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学法指导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更应该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
  关键词:物理 学法指导 研究
  
  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中心。教师关心的不能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缺乏思考。叶圣陶先生早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论述,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一、加强情景教学能使概念、现象、规律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掌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这门功课有了兴趣,才可能使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途径发展;才可能激发学生的钻劲;才可能在“钻”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往往将基本概念、现象、规律匆匆带过,而忙于让学生记结论,再辅之以大量的练习、测试,通过题海战术,来督促或强迫学生去掌握知识,结果就形成了事倍功半、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每个物理概念、规律、现象都有其提出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一首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史诗,在教学中应讲清它的这一过程。
  
  二、指导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实验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编教材中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见,重视物理实验,掌握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是实验教学成功所在。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做好演示为前提,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联系。如学习压强、摩擦后,可以有意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针在缝被子时,为什么手上套上顶针箍,并把针在头皮上摩擦,这目的又是什么,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材是学习物理的基本依据,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理解、探索。
  教师在开始上物理课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教材编排体系,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课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和正文,读小标题可以知晓知识框架,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补足个别学生孤陋寡闻的现象。新编教材中的插图很多,且许多插图具有漫画特征,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视对插图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中的每一条线段,每一部分表示图示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表现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的记忆。通过对正文的阅读,抓住中心,认真揣摩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和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如公式p=ρgh适用于液体的内部压强,而计算大气的压强则不可以。
  
  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好学习指导书
  
  《物理学习指导书》设立了“学习要求”、“怎样学习”、“阅读材料”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层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习指导书》掌握物理学习方法,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得以解决,并及时通过完成习题自我检测。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同时,必须阅读《学习指导书》,并进行检查督促。
  
  五、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及规范解题
  
  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复习、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如我在指导学生解答说理题时,要求学生按三步进行:讲道理、摆事实、得结论。如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讲道理),用手和脚向后划水,水则给人向前的力(摆事实),故人就能前进(得结论)。通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一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在电学题目中往往由于电路中接入电流表、电压表而使电路变得较为复杂,但电流表内阻很小,电压表内阻很
  大。我指导学生把电流表看成是闭合开关的一段导线,把电压表看成断开的开关,这必将使电路在为简化,看出
  一个电路的主干。
  
  六、注重知识的整理和认真订正错误的习惯
  
  复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因此,学完一章后我就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所学知识按物理学本身的内部结构整理成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弄清章节的前后联系及每一部分知识在教材内容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融会贯通,最后教师总结示范出小结。写小结不但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订正错误又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或不认真检查,这些往往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模糊或不理解教材知识造成的,所以对作业或试卷中出现过错误的地方,必须要学生搞清楚错在何处、错误的原因何在。找出错误的原因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学生把订正错误的过程作为一资助对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纠正学生这方面的不良习惯,在各种考试中减少失分。
  
  七、研究学生的心理,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求解同一道比较复杂的物理应用题,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往往由于思维敏捷,分析能力强,能较快地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可以做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案,并找出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而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则大不相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顾“两头”带“中间”,注意对于不同的确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总之,指导学生的学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完善,情境教学法“脱颖而出”,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改革的思想影响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课堂改革,使学生在高中生
在语文这一学科分数当中,所占分值比例较高的无疑是语文写作.学生想要在高考语文中获取优异的成绩,提升语文写作水平是极为关键的.而现如今教育实行了新课改,在语文教学过程
摘 要:历史课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厌烦,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要重塑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就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关键词:兴趣 情境 灵活多变 教学艺术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历史课枯燥乏味、生硬呆板、气氛沉闷,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
魏氏梭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该病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肠道中的常在菌群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机体严重的疾病。延边地区是魏氏梭菌病的高发区,尤其对延边黄牛的危
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快速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数学教学如何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总结了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情境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物理实验中创设实验情境,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笔者从事中学物理
现在我国已经在不断的深入教育改革工作,所以相应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翻转课堂也随之产生.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来说,如果教师科学的构建翻
本文主要从人美版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应用”的教学分类、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
摘 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初中政治课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包括四点: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这种改革将新理念、新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同时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 政治教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