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手段与渠道,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加工与创新将其与现代文化产品结合在一起,打造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让非遗在创意中“活态化”。本文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浅析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保护与传承
  一、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在工业化与现代化飞速发展与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今天,非遗传承人越来越稀缺,人们传承非遗的意识也越来越薄弱,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急不可待。在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力倡导与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保护意识下,文创成为近年来非遗传承目标的主要工具与手段,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加工与创新,将其与现代文化产品相结合,在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与审美的要求下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既体现了非遗的文化属性,又展示了非遗的未被开发的隐含价值。
  二、  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宏观环境
  (一)政策环境
  2016年,中央在“十三五”規划中着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为非遗在当代的合理使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切实地实现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行动。
  国务院、文旅部在十九大开展后提倡要广泛开展人民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的展示活动,鼓励文化企业加强创新力度,为非遗文创提供了机会与舞台。
  (二)人口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宏观环境的引领下,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入了较高的阶段。同时,随着近年来对全国范围内名胜古迹的开发与宣传,旅游业一度成为了全国最为兴隆的产业,各地方为吸引庞大的客流量,围绕着当地传统文化产品、非遗文化产品进行创意开发与利用。
  (三)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向上向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物质需求也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以电影电视、综艺节目、音乐作品等文创产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了庞大的年轻爱好者群体,激励越来越多非遗工作从业者。同时,全国各地方、各民族所举办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更深一步加速了非遗文化传播及其产品文创进程。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规划
  (一)非遗文化与时下文艺形式结合
  实现非遗文化被大众所了解、接受,应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时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将非遗与日常用品结合(如化妆品表面雕刻景泰蓝金丝彩绘纹路)、非遗与服装饰品相结合(如在汉服上植入现代化元素)、非遗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如将昆曲秦腔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相结合)、非遗与手工艺品相结合(如将非遗图案添加在手机壳上)等。
  (二)非遗艺术走入校园
  推动非遗艺术走入校园,通过创办校园非遗文创文化节活动、“大创”比赛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进行非遗产品文创,调动文化创新思维,创新文化创意模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对学术进行文化栽培并加强青少年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艺术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有机结合
  将非遗文创产品通过绘画、乐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关注度与表演、展出次数成正比,随着次数的增加,非遗在观众与潜在观众群中的传播率越高,受众群体就越广泛,产品的生命力就越兴旺。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的同时将非遗艺术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通过商业活动的知名度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更为广泛的受众,又可以为公共文化公益活动供给一定资金支持。
  四、非遗文创产业开发应该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一)始终坚持以非遗保护与传承为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虽有强烈的关联性但其目标却存在着差异。非遗保护传承旨在对其自身的辩证继承与宣扬延续,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仅是将非遗文化资源作为其某一生产要素,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开发与利用来完善自身的供给。在创意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非遗本位的原则,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非遗文创应具有鲜明的特色
  非遗文创在开发过程中应具备鲜明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自身价值与公众关注度,同时也有利于尽可能避免产品同质化,既能够为每个非遗文创产品贴上鲜明的标签,又能激发每个非遗文化当地民众对家乡文化的继承担当与保护使命,同时推动我国文化多元化。
  (三)非遗文创类型应更加丰富多样
  非遗文创的类型应转变传统产品类型,更富有创新性。不论是日常必需品还是创意衍生品都可以开展非遗文创。除了可以在产品本身上添加具有非遗文化的元素,如故宫口红、花西子胭脂等,还可以将注意力投放于产品的外包装等方面,大力发挥想象力进行产品创新。
  (四)非遗文创宣传渠道更加多种多样
  在信息运转的现代,不论是社交联系还是支付、购买,人们都已离不开互联网。媒体也借助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非遗文创宣传渠道应利用互联网优势最快地广为人知,如利用公众号进行文章推送、社交app弹出广告、微博小红书大V用户和KOL推广、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等方式将非遗文创产品以互联网最快的呈现在公众眼前,拓宽受众渠道,提高知名度。
  (五)非遗文创产品应由统一的管理开发部门或机构负责
  一则有助于维护非遗文创产业市场秩序,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增强非遗文创市场公平性与公正性,保护版权,激发创作;二则有助于非遗文创产业规则的形成,保证文创产品设计的独特性;三则有助于避免或减少非遗文创产品市场潜在的虚假传播、产品低劣、创意雷同、肆意抄袭等现象。
  (六)坚持稳中求进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不应追求“一蹴而就”式的高速低效发展,而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坚持“两头抓”,既要拼足全力实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目标,又要面向人民群众生产高效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二者在“稳”中求增长。
  五、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融合面向公众提供了优质新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使之更好的与新时代接轨,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中更好地与时代对接,激励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加入到保护非遗文物的队伍当中,加快建设文化事业。
  (二)理论意义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进程仍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缺乏创新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从一条新颖的路径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探索与深入研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六、总结
  综上所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得以保留和延续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悠久的历史文化移植到现代生活,同时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为生活提供了灵感与创意,丰富了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世界。只有不断地联系法律政策、市场经济大环境、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将非遗文化与不断发展的时代融合,与现代艺术形式、媒体传播接轨,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让其在时代的变革中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董帅 .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非遗保护实践[J]. 2018(2),3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 [Z].2011.
