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比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批评很荒唐”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约翰·奈斯比特和他的妻子多丽丝坐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17楼的一个房间里,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这天,北京刚刚结束了连日的阴霾天气,晴空万里。奈斯比特满头白发,蓬松的大胡子略有点乱,穿一套蓝布休闲西装,握手很有力。作为一个82岁的老人,他的口齿和思路极其清晰。有时,他也会问“你是什么意思”、“你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候,比他年轻22岁的多丽丝会为他解释一遍,甚至替他回答。奈斯比特总是在多丽丝说完后,再说一段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奈斯比特是个响亮的名字。他当过海军陆战队员,曾经是美国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任内的高官,又是拥有15个荣誉博士头衔的学者。作为“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他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大趋势》在全球销售了1400多万册,被称为“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巨著之一。2009年,他所撰写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引发了全世界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而今,在奈斯比特面前的茶几上那本红色封皮的书,是他和妻子多丽丝撰写的新作《成都调查》。
  
  很多人来中国只是去北京、上海和广州,待在这几个大城市想了解整个中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决定去西部
  环球人物杂志:您是如何预测未来趋势的?
  奈斯比特:这没有什么秘密。未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未来融于当下。如果你真正关注当下,研究当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当然,你必须判断当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与其他东西相关。
  环球人物杂志:您为何对中国和成都有兴趣?
  奈斯比特:我第一次到中国是1967年。多丽丝来中国也11年了。过去10年我们的兴趣一直在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国家。如果你对世界的变化感兴趣,你就必然对中国感兴趣。
  我们旅行时去过很多地方,但你很难在旅行中真正理解中国。很多人来中国只是去北京、上海和广州,待在这几个大城市想了解整个中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决定去西部,想去脚踏实地地了解中国。
  环球人物杂志:西部有很多城市,成都是随机选择的吗?
  奈斯比特:一开始是这样的。
  多丽丝:在写《中国大趋势》的时候,我们找了150种报纸让人读给我们听,成都的报纸也在其中。我们打开地图,看到了成都。知道它是一个大城市,是四川的省会。之前我们没去过那里,不认识任何人。我们想去看看那里的情况如何,看看影响中国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和西部的真实情况。
  环球人物杂志: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如何?
  奈斯比特:我们第一次去成都是2008年。你知道什么最让我吃惊吗?到成都的时候,我看见路上到处都是树和花,那真是美丽的一天。
  环球人物杂志:您曾在《中国大趋势》里提出过“中国模式”,您认为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最近这几年,您对“中国模式”的看法有没有变化?
  奈斯比特:在西方,发展是反反复复的,往前走,又往后退。在中国,未来是计划好的,不会出现大的意外。因为发展是持续进行的,所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环球人物杂志:但这种计划也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对政府来说应该怎么做?
  奈斯比特:政府必须对正在发生的新情况作出反应。现在中国一个大的问题是城市与农村、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现在比两年以前要大很多。还有老龄化的问题,计划生育带来的挑战,这些问题都在扩大。
  环球人物杂志:您不懂中文,是怎么搜集资料的?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看到的东西不真实呢?
  奈斯比特:刚刚多丽丝也提到了,在写作《中国大趋势》时,我们请了28个人,选择了150种中国的报纸,请他们把报纸上每天的消息译成英文摘要。我们想看全文的时候再告诉他们,让他们翻译。
  多丽丝:我们自己也会有所警惕。比如在成都,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玫瑰色,很美好。所以我们又找了一些人,他们都是想要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们抱怨房价高,生活费高,子女教育难,但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有这些问题。我们听到的唯一具体的批评是一位本地企业家说的,他希望本地企业能够和外资企业一样受到政府关注。
  
  在西方,攻击中国主要发生在媒体上,而对商界人士来说,了解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
  环球人物杂志:最近几年您对中国的发展给予很多赞扬,在西方有没有人对您的看法提出质疑?
  奈斯比特:当然。
  多丽丝:(西方)针对中国的气氛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人说我们是中国政府的代理人。我们不是。当然我们也可以集中谈负面,但现在已经有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发生的负面事件了。我们不觉得有更多的必要去批评。批评中国是可以的,但一种是建设性的批评,还有一种是要推倒中国,这是有区别的。
  中国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少在西方得到报道。不过,攻击中国主要发生在媒体上。在商界,对中国有很大的兴趣,对商界人士来说,了解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
  奈斯比特:西方媒体会把所有关于中国的负面内容放在头版。他们不报道那些进步。这有点荒唐。他们总得跟中国打交道,总要了解中国的那些正面的事情。
  
