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灭绝后的幸存类型、复活效应与避难所

来源 :地学前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灭绝后生物的幸免实质上是对灾变恶化环境的忍耐和适应生存。幸存分子能提供大灭绝规模和残存机制的部分信息。历次大灭绝后的残存与复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生物类群和同一类群中的不同生物对大灭绝事件更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在识别奥陶纪末大灭绝后3种幸存类型(“扩增幸存型”、“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型”)的基础上,文中进一步指出,“减缩幸存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复活型”的含义。复活效应的识别应建筑在较高质量的化石记录基础上,但实践中寻找真正的复活生物却非易事。复活分类单元并不一定反映大灭绝的强度,其数量是受许多条件限制的;不同的大灭绝事件对不同门类(或类群)的冲击程度不一样,其复活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并非每次大灭绝、每种生物类别都发育复活分子的。因此,复活效应和复活生物在大灭绝过程中的意义比过去想象的小得多。分析复活现象须掌握全球、而非局部地区的资料。在灾变时期,典型、常见分子是识别一个动物群的标志,而稀有分子更有助于复活效应的研究。史前避难所包含古地理、古生态、古环境和宏演化四方面因素,其识别和确定需寻找尽可能多的证据。史前“减缩幸存型”研究可能会给当今生物界研究一个有益的启示,即“濒危种”不一定完全陷入“穷途末路”之境地,而是仍有续生(或复活)的可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政府改革的趋势。“新公共管理”强调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权力的分解和重新设计,倡导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巴赫金的理论进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接近30个年头。国内的巴赫金研究已经蔚为大观,研究领域也一再拓展,由最初的对话主义到叙事语言学,再到现在的狂欢诗学,中国的
医疗支出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如果这种上涨趋势不加以抑制,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居民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将更加受到抑制。因此,解决好这个问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为产品贸易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业为其提供数量更多,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并且要求这些服务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自由的进行。所
长期以来,拉深模工艺设计是工艺人员靠经验以手工方式来编制而成的,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拉深工艺设计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查阅手册等工作,这需要消耗设计人员
阐述了邳州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技术。
<正>1944年的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海岸实施登陆,这是一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它吹响了纳粹德国灭亡的号角,甚至奠定了二战之后西方世界的格局。
目的:应用双色BAC-FISH(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BAC-FISH)技术分析诊断一例伴染色体t(8;18)的Kabuki综合征患者,在诊断易位的同时
本文讨论了一类半线性抛物型方程,具有第三类非线性边界条件的初边值问题。在某些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其解在有限时间内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