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手归来”专题沈庆:转换中的歌迷

来源 :音乐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在听高晓松扇着扇子讲脱口秀的时候,当你看到某报道说老狼现身某某音乐节的时候,你是否能想到当年那张封面仅仅是牛皮纸图案的磁带《校园民谣1》?除了《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两首经典,演唱《青春》的沈庆、《那天》的艾敬……这些迅速蹿红的演唱者都因为这张专辑而被冠以了同一个名字——校园民谣歌手。
  在20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歌手的歌迷不止活跃在校园里,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只是很快,这些当年的标杆又各自散去,各自奔天涯。从1994年到2014年,校园民谣经历了20年的时间,当初的那些校园民谣歌手,有的还站在原地,有的已经去了其它领域,而他们当中的沈庆,在游荡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音乐的世界。
  早年的纯歌迷时光
  沈庆说,他自己有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从事唱片这个行业的人,无论是词曲作者、歌手、制作人、企划,都要先有一个身份就是歌迷。“一定要是喜欢音乐的,做这个行业如果没有对音乐的热爱那是不可能的,一定对音乐是亲近的,比普通歌迷对音乐喜好的重度要重得多。”而最近推出的新作《最后的电台情歌》,实际上也就是他完全以一个歌迷的心态去写的歌。
  当然,“电台情歌”之于沈庆来讲,早已不是某一个固定的波频放的某一首歌,而是怀念在生命中某一段一直在听收音机的时期。“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歌迷,从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很喜欢,大概从十五六岁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只要是跟音乐有关的广播都会听。”沈庆说,那时候自己听的是很大的那种收音机,台式音响……“我没有试过抱着收音机一直听,但基本上一有时间就会听歌曲,比如写作业的时候,收音机是一直就在旁边陪伴我的。那时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会停下来。”90年代初期内地乐坛还是一个歌曲相对匮乏的年代,那时能听到的好的歌曲主要都来自电台DJ播放的歌。“他们推荐的歌都是相当优秀的,所以那些歌真的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进入我们的生命。在我们长大的年代里头,在我们的情感经历里头,或多或少某一个时间段都可以通过一首歌打开一个烙印的标签。”
  从歌迷到朋友
  此次发表《最后的电台情歌》,其实分CD版和DJ版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就在于DJ版当中,沈庆找来很多当年知名的电台DJ帮自己录了一段段的话,把它们穿插在歌曲之中。“等我大学毕业真正去到唱片公司工作之后,我作为电台听歌的歌迷关系才慢慢结束了。可是,因为在做幕后,后来又去做歌手,反而又认识了很多电台DJ,甚至之后和其中的一些结为了酒肉朋友。”
  歌迷是怎么过渡到朋友的?沈庆把原因归结于时代。“我觉得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做音乐的和传播音乐的、喜欢音乐的,我们这拨人都有一种审美上的趋同性。大家基本经历的生活是很相似的,在同一个年代家里有了电风扇、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所以那种生活共同成长的同质性的趋同下,大家在音乐、生活、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上面都有趋同性,所以我们会更容易交朋友。”
  转行再度成歌迷
  沈庆在1997年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这么多年以来》,但是在这之后很多人便再没有他的消息,只有最近又现迹在乐坛受采访时,他才提到自己这十几年是转行去做广告业了。“1997年底我本该把第二张唱片录完,那段创作期我想把自己放松一些,可是反而更紧张,会有一种疲劳感。后来我就突然发现,就从我19岁到27岁这8年时间里,我因为喜欢音乐就义无反顾走进了唱片行业,放弃分配、放弃很多东西,甚至放弃掉男女朋友的关系,就是为了去做一个还算有知名度的音乐人,但那个义无反顾是所谓青春期该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沈庆说当时自己的女朋友特别希望他做一个朝九晚五、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而为了音乐他放弃了爱情。“到27岁我去写新歌的时候发现那种‘不负责任’的状态应该是之前那个年纪的,而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该想想别的事情了,所以这时候我就想看看音乐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朋友的推荐下,沈庆运营了一家广告公司,却没想到一做就是十几年。“有人说广告业不好做,但我想说的是,在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在流行音乐行业能做出样子的人基本都是不笨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那时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是一种前方的艺术形态,它集中了各个行业的精英,每天都在做头脑风暴,吸纳新的知识,所以在这个行业里面能做出样子的人,离开这里去别的行业也都能做得很好。所以对于我来讲,做广告没有什么难的。”而这段宝贵的转行经验,也给沈庆去年的复出之作《岁月如今》带来了一些灵感,他将《岁月》和《岁月如今》两首歌的副歌和声做的一样,也算是他眼里成功的一个商业企划。
