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校园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交的场合中,个体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和允许的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行为,与所有攻击性行为对立[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少在一定层面上属于道德发展的问题,有关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其中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个体的道德发展具体可以划分为3个水平和6个阶段[2]。小学生3~6年级,大概9~12岁,属于柯尔伯格理论中的第2个水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好孩子”(得到他人的赞美)和“好公民”(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其他文献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乃至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是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科研领域常研常新的主题。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它是"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