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富有灵动气息的数学课堂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精心预设,“活”用生成
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
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写法后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纸,通过折纸,画阴影的办法再造一个分数,在阴影内写上这个分数。
学生画好后,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各自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把长方形纸横着平均分成3份,取1份的,也有把长方形纸竖着平均分成3份,取1份的……这时有一个小男孩,他把长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平均分成4份,取1份(如下图),当这幅作品展出时,其余学生大声
说: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他没平均分。
师:(微笑着,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位小男孩)他们都说你没平均分,你自己认为呢?
小男孩:我认为我有平均分。
师:同学再想想,他有没有平均分?这样表示对不对?
过了好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说:我现在感觉好象是对的。接着,又慢慢地举起了两三只小手表示赞成。
师:(摸着小男孩的头)现在有三四位同学站在你这边了,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
小男孩借来剪刀,先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把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重叠给大家看;接着把有阴影的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再把跟它形状不同的那个三角形也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把四个小三角形重叠给大家看。这时,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反思:在这里,小男孩虽然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他的思维,但通过刚才的演示,从同学的掌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对他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想法和行为表示祝贺。这一生成过程是老师课前未曾预约的。然而,老师对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使得这一精彩片断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对于这位小男孩来说更是终身难忘的。
二、引导探究,“动”中求知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每节课都“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动手、动脑又动口,动中探索,活中求知。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在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后)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操作,看看测量圆的周长有哪些方法?(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1: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它的长。
生2: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周长。
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
师:同学们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1:圆的周长跟它的大小有关。
生2:圆的周长跟它的半径有关。
生3: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
师:很好!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半径的关系到底怎样,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学生通过操作,计算,交流后汇报)
生1: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我刚才把绕圆一周的这条绳子折成三段,然后跟它的直径比,发现差不多一样长。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倍,我这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所以周长是直径的3.1倍。
……
反思: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这样,学生获取的并非完全的知识本身,更主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
三、开放习题,以练促“活”
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学会学习。
如,学生学完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老师”的信息处理题:四年级老师和同学共328人,准备到客运公司租车外出春游。公司规定:大客车限坐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30人,每辆租金600元。假如你是老师,应该怎样租车?为什么?
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即阅读材料、展开讨论、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还设计了几种方案,并且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等等。
反思:这一租车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正确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编辑 杨博
一、精心预设,“活”用生成
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
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写法后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纸,通过折纸,画阴影的办法再造一个分数,在阴影内写上这个分数。
学生画好后,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各自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把长方形纸横着平均分成3份,取1份的,也有把长方形纸竖着平均分成3份,取1份的……这时有一个小男孩,他把长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平均分成4份,取1份(如下图),当这幅作品展出时,其余学生大声

说: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他没平均分。
师:(微笑着,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位小男孩)他们都说你没平均分,你自己认为呢?
小男孩:我认为我有平均分。
师:同学再想想,他有没有平均分?这样表示对不对?
过了好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说:我现在感觉好象是对的。接着,又慢慢地举起了两三只小手表示赞成。
师:(摸着小男孩的头)现在有三四位同学站在你这边了,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
小男孩借来剪刀,先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剪成四个三角形,把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重叠给大家看;接着把有阴影的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再把跟它形状不同的那个三角形也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把四个小三角形重叠给大家看。这时,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反思:在这里,小男孩虽然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他的思维,但通过刚才的演示,从同学的掌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对他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想法和行为表示祝贺。这一生成过程是老师课前未曾预约的。然而,老师对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使得这一精彩片断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对于这位小男孩来说更是终身难忘的。
二、引导探究,“动”中求知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每节课都“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动手、动脑又动口,动中探索,活中求知。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在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后)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操作,看看测量圆的周长有哪些方法?(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1: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它的长。
生2: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周长。
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
师:同学们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1:圆的周长跟它的大小有关。
生2:圆的周长跟它的半径有关。
生3: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
师:很好!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半径的关系到底怎样,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学生通过操作,计算,交流后汇报)
生1: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我刚才把绕圆一周的这条绳子折成三段,然后跟它的直径比,发现差不多一样长。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倍,我这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所以周长是直径的3.1倍。
……
反思: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这样,学生获取的并非完全的知识本身,更主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
三、开放习题,以练促“活”
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放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学会学习。
如,学生学完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老师”的信息处理题:四年级老师和同学共328人,准备到客运公司租车外出春游。公司规定:大客车限坐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30人,每辆租金600元。假如你是老师,应该怎样租车?为什么?
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即阅读材料、展开讨论、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还设计了几种方案,并且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等等。
反思:这一租车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正确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