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舜:技术发展也增加了创意实现的可能性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pvp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CBNweekly L=李家舜


  10年前,李家舜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的客户会变成如今的竞争对手。现在,广告公司和咨询公司、平台方抢生意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对于广告行业来说,10年不算一个太长的时间维度,但似乎没有哪个10年像最近一次这样给广告行业带来如此多颠覆性的影响。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们对好创意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当品牌都在为流量数据疯狂买单,你还记得上一次因为广告创意眼前一亮是什么时候吗?
  无论在哪个时代,创意毫无疑问是广告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对如今的4A广告公司而言,更是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地位的基础。技术发展为创意环境带来了太多噪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现创意的可能性。它为广告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机会对业内每一家公司都是平等的。
  如今,广告行业正处在新一轮整合的关键时期。广告公司在拥抱数字化、大数据这些新概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创意力。尽管困难重重,李家舜对未来10年广告行业的发展依然保持乐观。因为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广告行业的核心资产始终是人。在他看来,就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未来可能会取代一切,广告行业会是一个例外。

C:1997年刚来到中国时,你看到的广告行业是什么样的?与现在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L:当时中国广告行业就像1950年代的美国,比较正规的广告操作还是刚刚起步的状态,10年前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更多依赖国际广告公司推动。
  现在已经有相反的趋势。我们的技术发展在全球是领先的,这给广告带来更多新的空间和广告手段。很多广告的新新形式反而是在中国先出现,然后其他国家再跟随。
  另外,你会看到技术在影响整个中国以及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广告也是其中一部分。20年前的广告大部分是依赖单一渠道、单向性渠道收到信息。用户接触广告大多通过看电视、看报纸。而现在的广告都是互动的,能将个人化信息直接传递给消费者。

C:在广告行业适应整个行业的变化的过程中,让你最感慨一件事情是什么?


  L:最感慨的就是在这个行业越来越难做。30年前刚进入广告行业的时候,广告人头顶都有一个光环,现在这个光环越来越暗淡。因为不光是我们广告行业内部的竞争,其他行业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
  广告行业不像快消公司,有一条生产线、厂房,对广告公司来说,人就是最主要的资产。也因为光环慢慢暗淡,聘请专业人才和把人才留在广告行业都越来越困难。

C:过去10年里,广告行业或者你的公司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




  L:10年前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单纯,就是同行的国际性4A广告公司。因为技术把广告门槛降得很低,现在竞争对手可以是小型的广告公司、BAT等平台,甚至我们的客户也变成了竞争对手,甚至个体在社交网络上拍一个创意视频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面对这些对手,第一要清楚我们行业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是在于我们的创意力。这不是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年轻人自己跳出来就可以轻易拥有的。我们的创意核心有理论和数据的支撑和多年经验累积。当你把创意做到极致的时候,你的竞争力就会回来。

C:过去10年中,在想法上和生活态度上,你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对你改变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L:2008年我刚当了一年爸爸,当时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广告行业没有休息时间可言,可以说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都在工作。家庭多了一个小成员,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很大。我要怎么去拿捏平衡?我既不想影响工作,更不想丢掉陪伴家庭的时间。这是我10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这个行业需要我维持小孩子的性格想法,孩子的出现让我变得成熟。因为要教育小孩,所以我一下子就长大了。

C:在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多转变,有很多新的词汇出现了,你印象深刻的新词汇都有哪些?


  L:比如说“网红”,这个中国词汇还被翻译成英文并广泛流传。还有广告行业前段时间最流行的就是“大数据”,你要一个解决方案也好,创意点子也好,任何人都会说我们都有大数据支持,这在10年前是没有的。然后还有“IP”,很多公司会说买一个IP来做运营,这也是10年前不会听到的。

C:你本人对时尚特别敏感,你觉得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这个习惯如何影响你在广告行业的工作?


  L:肯定是。爱美,追求时尚,购物,买东西,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觉得审美是广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做一件东西,你做的东西比人家的美丽、好看,你的审美眼光,你跟不跟得上时尚,穿衣服时的颜色配搭,灯光,氛围。所谓的美术感对广告来讲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建议很多新的广告人,提升自己的时尚素养、美术素养,肯定有帮助。

C:在中国,可能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很多公司会公开表达对于年轻人的重视,对于创新的重视,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L:我觉得这个重心转移是一件好事。以前公司的重要决策、重要决定都会由年纪大一点的资深人士来做,跨国公司则是国外总部来做决定,但现在能看出来,年轻化和本土化已是必然趋势。互联网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说当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跟现在的18岁年轻人相差很远。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是与世界同步的,他们的观念是商业决定很好的参考。他们对社会更有影响力,消费力更强,品牌的目标是年轻人,广告公司就要做年轻人喜欢的广告,打动他们让他们去消费,这是一环接一环的。

C:广告行业未来10年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重大变化?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商业机会?


  L:未来广告行业的定义可能会被改写。现在已经有体验营销、内容营销,都超越了传统广告。一条微信,一条微博,也可能是一个广告。外卖、打车平台也可能是广告。所有围绕消费者生活的事物,都有广告存在的空间。所以未来广告行业会成为一种生活形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传统广告行业的创意部只需要美术指导跟文案,一个懂写,一个懂画画。现在创意团队里面需要有技术人员,他们要懂得最先进的技术。比如做内容营销,一部电影也是商业广告的载体,电影里面有编剧,有导演,有很多这些跟传统广告行业不一样的人才,这些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也是未来广告行业所需要的。

C:你对所在行业未来的变化是否乐观?


