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显示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融资困难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笔者首先揭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对解决融资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及融资理论简介
(一)中小企业定义。
在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和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因此,根据以上的定义给中小企业一个综合的解释,即中小企业是“生产规模中小型”的企业。最近三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左右,能解决75%以上的城镇就业,日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融资的定义和方式。
融资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而言,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狭义上而言,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融资按照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照资金取得方式不同,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和租赁融资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本结构中以短期融资为主。
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直接与中小企业发生信贷关系的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是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贷款权。例如温州市2006年上半年存贷款增量中,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与企业,居民定期存款之比为38/100,而短期贷款与企业,居民活期存款之比为154/100,信贷资金期限普遍较短。上半年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仅增加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0.5亿元。乐清市2006年上半年新增短期贷款4.79亿元,占贷款总增量91。4%,比上年同期增加3.6个百分点。在短期贷款中,绝大多数为3—6个月期限的贷款,占79%,这种情况在中西部短期也同样存在。
(二)融资渠道受限。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底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极为有限。而且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也不尽人意,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仅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
(三)获得信贷支持少。
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深圳市银信部门(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51%、38.8%和34%,信贷份额逐年下降。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剖析
中小企业不受关注、融资难现状是客观存在的,笔者主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和银行两方面来分析其成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是其融资难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主要体现为:
1、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而中小企业群体不能有效地遵守这个经济交往中的基本准则。比如通过各种方式故意逃避银行债务。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破产,出售等过程中出现甩账,赖账,致辞使债权人的权益受损。或者极力逃避银行的监督,大量进行现金交易,又或者为了获贷,在债务上弄虚作假,故意隐瞒企业真实资产和负债。这些情况均成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的负面因素,进一步加剧中上企业融资难问题。
2、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财务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缺乏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至使财务开支盲目性较大,核算方法落后,核算质量低下。第二,财务报表混乱。一些企业就没有完整的会计账册,有的设置多本报表,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报表的会计资料。财务信息披露意识缺乏,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基本上未经过专业注册的会计事务所审核保证。这也成为银行顺利贷款的障碍。
3、企业发展能力有限。目前中小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其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数量、质量等经济指标上,同时也受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三成左右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而七成左右发展能力有限。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已激增到千万户,但优胜劣汰明显,生产存续期能达到3年左右的仅为50%,能够生存到10年以上的仅为1%。所以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不愿意给中小企业长期贷款,金额也有限。
(二)银行部门“惜贷”。
银行不发放资金或少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里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和银行在掌握彼此信息数量和真实性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对银行的了解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报纸、网络等渠道,可以说,如果企业要想真正的了解银行的话,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所了解的情况也大多比较真实;而银行对企业的了解渠道就相对狭窄得多了。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银行在对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调查时,将比大企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度也大大的加大。所以不少银行怕麻烦而“惜贷”。
2、金融服务水平低。当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有“短、急、频”的特点,机械套用对大企业的贷款程序和审查方式,往往会使中小企业贻误市场良机。因此,导致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之间难以有效结合。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中存在着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银行的不利政策。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一般向大企业倾斜。大企业信誉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喜欢,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而且常常用不完;相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常常捉襟见肘。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相关对策
(一)企业需要修好“内功”。
1、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信用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当树立信用观,不断加强诚信教育,自愿,及时地向相关当事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获取贷款人和投资的了解,从多种渠道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中小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科学管理。
3、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有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为了减轻一时的债务负担,不还贷款本息,甚至逃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形象,破坏了银企关系,这就难以得到银行的长期资金支持,最终使企业受害。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尽量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二)银行应多“关照”中小企业。
1、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银行应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发展,及时调整和创新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比如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利用光大集团内部的证券在湖北省荆门市发行基金,利用光大租赁在湖北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这是金融要素的整合,也是种创新。光大银行现在已经新推出了联保模式、专业市场模式、担保平台模式等11个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2、完善细化信贷管理制度。应制定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信贷审批环节。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规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无需省一级分行审批,该行的分支行都有针对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小企业中心。另外应该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3、完善利率体制和信贷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可以适当放宽,以鼓励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商业银行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惟林.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08