  [3]赵云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途径解析[J].2016(3)
  作者简介:
  商琳(1999-)女 北京;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 经济迅速发展激发城市道路的压力,促使城市路网扩展或者改造。在历史底蕴较为丰厚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历史的传承难免不会出现碰撞,本文针对协调道路建设与历史、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历史、地域文化;以人为本的原理  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下游,是我国的文化要地。这个省份囊括了中国众多古都,同时这个省份也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
期刊
摘要: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做好政治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基层党建工作越抓越实,成效越来越显著。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少数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地难”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制约
期刊
摘要:在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需要对艺术形式不断的继承和创新。秦腔作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秦腔的来源有多种不同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秦腔来源于陕西、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秦腔的发展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经过长时间的更新换代,才有了现如今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秦腔,现如今,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迅速,戏曲的剧种也越来越多样化,秦腔作为有百年历史的剧种,依然在中国的戏曲文化
期刊
摘要: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探究,加强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促使电视节目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娱乐节目;传统文化;融合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需求日益提高,电视娱乐节目可以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获得快乐,放松心情,是疏解压力的好方式之一。近年
期刊
摘要:呼和浩特观音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院,每年的二月十九都会举行重大的法会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本篇论文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观音寺农历二月十九的法会中的仪式音声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究,从而对仪式音声进行研究,从而对寺庙仪式音声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通过对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重要音乐文化遗产的全新认识,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东北、内蒙古地区跨界民族萨满舞蹈为例,通过对萨满舞蹈的消弥和留存过程的梳理来探索中国跨界民族舞蹈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跨界民族  中国和俄罗斯的赫哲族( 那乃族) 和鄂溫克族( 埃文克族) 属于“民族传统聚居地被国界分隔但相互毗邻” 的跨界民族。虽然那乃族和埃文克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萨满教信仰,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萨满教最终难逃逐渐消亡的命运。朝鲜族迁入中国时间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质效管理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并阐明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事业单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效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质效管理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迎来了一系列全新要求:首先,事业单位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适应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法与实践路径展开
期刊
摘要: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载体和空间的单一使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工作难上加难。本文从影视剧业、绘本、纹样设计、教育等方面分析鄂伦春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途径,探索在文化全球化语境条件下,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及实用性开发,使其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承人接收的时间自由化,并借助他人的认可与评价提高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形成自我文化认同意识,进而达成持久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鄂伦春;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期刊
摘要:深圳市田贝村早在1984年、2006年经历了两次由村民齐心协力“自筹、自拆、自建”的旧村改造经历。这一村民自发筹建、原地改造的旧村改造模式,在深圳独树一帜。而田贝村村民也在三十多年间经历了两次迁居,从农田瓦舍住进了有80栋整齐独立小洋楼的“田贝新村”,又从田贝新村住进了32层高层住宅,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也在这一期间发生了变化。田贝村的改造有其独特性,但同时也是深圳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村落变迁的
期刊
摘要:本文对建筑规划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提出了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运用措施。  关键词:建筑規划;传统文化;重要性;运用原则;运用措施  前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打造更多优质的现代化工程项目,推动行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就必须做好建筑规划工作,赋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