐研究进展,指数研究以及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和利益息息相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要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仅使劳动力在数量上得到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而且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劳动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西方,劳动关系一般使用industrialrelations或者laborrelations来表示,广义上指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关于就业(劳动)条件的任何关系(dealings),但更常用的含义则指管理者和工会化或潜在工会化的劳动力之间的关系1。而在百度百科中,则是这样定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2可见,中西方在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劳动关系强调的是有组织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从我国劳动关系实践来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权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劳动者参加劳动所获得的工资、福利和用人单位为之代缴(买)的各种保险费用;二是劳动者参加劳动的方式和环境,具体表现为长期雇佣还是临时雇佣、劳动环境的好坏及其安全程度等;三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技能发展,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健康检查和劳动技能培训等实现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与此相应的用工和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政府管理到市场化的转变。二是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非国有经济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使通过市场形成雇佣关系成为劳动关系形成的主要形式。三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包括劳动基准、劳动合同、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等已逐步建立起来。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允许职工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关系双方的边界有些模糊和融合。总体上,这种趋势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于劳动关系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必然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是劳动者在实现就业过程中与劳动力的使用方,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起的一种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并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2006年9月12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张秋俭在全国总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和谐的劳动关系主要从八个标准去衡量:一是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是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四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五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六是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七是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八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缴纳工会经费3。这是全国总工会对当前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标准的把握。事实上,这些只是对劳动关系把握的一些原则,衡量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准针对不同行业、地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该地区或行业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细化和量化的标准,提出具体指标,使之具有操作性。从内容方面讲,这八条标准主要从工会角度出发,注重工会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总体上并没有突破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范畴,却淡化了劳动关系的其他内容,比如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等。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为健全和实现和协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劳动合同法》将和谐劳动关系的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宗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完善劳动保障的法律体系。
劳动合同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劳动者权益加强保护:一是明确要求企业为劳动者购买“四金”,为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提高劳动者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对劳动者工作时间加以约束,保证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发展;三是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使劳动者有安全感和发展意愿,强化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和责任。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保障劳动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原则。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也称劳动关系三方原则,简称三方机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规定,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雇员(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如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订、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三方协商劳动关系的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于1990年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三方协商促进贯彻国际劳工标准公约》。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宣布,全面启动劳动关系三方(国家、企业、职工)协商机制,以协商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001年10月27日新修正的工会法第三十四条对三方机制作了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这是目前我国推行三方协商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劳动关系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2006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并明确了具体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系统论述这个问题,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同样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率。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的标志。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劳动关系使企业内部更加协调和稳定,使企业更有生机和发展潜力,可以说劳动关系的和谐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拥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才能安心工作,主动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效率、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上海市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2007年6月上海市总工会通过问卷调查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对上海市197家企业、3983名职工和1009位社会个体进行了调查与座谈。根据此次调查,可以将上海市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4,分别是:
(1)上海市劳动关系发展更加趋于市场化和规范化。首先,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面临市场化的重大转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由过去以政治利益为基础、行政控制为手段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其次,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加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个性化和弹性化的趋势。以法律契约形式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的劳动合同制度在上海市企业中得以基本覆盖,从企业、职工和社会问卷调查获得的结果显示劳动合同覆盖率分别为93.8%、89.9%和86.8%。
(2)劳动关系中“资强劳弱”现象加剧。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是劳动关系双方力量抗衡的重要经济基础。在过去五年中,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态。“资强劳弱”具体表现为劳动合同短期化以及劳资双方在分配和决策方面的地位不平等。
(3)劳动争议案件处于易发多发阶段。过去5年来,上海市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0%,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劳动争议发生率较高。以静安区为例,2006年私营、外资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发生数占全区劳动争议案件综述的83.7%。
(4)用工形式多样化使得上海市劳动关系更趋复杂。上海市城镇灵活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越来越广。经济全球化使上海市灵活就业趋势与国际就业趋势接轨,劳动力市场个体化、弹性化的态势,使劳动关系表现出灵活、弹性、多样的特点,兼职、非全日制、自由职业、承包就业、阶段性就业关系呈不断增长趋势。就业的灵活性、用工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形成职工队伍中不同的利益诉求,劳动关系更显复杂。
(5)劳动关系适用规则逐步趋于国际化。随着外商在上海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落户上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8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206家,投资性公司达172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08年7月底,常住上海的外籍人士已达14万余人,约占中国内地常住外籍人士总数的30%5。外资企业的引入对于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起了重要作用。
(6)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据上海总工会统计,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2.42万份,覆盖9.87万家企业,385.84万职工。在上海市总工会的一项专项调查中发现,50.1%的职工表示集体合同对维护职工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所调查的197家企业中,有63.4%的单位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46.1%建立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用人单位自觉规范和调节内部劳动关系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指数研究
1.指数概念
指数(Indexnumber)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统计术语和分析工具。哥伦比亚百科中将指数定义为相对于一个标准或基数的用于反映价值或数量变化的数值,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生活费用、就业等的比较。其中,消费价格指数是最具影响的指数之一6。大英百科全书将指数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指数是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指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汇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根据这个定义,指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供比较,另一方面,当事物的测量以不同单位表示时,指数可以提供一种间接比较的标准,具有度量转换的功能[2-8]。
国内学者对指数的定义也不尽不同,但基本都是引用国外指数概念和定义或对国外概念或定义的简单修改。比如,杨曾武、陈允明等编写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对统计指数的表述为,“所谓总指数就是以相对数的形式综合反映多种事物在数量上变动的一种统计方法”,王宗坚在《统计学基础》中则表述为,“统计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指用来反映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狭义则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9]。
可见,指数的本质是一个相对数,为人们对某种现象变化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一个直观的、简便的数值。指数的功能在于化繁就简,是对复杂事物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研究指数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指数来反映零散的和不易观察和表述的事物或现象。
2.物价指数及其发展
最初的指数起源于消费品物价指数的编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指数通常是价格指数的代名词,其影响至今仍在,在google中查找指数,搜索引擎往往会自动指向价格指数。在指数的早期研究中,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和派许(Peasche)的贡献最大,由其提出的指数一般被称作拉氏-派氏指数,为综合指数体系奠定了基础,并成为社会经济统计领域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10]。
拉氏指数为Iq=■,Ip=■,派氏指数为Iq=■,Ip=■。可见,拉氏以基期的价格或数量作为数量指数或价格指数的权数,而派氏则以报告期的价格或数量作为数量或价格指数的权数。拉氏-派氏指数的统计思想在当代人看来是极其简单的,二者都是对价格或数量的加权平均的比值,但其影响一直到目前还广泛存在,如大家所熟悉的上证综合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等都是基于此原理的指数。
后人对指数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对拉氏和派氏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比如,由单一物品向多个物品的扩展,指标之间连接函数的选取以及权重选择等方面的改进等。
如何判断一个指数的好坏?美国统计学家费雪(Fisher)提出了检验统计指数的三条标准,即时间互换试验、因子互换试验和循环试验6。时间互换试验即报告期对基期的指数与基期对报告期的指数的乘积为1;因子互换试验即价格指数的两个因子价格和数量互换即成为数量(销售量)指数,价格指数与数量指数的乘积应等于销售额指数;循环试验即环比指数的连乘积应等于定基指数。从数理概念来讲,对于单一物品指数应该很容易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但对于多个物品所构建的综合指数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可能相对较为困难。