在中国人人生活都得到改善,但穷人改善得少,富人改善得多
  环球人物杂志: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成就和问题?
  多丽丝:中国的大量财富来自土地。农地被开发成为建筑用地,政府得到钱来建造公路、学校等,但是农民失去了土地,什么也没有得到。所以国家得益了,整个社会得益了,但是个人的获益落在后面。现在中国转变了,开始对个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推动社会改革,帮助人们谋生,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
  奈斯比特:富人和穷人之间差距的扩大,不是因为穷人生活没有变好。在中国人人生活都得到改善,但穷人改善得少,富人改善得多。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
  奈斯比特:我们现在一部分的时间在中国,一部分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个如此令人兴奋、让人充满信心的地方。我们也去了俄罗斯,俄罗斯人想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想学,但是有点困难。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俄罗斯还在依赖于能源经济。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够写出一个故事来。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里我提到过,中国政府的策略是规划好森林,让树木生长。个人可以在这个规划好的森林之中,决定他们能够做什么。俄罗斯人不是这样,他们觉得政府要为一切负责,要决定一切。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别。
  环球人物杂志:看来您对中国很有信心,但中国的一些普通人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教育等问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
  多丽丝:悲观不会把你带往任何地方。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些人能够取得成功,你要做自己能做的事。
  奈斯比特: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中国成功的重要一点是,政府创造了一个环境,政府不能创造财富,没有一个政府能够创造财富。政府的作用是创造环境,让人们致富。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人们也在谈论中国梦,正如以前谈论美国梦一样,您听说过中国梦吗?
  多丽丝:只有中国人能够回答什么是中国梦。美国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美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人现在也在思考自我认知——理想的真空如何来填补,如何重建自己的传统,这些对中国来说都非常重要。此外,对中国来说,教育也很重要。它让你懂得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环球人物杂志:您预测20年以后的情况会是怎样的?
  奈斯比特:过去20年我一直在谈论(力量)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西方在下降,东方在崛起。这个趋势会持续很久。
  
  17岁的时候我参加了海军陆战队,那是离开村子的唯一方法。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环球人物杂志:您和多丽丝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吗?
  奈斯比特:我们是平等的伙伴。
  多丽丝:起初我是出版商,他是作者。然后我们结婚了,我辞去了出版社负责人一职,否则我们无法一起旅行,不能生活在一起。慢慢地,我们的工作融合了,到最后出书时如果我们不署名为共同作者,那反而就显得不自然了。
  奈斯比特:当我们有争论的时候会说,书是我俩的老板,怎么做对书有利就怎么做。
  环球人物杂志:从你们的经历看,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多丽丝:对个人来说,你不能改变别人,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我13岁的时候想:“我要改变自己,要做点事情。”就出去找工作。当时谁也不相信在这个年纪可以找到工作,但是我找到了。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你就能做到。
  奈斯比特:我在犹他州的一个小村庄出生、长大,村里没几个人。我家里也很穷,是种甜菜的。我决定要离开那里,17岁的时候参加了海军陆战队。(在海军陆战队)日子可真是苦,可那是离开村子的唯一方法。然后我有了高中文凭,有了大学学位。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别人不能帮你改变。你的一切要靠自己创造,你可以塑造你自己。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的梦想都实现了吗?
  奈斯比特:生活中总有梦想在等待实现。(大笑)
  