  L:绝对乐观。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叫AI,好像什么东西电脑都可以帮你搞定,但创意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创意是没逻辑的,是天马行空的,是无中生有的,是不能实实在在去推理出来的,所以这个部分起码现在我理解的AI还没有能力做到。创意力是我们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为技术的发展,有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都为广告创意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所谓的BAT三巨头在影响整个中国的商业环境的同时,也为广告业带来了提升的机会。

C:从城市、品牌、技术、设计与发明这些角度出发,请想象一下商业的未来。


  L:跨界会让整个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广告行業以往大家分工很清楚,咨询公司就是帮客户做很多咨询性的大计划,广告公司负责营销产品。现在你会看到咨询公司也会提供创意,广告公司也想给客户提供一些咨询服务。行业越来越复杂,数据公司、媒介公司、平台都进来了,这对广告行业有利有弊。我个人倾向于简单的环境。最好的创意应该来自于一些最简单、最单纯、最朴素的环境。但复杂化反过来会扩大设计和创意的空间,因为技术发展了,创意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其他文献
两国之间因名字而产生的一场争端在持续了27年后終于就快终止了。  6月17日,希腊和马其顿两国的外长在两国交界的普雷斯帕湖希腊一侧签署了有关马其顿国名更改问题的历史性协议,解决了两国纠缠多年的国名问题。根据协议,马其顿的国名将更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马其顿1991年宣布独立,并于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此后,马其顿对内对外皆使用宪法国名“马其顿共和国”。然而在
期刊
冰山B-15这个名字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对于科学家来说,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一座有史以来体积最大的冰山。不过,在孤独地漂浮了18年后,这座巨大的冰山现在正在慢慢消失。  冰山B-15是2000年从南极洲的罗斯冰架上脱离的,当时其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面积相当,远大于去年从南极拉森C冰架上脱离的巨大冰山。不过,冰山B-15从刚一“出生”就在不断分裂融化、缩小,目
期刊
曾经的一双对手,如今处在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倘若未来要为2018年的中国创投圈撰写这样一个故事,最佳叙述者恐怕非ofo莫属。  这家公司始创于2014年,在过去3年作为共享经济的明星,获得10轮累计超过22亿美元的投资,享受了资本的追逐、政策的扶持,乃至市场的高度关注。然而最近,ofo却遭遇了空前的舆论风波:资金链断裂,亏损加剧,运营难以为继的传闻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  而拥有几乎同样的履历、经历3
期刊
可能眼下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特金会”上,然后又是世界杯,谁还会关注其他的?当然是看世界杯啊。当然,如果在人类以后的历史里,体育能代替政治的话,未尝不是件好事。不是要说世界杯,上个星期四,也就是6月14日,是所谓的“超级星期四”。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公布了一些事情,且值得关注。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宣布美联储又把联邦基金基础利率上调了0.25%,这基本在市场的预期之内—此前市场认为美联储
期刊
>> 2017年9月的“世界无车文明日“,志愿者们骑着哈罗单车在宁波街头。  6月的一天,李光辉骑着一辆哈罗单车,在宁波街头巡查。这天的任务不算重,否则他会换骑自己另一辆速度更快的助动车,完成在天一广场、鼓楼、城隍庙等数个城市主要点位的打卡巡 查。  28岁的李光辉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他来自河南洛阳。进入哈罗后,和大多数城市经理的成长路径一样,他先从杭州最基层的小区车辆运营做起,然后到大区经理
期刊
>> The Collective在伦敦西部开发的共享居住大楼Old Oak。  29岁的Anso Kristiansen是一名当代舞演员,她已经等不及在今年7月搬进Old Oak,那是一座位于伦敦西部的共享居住大楼。满怀期待的她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  Kristiansen已经来伦敦5年,一直都是与人合租。“Old Oak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如果我需要私人空间,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公寓,而在一般的
期刊
C=CBNweekly S=沈向洋  “爸爸老是在讲小冰,好像它是你的孩子一样。”沈向洋说,自己的儿子有一天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沈向洋对小冰的热情,可以理解。小冰是微软中国团队2014年5月研发出的一款对话式人工智能,现已成为一个面向情商维度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已在五个国家落地。  10年前,软件巨头微软正在经历互联网的冲击,很快,移动互联网又来了。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虽然努力转型,但在iOS
期刊
飞利浦正在历经百年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型期。  瞄准人们愈发关注健康的趋势和其中蕴含的商机,飞利浦大刀阔斧地对原先的三大块业务实施了拆分和整合:照明业务被独立出来,针对专业医疗领域的的医疗保健部门和针对消费者的优质生活部门被整合在一起,如此,为人们在“健康关护全程”中提供创新、整合、互联的解决方案。  而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都将是飞利浦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人
期刊
因为最喜欢秋天,Mofei把婚期定在了9月。  尽管只剩不到3个月,她并没有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也没有向一条龙的婚庆服务公司购买套餐。她关注了一个专门分享小众个性备婚攻略的微信公众号,在里面慢慢浏览其他新人的真实婚礼故事,给未来的婚礼吸取点灵感。  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大都和Mofei有点儿像,他们都不想拍一套千篇一律的影楼精修婚纱照,也不愿意在婚礼上出现老套的酒店圆桌大餐或者乡间流水席,转而选择了
期刊
似乎没人能说清西安究竟是如何突然变成网红的,包括最先在抖音上添加“西安”标签的刘芸菲。  2017年6月,刘芸菲下载了抖音。作为初玩抖音的试验拍摄,她上传了一段时长为15秒、拍摄对象为西安钟楼的短视频,并随手加注了“西安”标签,上传到挑战活动中—抖音将添加标签分享并号召参与的话题定义为一个挑战。“当时玩抖音的人还不多,我也只是随手拍拍城市环境和周围的人,完全没有想到会成为西安城市挑战的发起人。”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