而从操作实践来讲,指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指数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所谓有效性是指指数能够反映其评价内容的真实状况,而可靠性是指指数评价的可重复性,在不同场合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统计学中有专门的定义,也有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
价格指数的构建由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功能而使得价值比较变得相对容易,在将价格指数研究的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时,比如说本项研究中的劳动关系,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存在不同质的规定性,在构建劳动关系指数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度量衡的问题,或者尺度转换问题,通过转换将不同质的属性可以在同一个参照体系下进行比较和计算。人类发展指数在这方面可以为劳动关系指数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
3.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发展署(UNDP)对全球各国人类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数,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予以公布。
人类发展指数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1990年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只涉及三个指标,即人口出生时的期望寿命、成人识字人口比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后,这些指标被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三个不同质的要素构成,这一点对于计算劳动关系指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将采用类似的思路来构建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下面以《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为例 [11],介绍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原理(见图1):
图1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计算过程
引自《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UNDP(2008)。
人类发展指数是人类发展的概要性度量尺度。它从以下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来测度一个国家所取得的平均进展:
·健康长寿,按出生时期望寿命度量。
·知识,按成人识字率(占三分之二权重)和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占三分之一权重)度量。
·体面生活,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购买力平价)度量。
在计算人类发展指数本身之前,必须为人类发展指数每一个维度创建一个指数。为了计算这些维度的指数,即期望寿命、教育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数,必须为下述指标选定极小值和极大值(阈值)。
每一维度表现为0和1之间的一个值,可用以下通用公式计算:
Iq=■
Xij表示一个具体指标,i表示上述三个维度指数中的一个,j表示具体某个国家,k表示所有国家,max表示某个具体指标的最大值,min表示某个具体指标的最小值。
一旦各维度指数被计算出来,HDI的计算就较为简单了。它是这三个维度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首先将一个复杂的指数根据可加性原理将其构成划分为几个维度,其次,每个维度再由若干个指标来表示。由于测量单位的不同,不同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平均或加权平均。HDI通过一个特别的公式将每一个维度的指数控制在0-1之间,这样就解决了因单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成分在HDI指数中的权重过大或过小的问题。HDI在解决不同维度指数权重时所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缩减测量尺度,比如,通过对数转换将国民收入(人均GDP)转化为对数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收入的分布差异。从不同维度的权重处理上,HDI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处理方式即权重均等化。从具体的计算来看,HDI利用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可以获得每一个指标的具体分布,比如说最大值、最小值,从而可以实现将各个指标的指数确定在0-1之间,对于某些达到或接近最大或最小值的国家的具体指标,HDI采用了一些主观化处理使其值略小于最大值或略大于最小值。HDI的优点在于简单实用,通过有限的几个维度和指标却能够反映和评价各国的发展状况和差距。
总之,在构建劳动关系指数时,HDI确实提供了一个思路,在明确劳动关系构成的主要方面之后,可以通过类似的技术处理而构建劳动关系指数。
四、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
1.劳动关系指数构建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价格指数和HDI指数的系统回顾,价格指数是一种纵向指数,通过两个不同时期价格的对比而获得,HDI指数是一种横向指数,通过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关指标换算来为每一个国家计算HDI指数。
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打算将两种不同类型指数的构建思路结合起来,即根据能够获得的资料,通过一定的公式将不同的指标,分别计算一个类似价格指数的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乘法原理将各个指标合并,取其几何平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2.资料来源和方法
基于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由如下5个维度构成(见表1),分别是:
(a)收入福利维度。
收入福利维度主要反映劳动关系中职工的福利待遇,涉及到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
工资是劳动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收入保障是劳动关系得以维护的重要内容。收入方面有比较多的统计指标,比如说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工资总额、月或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等,在计算收入福利维度指数时选取上海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社会保障。现阶段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社会保障费用是通过企业代缴和代收的方式进行筹集。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五种。由于保险费用的收集方式因不同险种而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劳动关系指数的初步尝试,在指数构建时将主要考虑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三大险种的参保率而没有考虑缴费强度,通过不同险种的参保率增长情况间接反映职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b)劳动环境维度。
劳动环境指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处的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环境维度主要反映劳动者的就业环境,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劳动环境涉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但这些内容很难量化。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的劳动环境好了,其相对应的工伤事故及死亡就会相应减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劳动安全死亡专率来反映劳动者的劳动环境。
(c)劳动合同维度