[2]赵敏.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及融资理论简介
(一)中小企业定义。
在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明确指出: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和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因此,根据以上的定义给中小企业一个综合的解释,即中小企业是“生产规模中小型”的企业。最近三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一直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左右,能解决75%以上的城镇就业,日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融资的定义和方式。
融资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而言,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从狭义上而言,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
融资按照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照资金取得方式不同,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和租赁融资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本结构中以短期融资为主。
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直接与中小企业发生信贷关系的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是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贷款权。例如温州市2006年上半年存贷款增量中,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与企业,居民定期存款之比为38/100,而短期贷款与企业,居民活期存款之比为154/100,信贷资金期限普遍较短。上半年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仅增加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0.5亿元。乐清市2006年上半年新增短期贷款4.79亿元,占贷款总增量91。4%,比上年同期增加3.6个百分点。在短期贷款中,绝大多数为3—6个月期限的贷款,占79%,这种情况在中西部短期也同样存在。
(二)融资渠道受限。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底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极为有限。而且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也不尽人意,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仅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
(三)获得信贷支持少。
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深圳市银信部门(不包括政策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51%、38.8%和34%,信贷份额逐年下降。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剖析
中小企业不受关注、融资难现状是客观存在的,笔者主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和银行两方面来分析其成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是其融资难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主要体现为:
1、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而中小企业群体不能有效地遵守这个经济交往中的基本准则。比如通过各种方式故意逃避银行债务。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破产,出售等过程中出现甩账,赖账,致辞使债权人的权益受损。或者极力逃避银行的监督,大量进行现金交易,又或者为了获贷,在债务上弄虚作假,故意隐瞒企业真实资产和负债。这些情况均成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的负面因素,进一步加剧中上企业融资难问题。
2、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财务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缺乏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至使财务开支盲目性较大,核算方法落后,核算质量低下。第二,财务报表混乱。一些企业就没有完整的会计账册,有的设置多本报表,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报表的会计资料。财务信息披露意识缺乏,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基本上未经过专业注册的会计事务所审核保证。这也成为银行顺利贷款的障碍。
3、企业发展能力有限。目前中小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其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企业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数量、质量等经济指标上,同时也受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三成左右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而七成左右发展能力有限。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已激增到千万户,但优胜劣汰明显,生产存续期能达到3年左右的仅为50%,能够生存到10年以上的仅为1%。所以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不愿意给中小企业长期贷款,金额也有限。
(二)银行部门“惜贷”。
银行不发放资金或少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里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和银行在掌握彼此信息数量和真实性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对银行的了解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报纸、网络等渠道,可以说,如果企业要想真正的了解银行的话,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所了解的情况也大多比较真实;而银行对企业的了解渠道就相对狭窄得多了。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银行在对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调查时,将比大企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度也大大的加大。所以不少银行怕麻烦而“惜贷”。
2、金融服务水平低。当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有“短、急、频”的特点,机械套用对大企业的贷款程序和审查方式,往往会使中小企业贻误市场良机。因此,导致了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之间难以有效结合。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中存在着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3、银行的不利政策。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在制定信贷政策时,一般向大企业倾斜。大企业信誉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喜欢,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而且常常用不完;相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融资额度有限,常常捉襟见肘。
四、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相关对策
(一)企业需要修好“内功”。
1、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信用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当树立信用观,不断加强诚信教育,自愿,及时地向相关当事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获取贷款人和投资的了解,从多种渠道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中小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科学管理。
3、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有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为了减轻一时的债务负担,不还贷款本息,甚至逃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形象,破坏了银企关系,这就难以得到银行的长期资金支持,最终使企业受害。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尽量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二)银行应多“关照”中小企业。
1、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银行应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发展,及时调整和创新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比如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利用光大集团内部的证券在湖北省荆门市发行基金,利用光大租赁在湖北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这是金融要素的整合,也是种创新。光大银行现在已经新推出了联保模式、专业市场模式、担保平台模式等11个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2、完善细化信贷管理制度。应制定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信贷审批环节。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规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无需省一级分行审批,该行的分支行都有针对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小企业中心。另外应该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3、完善利率体制和信贷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可以适当放宽,以鼓励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商业银行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惟林.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2008
[2]赵敏.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