  最玄妙的歌迷群体是90后
  此次的新歌《最后的电台情歌》,不言而喻,现在大家听音乐的来源和介质都已经变了,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单纯靠电台吸纳新鲜音乐的歌迷少之又少了。“好在虽然我听音乐的来源改变了,但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比如我现在在网上听音乐,或者拿手机听音乐,可是我每天也要听差不多二三十首歌,好听的可能多听几遍。这是一个职业习惯。其实做唱片这个行业有一个遗憾就是你会慢慢地把你的歌迷身份淡化,你在音乐里纯粹作为一个歌迷的快乐会慢慢消弱,但是你在职业音乐人的生涯里会得到另外一种快乐,比如说创作的快乐、你跟其他音乐家合作的快乐。”
  再次回到歌手身份,沈庆也做足了功课,之前拜托某音乐网站后台调查现在还在听《青春》的歌迷的年龄段,却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案——以21至24岁的90后居多。“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概我也是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写的这个歌,他们也会有些共鸣,但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翻到以前这些歌的,90后是一个很玄妙的群体,他们很特别,跟历代的歌迷都不一样,他们非常集中地呈现出一种共性就是说‘这个歌手、这首歌是属于我们的’,觉得这些歌是因为他们喜欢听才红的。他们有强烈的意识要给自己这个年纪贴上一个标签——我跟你们都不一样。但我不怕他们不接纳我现在的作品,因为很多人会在某一天突然苏醒过来,发现还是有很多味道长长的歌,听起来淡淡的,但是属于自己生命的,跟血液一起流动的。”   对话沈庆:为什么不再有人提校园民谣了?
  音乐周刊:很多人一说你就是校园民谣,这似乎是很重的一个标签。现在的你怎么看待校园民谣?
  沈庆:我觉得,校园民谣只是一个商业概念,是因为当年我们在大地唱片做这张唱片的时候觉得“校园民谣”这个词挺好听的。当时大地唱片在前一年也做了艾敬的“城市民谣”这个系列,我觉得“民谣”甚至可以作为大地唱片的一个标签。其次,这是一个文化范畴,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大学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时候大学叫象牙塔,一尘不染,跟社会是隔绝的,有高墙的,后来他们说我们那个时代叫“白衣飘飘的时代”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生活就是跟社会脱节的,不像现在跟社会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当时“校园民谣”词曲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内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这些歌没有像现在的民谣那么接地气,可是当时的校园民谣是接了当时的地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十几年没有变化,所以在文化上、音乐上都厚积薄发,所以造就了1994年校园民谣的一个文化现象。
  音乐周刊:现在校园民谣这个称呼很少有人再提了,它当年之所以火是不是出现在一个正好很契合的年代?
  沈庆:后来再也没有所谓的校园民谣,我觉得是两个原因:一是再也没有人用这么强烈的商业标签去做,二是那个年代已经结束了,我记得1991、1992年北大拆掉了围墙,变成很多商铺,这个事件在全国都在讨论北大该不该拆墙。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校园就慢慢融入社会了,一直到1994年大学生不包分配以后又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了,上大学真的没有铁饭碗了,你进去之后就要琢磨怎么融入社会,而不是像我们那个年代,我是赶上最后一届包分配,1993届。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只有在大学最后一年才会担心工作的问题,所谓的担心也是去这儿还是去那儿。
  音乐周刊:跟现在的压力比太不值一提了。
  沈庆:现在你进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天就在考虑以后工作怎么办。所以我觉得从这种角度来讲,那个年代的校园民谣真的是无可复制的。现在没有人再去说学校里的孩子写的歌叫校园民谣,这是商业范畴没有人去界定它,但我觉得它还是民谣,从音乐上来讲是民谣,它的内容、表达方式、类似说话的叙事的唱腔,其实就是民谣的东西。今天的宋冬野、李志、万晓利……放到当年我们那个年代,他们写出来的歌也只能是我们那个样子,因为生活就是那个样子。民谣是来自于生活、特别草根、特别接地气的一种东西。生活什么样子,民谣就一定是什么样子。
其他文献