劳动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法定劳动关系的正式确立,劳动合同必然会成为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自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将进一步确立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在我国除了劳动合同外,还有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签订必须经平等协商并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以书面的形式订立,签订后必须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它是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依据。
指数构建时,选择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来反映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
(d)劳动者利益诉求维度
劳动关系的和谐固然同劳动者所获得的福利报酬、所处的劳动环境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能够有一些机制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一些利益诉求的机制或途径,也一定会对劳动关系的和谐起到促进作用,劳动者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可以有多个途径,但工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工会入会率作为主要指标。
(e)劳动力市场状况维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劳动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时,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劳动者一般很难同企业雇主进行讨价还价,争取自身的福利待遇。就目前而言,随着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会更加普遍,使劳动者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中,劳动力市场状况通过失业人数或失业率得以反映。
由于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的原因,暂时考虑上述内容。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许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结果与讨论
1.结果各指标和维度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主要指标的具体数值
资料来源: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数据库及其网站:http://www.12333sh.go.cn/2007sxy/2007information/2007ldbztjsj/200803/t20080327_1047773.shtml
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hjjdw.gov.cn/renda/node9708/node9718/userobject1ai1473454.html
上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http://cn.chinagate.com.cn
/economics/2008-03/24/content_13456373_5.htm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sh.gov.cn
/2004shtj/tjgb/tjgb2006.htm
上海工会统计年鉴2007,2008
上海市统计年鉴2007,2008
各指标值的计算公式为:Ii=■,X表示某个指标,下标t表示报告期值,下标0表示基期值;当指标值变化与劳动关系变化成负相关关系时,采用指标的倒数进行计算。
在计算分维度指数时,假定同一维度内各指标之间具备可加性,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维度指数,即。
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时,各维度之间假定具备可乘性,取其几何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即Ji=■■Ii。
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时,各维度之间假定具备可乘性,取其几何均数作为最终的指数,
即 LRI=(■Jm)■。
LRI=1.073
可见,2007年同2006年相比,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为107.3%,换句话说,同2006年相比,2007年上海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略有改善。
(2)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a)如何看待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推行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这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的改善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被提升到关系到社会建设的高度。
总体上,从2006年到2007年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是有所改善的。劳动关系指数的改善与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的举措具有一定联系。从统计结果来看,各个维度改善的幅度并不完全一致,各个维度具体情况如下:
劳动合同维度和职工利益诉求维度
从上海市工会得到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7年劳动合同签订率从86.6%增长至96.4%,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也由63.4%增长至69.7%,说明劳动用工规范性在不断增强。工会入会率由63.8%上升至69.9%,工会在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上海市总工会响应全国总工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实践。上海市总工会在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实践中确立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基本标准,包括建立工会、职工入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职工董监事制度,职工经济、教育、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维护,女职工享受平等权利等10多个方面的内容。按照计划,至2009年底,创建活动在已建工会企业的覆盖面达到85%;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达标率达到45%;2007年以上两项应分别达到30%和10%;2008年应分别达到60%和30%。这些标准的实施和推进对上述劳动关系指数中的几个维度指数的改善具有直接关联。
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行的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用工和职工权益的保护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劳动关系的改进。而《劳动合同法》在指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讨论和宣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劳动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得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职工的劳动权益,进而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
劳动生产环境维度
劳动生产环境维度指数主要是通过安全生产死亡专率来体现的。安全生产死亡专率是指因安全生产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市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到2007年,上海市劳动安全死亡专率由20.3/10万下降至18.7/10万。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死亡人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收入福利维度
