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蛇的故事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乾隆年间,我的家乡——位于祖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小县城,被钦点为皇家牧场。据说乾隆爷在一次打猎时,突然发现巍峨挺拔的蛇首山山洞里有一条蛇,正探出头到距离山洞200多米处的辽河支流饮水,此时蛇尾尚在洞中。又传日寇入侵东北时,一列火车运载大批军火途经此处,巨蛇蹿出掀翻铁轨,列车颠覆,日寇损失惨重。传说亦好,神话也罢,蛇在我的家乡一直充满神奇而魔幻的色彩。
  也许蛇的本性就是习惯隐藏,也许是我家门前那座峻峭的山峰叫蛇首山,也许是小时候听过太多关于蛇的神奇传说,我从记事起就对蛇充满敬畏。
  我的家乡地处东北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乡村中草木众多,蛇自然也很多。柴垛边、院子里、墙面上,随处都会冒出蛇的身影。那时,对于我这个听到蛇就腿软的胆小鬼来说,和蛇的每一次邂逅都刻骨铭心。
  我小时候个子不高,大我两岁的表哥是我的玩伴,而我成了他的跟屁虫。表哥特别淘气,已到上学年纪的他就喜欢在野外疯玩。姑姑没有办法,只能给他安排个艰巨的任务——放驴。这很符合表哥的心意,他可以每天骑着最高的那头驴,神气十足。我身为他的铁杆跟屁虫,当然也分得一头老实听话的小毛驴骑。不过,我胆子小,骑上后只能紧紧抱着驴脖子,一颠一颠地跟在后面。
  山坡上,青草葱葱,暖暖的春风吹来,带着甜甜草香。两个淘气包一前一后骑着毛驴,还真有点置身于童话世界的感觉呢。只不过人家骑马,我们骑驴。
  远处一群放牛娃围成一团,表哥和我赶快凑了过去。原来大家发现了一条“铁树皮”。“别动,让它爬走!”有人喊。我上前一看:啊,圆滚滚、光溜溜、黑乎乎的一条大蛇向前蹭着!我感觉头“嗡”地大了,接着便两腿发软,只有两个字——“快跑”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说时迟,那时快,一向非常胆怯的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骑着驴一口气奔到了家门口。
  “铁树皮”是我的家乡常见的一种蛇,因为它通体深黑色,极像松树的树皮,人们形象地叫它“铁树皮”。只是一瞥,它的形象就印在我心中了。这是我和蛇的第一次邂逅,以我的落荒而逃告终。
  小时候,我想象了很多个遇到蛇的版本,比如在暖暖的阳光下看到一条小白蛇,或在青草丛中遇到一条凶猛的眼镜蛇……不过,这些版本都没有 “骑驴看蛇” 的亲身经历令人忍俊不禁又回味无穷。蛇没有伤害我,也许它根本没有看见我。不知我的恐惧从何而来?
  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对蛇的害怕有增无减,对蛇的神秘感也与日俱增。有一次,邻居王大伯家的庭院里出现了一条蛇,乡亲们都来围观。我躲在人群最后面,等着看这条嚣张的蛇怎样被大家处置。王大伯却让它慢慢爬走,还说出现在自家庭院里的蛇叫“保家仙”,是保护家宅平安的好蛇,不能打。后来,我又听到打蛇会遭到报应等说法。如此种种,我对蛇的印象由害怕发展到厌恶。我时常会想,为什么自然界中会有如此令人讨厌的生物呢。对蛇的恶劣印象在我的心中定格了。
  上小学后,我对蛇的印象并没有因为知识的积累而改变。
  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的热播,为我第一次展示了蛇善良和美好的一面。
  再一次与蛇亲密接触是在姨妈家。姨妈是做药材生意的,暑假我会去给她帮忙。这天,姨妈吩咐我将一些药材装进包装盒里。我说:“OK,保证完成任务。”可看着那些药材,信誓旦旦的我有些后悔,这些东西真像蛇!它们是什么药材呢?看着我满脸恐惧,姨妈笑呵呵地说:“它们是冬虫夏草,你不会连植物都害怕吧。”“我怎么会害怕植物呢!”我嘴硬地说道。原来是植物,我可以放心了。我悉心地将“冬虫夏草”放到包装盒里,盖上盖子,透过盒子的小窗口看去真有些艺术品的感觉呢。很快,我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大功告成后,我兴奋不已,四处炫耀:“我见过冬虫夏草,长得很像蛇。”堂哥不屑地说:“那不是冬虫夏草而是蛇!”我目瞪口呆,如梦初醒。原来它们就是我平日里最害怕、最讨厌的蛇。“怎么能让我用手碰蛇呢?亲爱的姨妈,你也太狠心了!”姨妈看着我满脸通红,笑呵呵又慢吞吞地说:“那些蛇都是家养的,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是难得的药材,可以治病救人。你小时候得了百日咳,就是吃了蛇皮煎鸡蛋才康复的。”
  啊?原来我小时候还吃过蛇皮……
  现在的我已经不怕蛇,也不讨厌蛇了。相反,我心中充满对蛇的愧疚。人们往往赞扬龙至高无上的权威,对蛇则“横眉冷对”,偶尔的赞美也是称其为小龙,算是沾了那种虚构的神物的光。对蛇,更多的人有的是坏印象——冷血、无情、丑陋,但大家是否知道蛇油膏、蛇胆川贝枇杷膏等都是蛇贡献的呢。它承受着偏见,但它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无私奉献。很多人知道《农夫与蛇》的故事,但知道《蛇雀之报》的典故的人又有多少呢?