  编辑:王晶晶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
其他文献
九十年代的文化特点    一九九五年第一期《电影艺术》发表汪晖的文章《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认为“五四”与八十年代的文化论争各有不同的语境和问题,但提问方式极为接近,也就是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方式来讨论中国的文化问题。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讨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而是以文化为对象进行的有关中国现代化的论战,在论争中,核心问题是中国文化与现
“不知不觉中,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你”,“和你在一起,是因为习惯了你的味道”……电影《春娇与志明》里大龄港女余春娇的爱情表白,令众多女性观众看后都心有戚戚焉——春娇就像她身边最亲近的闺密,甚至就像她自己,在爱情和自我之间徘徊,有勇敢和坦诚,也有犹豫和一点小心计。香港女星杨千嬅扮演的余春娇,就这样成了都市里大龄女青年的代言人。    港男港女的爱情    导演彭浩翔在2010年先拍了《春娇与志明》的前传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哲学专著是一九○九年问世的。至今已经历了八十个年头。八十年来,这本书不仅在俄国、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很广的。早在一九三○年,在上海就出版了中译本,以后无论是在延安解放区,还是在白区,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连年再版,印数不断扩大。全国解放以后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机构,这本书又多次经过集体校订出版。在相当长的一
向陈翰伯三鞠躬    《读书》第十期王干、金克木、赵越胜、朱正琳的读书随笔,真可谓掷地有声。这不但要感谢作者,而且还要感谢《读书》。因此读了陈原《记陈翰伯》一文,不禁要对这位《读书》的创办人深深地三鞠躬。陈原说“他留下了一个精神世界”,我想《读书》就是其中之一吧!愿他那倔强、正直、勇敢的灵魂在上帝的怀抱中安息!  由陈翰伯的逝世想到近来老一辈的作家、学人纷纷谢世;仅存的已为数不多了,《读书》是否可
萨哈菲在土耳其的咖啡馆里观看了伊朗队的比赛。泽纳布·萨哈菲不想成为异类,她只希望自己像全世界亿万足球爱好者那样,能够在周末走进球场,在90分钟的比赛时间里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23岁的萨哈菲是一位伊朗女性,过去10年里,为了到现场观看足球比赛,她不得不乔装成男孩或长着胡须的男人。她曾经被戴上手铐,关进监狱,因为自从1981年以来,伊朗一直不允许女性进场看球。在伊朗对柬埔寨的世界杯预选赛中,这项
10月21日,中国足协在北京昆仑饭店宣布,塞尔维亚人杜伊科维奇正式成为中国国奥队主教练。  杜伊科维奇在加纳被昵称为“杜伊”,来到中国后,有媒体亲热地称呼他为“阿杜”,但对普通的中国球迷来说,他还陌生的如同一张白纸。    谁是杜伊?    杜伊1946年2月24日出生在克罗地亚的博罗沃,塞尔维亚族人。小学时他是一名手球门将,但很快就转为足球守门员,并成为职业球队的新鲜血液。十六岁时,他的出色表现
新体育:里约将是你参加的第四届奥运会,和2004、2008、2012年的林丹相比,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林丹: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在国家队用了16年时间,证明自己依然是教练组首选的运动员之一。里约是我第四次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男单比赛。我要做的是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纪录,这是一个林丹的时代。新体育:羽毛球项目有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球员,但是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几乎没有。林丹:没错。很多人不了解羽毛球,其实每一
在福建省排球队,云丽在队友的印象中是一个十足的小女生。比如:她最受讲话了!她会用最嗲最嗲的声调跟你描述一件事,嗲得别人头皮都发麻了她还不肯停下来。有意思的是,提到云丽的一些特点,队友们都喜欢在前面冠以“超级”二字……    “超高”云丽    2006年5月26日,国际女排精英赛北仑站的比赛拉开帷幕。身高1.96米,仅比中国女排“第一高度”赵蕊蕊矮0.01米的福建队副攻徐云丽首次亮相国际赛场,她优
世上的友谊有千千万万,而高尔夫所代表的友谊意味着尊贵。恒久而耐人寻味。因此,它带上了钻石的味道。  2005年11月18日至24日,国际高尔夫球邀请赛在深圳观澜湖和昆明春城湖畔两个赛区成功举办,这是由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和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赞助的第七届玉溪杯比赛。自1988年新体育杂志社首次发起并成功举办“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友谊赛”以来,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和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已先后在
未来,在中国足球留洋史的记载中,肯定会有张玉宁这个特殊的个体,他留下的足迹是几年矢志不渝的颠沛流离,是像董方卓那样的高开低走,还是如孙继海般修成正果,现在还看不出端倪。张玉宁很坚持,也相对幸运。他的幸运在于很早就选择了留洋欧洲这条发展道路,家庭条件也不错,前期相对顺畅。他很坚持,留洋的时机和环境并不是最有利的,甚至是在中国足球竞技成绩没有进步,但国内足球投资汹涌时,张玉宁扮演了一个逆势而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