由于《周末王刚讲故事》栏目的热播和《仙剑奇侠传三》中的痴情男子溪风,宋洋逐渐被观众熟识。可打开网络搜索,关于他本人的资料却少得可怜。对于宣传方面宋洋解释道:“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感觉和人物去接戏,如果本子好,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可以零片酬;但本子烂的,给再多的钱也不去,人难得有可以坚持的东西,所以必须坚持。”  在刚刚上映的犯罪动作电影《阻击时刻》中,宋洋饰演了狙击手叶枫,代号夜鹰。为了成为实力
期刊
关喆曾凭借一曲《想你的夜》唱红大江南北,两年后,他带着最新专辑《寂寞》再度回归。他饱含情感、性感的声音,让每个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关喆曾担任“快乐男声”的评委和为知名歌手担任制作人,如此业内人士今天要重新接受评判,这样的角色反转多少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关喆说:“谁都会有压力,做音乐这么久,就是希望你的歌和你的人被大家接受。”  关喆还爆料自己曾出席一个活动,主办方因其知名度不高,挂出其他明星的照片
期刊
2011年是北京音乐广播首次对瑞士琉森音乐节进行现场直播。此次转播有不少有趣的经历: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本是当年琉森音乐节开幕式的第一首乐曲,却因为音乐节开始前艺术家与组委会之间无法协调的问题,导致广播电视媒体无法现场转播,令人遗憾。我们在现场观赏了这首音乐会上半场的乐曲演奏,在音乐会开幕前三周由音乐节组委会临时决定,将原计划确定演出的钢琴家格里莫改为老一代罗马尼亚钢琴家拉德·鲁普。
期刊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叫我“小雨姐姐”。是的,我在北京电台是做儿童节目的,“小雨姐姐”是我的播音名。我出门采访是记者,回到办公室是编辑,进了直播室,往话筒前一坐,“收音机前的小朋友们、大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雨姐姐,欢迎收听《爱星满天》节目……”这时,我又是一个标准的节目主持人了。  还记得20年前《爱星满天》节目在北京电台刚刚开播的几天里,除了我们安排好的小听众,几乎没有人打热线电话参与
期刊
1.林奕华原创残酷喜剧《恨嫁家族》  时间:11月7日—11月9日  场馆:保利剧院  票价:80/180/280/380/…/880元  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与编剧黄咏诗继《贾宝玉》《三国》后再度合作,创作全新作品《恨嫁家族》。这是一场“以毒舌品尝甜蜜,以恨报复爱”的残酷喜剧:大女儿在被遗弃的家庭中成长,她并不相信婚姻,却又即将出嫁。在当晚闭门庆祝的婚宴里,席上有她的家人、前度、准丈夫,还有她的雾
期刊
近日,国内首部青春残酷舞斗系音乐剧《热舞甜心》接连推出一系列视觉概念海报,伴随着从《中国好舞蹈》中走出的型男级舞神威力斯劲爆的身材与炫酷的舞姿,同时还有一个“热狗男”的概念,引起诸多争议。  “热狗男”这个词,新鲜、打眼、暧昧,令人好奇又充满疑惑――“热狗男”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男?  当下娱乐圈正值男尚当道,放眼望去,最热闹之处几乎全是小鲜肉与大叔们厮拼的景象,好似这两款才是当下男尚的主流,那么刚刚
期刊
来,坐下聊吧。  我们认识有些时间了,你不用那么客气,更别拘束,总觉得你有些放不开,身体和表情有点僵硬,可能是因为心里有事儿,总想着要听我怎么劝你,给你什么情感建议,教你如何选择,为你指引方向。没那么严重,真的,你这样我反而不知道对你说什么了。  头还晕吗?你说昨夜去唱歌结果喝高了没回家。哈,有段时间我也和你一样,在感情上总跟自己较劲,我也是最近才慢慢学会放松下来,让自己在一种舒服的状态下做事说话
期刊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欢Gala的。这个乐队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质,吸引着愿意听它的人。是搞怪?自嘲?亦或是神秘?还是怀揣着一颗追梦赤子之心?都说不好,总之它有自己的style。即便你是它的铁杆粉丝,也不见得就能说出来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乐队。所以,我想借着这次采访之机,替你们多了解它的每一个成员。  但是,我失败了。  我接触到了Gala现在的阵容——主唱苏朵、鼓手于政、贝斯石亮、键盘苏伊拉,听了他
期刊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学校的推荐下,与其余3名同学利用暑假到西藏电视台实习,感受雪域高原的地域文化,体味一名藏区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今年暑假,由于一个机缘,我有幸去西藏拉萨实习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藏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被西藏的音乐所吸引。  西藏的音乐,少有那些流淌着人性欲望的矫情和喧嚷,更多是植根于天地自然的质朴和豪放。在接触藏地音乐之前,我曾痴迷过忧
期刊
在第一季“好声音”的众多歌手中,周礼虎不是最打眼的一位。这个戴着蓝色小帽,挂着一把幸运钥匙的男孩,在“好声音”中将小虎队的《爱》改编得非常成功,成为杨坤的队员。在参与“好声音”前,周礼虎也参加过多个歌唱节目的录制,所以没太把这个节目放在心上,但只有“好声音”让他真正尝到了走红的滋味。周礼虎说,在“好声音”之后作为歌手闯荡乐坛,必须靠好的作品。这次发行的已经是他第二张EP了,曲风依然是活泼可爱的,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