  看着远远的蛇首山,我想起那句气势宏伟的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想必,蛇就如同这逶迤的蛇首山,在其心底有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吧!
其他文献
玫瑰色的朝霞映衬着薄雾笼罩的校园。这里欢声笑语,书声琅琅;这里是知识的海洋,同学们在书山题海中畅游;这里是桃李芬芳的果园,每天都会有收获;这里趣事不断。  我背起相机,用我的镜头,记录校园茂密的小树林、寂静的教室、沸腾的操场,记录校园里的点点滴滴……  忙碌中的快乐插曲  当我还沉浸在双休日的欢乐之中时,年级班长浑厚的声音打破了校园的寂静:“请各班快速集合。”大家都知道学校要安排我们排练节目。  
期刊
“善作不如善改。”这是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经验之谈,可见作文修改很重要。《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修改了九次……可以说,修改是提高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最适合初中生的作文修改方法有哪些呢?  朗读中推敲出佳句。文章写完后,需要大声朗读——看语句是否流畅,用语是否准确,语意是否连贯,还有没有更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更生动传神的句子,能否变换语序等等。多读几遍,多问几
期刊
春天,万物复苏。在一块空地上,有两粒种子静静地躺在土层里,风中传来它们的对话。  “你好!”一粒种子亲切地问候道,“我是一粒野菊花种子,被风吹到这里。你呢?”旁边的种子听到野菊花三个字,眼神中露出鄙夷,不屑地说:“我是一粒玫瑰花种子,是被花农种到这儿的。我将来会是一棵美丽的玫瑰花树。你站在我身边干什么,离我远点!”野菊花种子听后不但没生气,还充满好奇地说:“你是玫瑰花的种子?我听说玫瑰花是特别漂亮
期刊
变化无处不在,好的变化我们都喜欢,比如说,学习有了进步,自己对某种事物已经很熟悉了等,这些变化甚至意味着机会、成长、成就。可是,如果是不好的变化呢,我们也会这样轻易接受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喜欢令人伤心、痛苦的变化,但是最终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方慧姐姐:  你好!能与你分享我的心情,我很开心。  时间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去接受它。转眼间,我的初一生活就快结束了,可是我感觉自己好像还没有
期刊
我刚上初一时,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懵懵懂懂的,可班上那些情窦初开又相对大方的女生已暗中向我们男生“眉目传情”了。但这类“青春期动作”常常遭到我等一干男生的冷嘲热讽。  我们班有个女生特别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所以我们就给她取了一个外号—— “花蝴蝶”。班上还有两个女生也很讨厌,其他女生下课后都去跳皮筋、踢毽子,可她俩总是跑来和我们男生一起打乒乓球,我们不让她们打,她们就挡着乒乓球台子,弄得谁都玩不好
期刊
我从小的梦想就与云彩有关。你看,云在天空中飘过,忽而飘得很快,忽而放慢了脚步,它是赶着去上班,还是在散步?  小时候的我,是个充满幻想的天真派。每天黄昏,奶奶抱着我在树下乘凉,我都会对奶奶说我要摘朵云彩给奶奶。因为云彩十分漂亮、柔软!那时,每天都只有奶奶陪在我身边,我对她的感情很深,超过爸爸妈妈。我喜欢奶奶,仿佛她就是那最美的云彩。但是,怎么能摘一朵云彩给奶奶呢?  那年,奶奶病了。年幼的我只知道
期刊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发人深省。邹忌和徐公是齐国的两位美男子。邹忌分别向妻子、小妾和客人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得到了一致回答:“徐公没有你俊美。”邹忌有些疑惑。第二天遇到徐公,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徐公美,仔细照镜子,他更觉得长得不如徐公。于是他思考妻、妾、客说谎的原因,最后他得到了“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的答案。  生活中许多事都是这样:听清别人的话容易,听出言外之音难;读
期刊
成长的路上,总会有烦恼。进入青春期,烦恼犹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怎么又睡懒觉,都初中生了,还没感受到压力吗?考不上大学看你怎么办!”只要我晚起床两分钟,妈妈的唠叨声立刻如连珠炮般轰来。可怜我的耳朵,已经起几层老茧了。“睡懒觉是我的错吗?每天在学校争分夺秒地学习,回到家还不让喘口气!”我愤愤地想。  “你上课怎么又走神,不知道这节课很重要吗?走神时口水还流了一桌,想什么呢,看把你美的
期刊
香茗的甘甜,流连于唇齿之间,是用茶叶支起的后劲,来鼓舞着水的诱人芬芳;汹涌的大海,显示着豪情壮志,是用波涛架起的后劲,来激励着大海的勃勃生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别样的芬芳,是用细雨串成的后劲,来滋润着花朵的怡人芳香。  后劲,为你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用饱满的后劲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看似未知的前方,胜利的希望就在不远处。也许你现在很平凡,但是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你体内蕴藏着后劲,你一定会追上大部队的步伐
期刊
一根火柴被扔在了地上,发出最后的光辉,它说:“我的志向是燃烧!”  寻寻觅觅,在历史的车辙中,我看到了它光明的身影。  它曾是秦始皇新建长城上的一轮朝阳。在穿越厚厚的书简和许多刀光剑影、狼烟四起的战场后,它成就统一中国的大业。我们能从断壁残垣上,找出它曾闪烁的光芒。  它曾是列夫·托尔斯泰桌前的明灯。在穿越许多笔耕不辍的日日夜夜后,它化为一卷卷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如今,我们仍能从触动心灵的文字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