收入福利维度中,改善最为明显的是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6年的人均29569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07元,改善幅度为17.4%。收入分配的差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比值由4.78倍降低至4.58倍,改善幅度为4.4%。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而言,2007年基本上维持了2006年的水平,有的甚至出现了轻微的下降。可以说,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而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涨,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因为各项保险的参保率并没有饱和,而是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劳动力市场状况维度
劳动力市场状况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这个维度中,可以看到两个方面比较积极的变化,一方面登记失业率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另一方面新增就业岗位比(新增就业岗位比指新增就业岗位数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b)如何看待上海市劳动争议数量的变化
在劳动关系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为2.42万件,2007年上升至2.95万件。
但需要说明的是,劳动争议数量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因为劳动争议数量除了与劳动关系和谐状况有关外,还与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有一定关系。有些情况下,尽管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但劳动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即便意识到但却根本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机会和途径,也不会通过诉诸劳动争议的方式来解决。相反的情况也是可能的,表现为劳动者过度保护自身的利益。
对于劳动争议数量不断上升,存在如下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许劳动关系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可以导致劳动争议数量的增加。这一点在近年来随着劳动法规的不断普及,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构建社会理念的不断推广,劳动者维权意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二,劳动关系确实存在恶化,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跟劳动争议的报告制度有关,过去在法制不够健全的环境下,对于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可能未列入统计。随着统计的逐步完善,劳动争议报告相对增加。总而言之,这三个方面总体上跟劳动关系还是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对总体劳动关系指数的改善盲目乐观,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以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尤其是加强对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进行疏导,缓解劳动者和企事业管理层之间的矛盾,这是增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路。至于如何加大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劳动争议出现的原因,只有摸清了根源,工作才会有针对性,才会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劳动关系更为和谐。
(c)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指数的建议。
首先,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计算所依赖的数据完全来自已经公开发表的官方统计数据。其优点是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缺点在于不能保证这些数据的及时获得,因而在指数计算过程中就失去了主动性和权威性。同时,对于劳动关系中比较定性指标,比如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主观感受就无从获得,因而也存在一些不足。
其次,计算方法的改进方面。在计算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方面,总体上采用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HDI指数和物价指数的构造方法的基本原理,但在权重的确定方面还显得相对主观。采用平均方式处理权重,不存在明显的不妥,但可能会与实际权重存在差异。
再次,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当假设条件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对于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解释应特别警惕。
最后,作为统计方法的探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对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变异等特性加以研究,在指数计算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另外,对于当前所计算的劳动关系指数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劳动关系的真实状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总之,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是可以利用间接数据来实现的,它对于检测和观察劳动关系的和谐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依据,为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傅小龙、彭希哲主编(2007),上海市劳动关系和谐状况研究报告,百家出版社,174-215
[2]AnitaL.Stewart;JohnE.Ware,Jr.RobertH.Brook(1981),Advan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Functional Status : Construction of Aggregate Indexes , Medical Care , 19(5) : 473-488.
[3]IrmaAdelman(1958),A New Approach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Number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40(3):240-249.
[4]Jae-OnKim ; James Rabjohn(1980) , Binary Variablesand Index Construction ,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 Vol . 11:120-159.
[5]MarshallB . Reinsdorf , W . Erwin Diewert and Christian Ehemann(2002),Additive decompos it ionsfor Fisher ,T¨ornqvist and geometri cmeanind exe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28:5161
[6]Ragnar Frisch(1954),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Priceof Living Measurements: A Survey Article,Econometrica,22(4):407-421.
[7]VadimStrijov , VsevolodS hakin(2003) , Index Construction : the Expert-Statistical Method , Environmenta lresearch ,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4(26):51-55
[8]W.Erwin Diewert(1998) , Index Number Issues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2(1):47-58.
[9]郝大明(2006),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统计研究,第6期,69-72
[10]亢大麟、王振龙、朱文琦(2005),统计指数研究的几点思考,统计与决策,第5期,4-7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345-351
(责任编辑:王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