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洪流之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pr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暂且假定我们穿越到了遥远的未来,看到了《三体》中描绘的景象:世界变成一个超级信息体,从烟盒到墙壁,每一样物件都可以浮现在屏幕上,海量信息随着不可视的微波在空气中往来穿梭。
  很让人神往,是吗?
  再让我们假定这一切忽然间都失效了,像太阳忽然熄灭了。你难以置信地伸出手碰碰墙壁,它像“死”了一样毫无反应。你抱着头努力回想,你连自己叫什么都不记得了。
  现代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客观地说,并不意味着人记忆的退化。事实上,它只是改变了人的记忆方式。从前我们记数学公式,背唐诗宋词,而现在我们熟知的是电脑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文件收藏在了哪个文件夹里,我们的记忆对象由内容变为途径,其中知识储存方式的变革功不可没。当容量惊人的芯片硬盘已允许我们轻点几下就能获取所需信息,我们又何必像在卷叠成山的年代里那样艰难记诵呢?
  但是请不要忘了,我所讲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你知道你要找什么。
  知道要做什么和知道要找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大目标,逐步分解而精确至后者。知识就摆在那里,但你会用吗?这也就暴露了这种记忆方式的缺陷所在。网络时代的知识是极其碎片化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将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材料;而要形成明确目标,就必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统观全局的能力。一个拥有所有积木却没见过城堡的人,是搭不出城堡的。
  再深情的词句,当它们以“0”和“1”的形式被储存时,便枯萎了原本的含义。人对外界的认知不仅来自本身的经历——这是极其有限的——更来自识记过程中观念和情感的传承,而网络时代似乎正把我们推向实用主义者推崇的硬邦邦的理性深渊。面对高山大川,我们不再脱口而出古老的詩句,也感受不到那传承了千百年的感动与悲痛,因为我们早已不再背诵古诗。
  类似的情况在当下已屡见不鲜。愤青们问:“学数学做什么?买菜不需要计算抛物线。”而对这种可笑言论最简洁有力的回击是:“你学数学,并不是为了将来买菜的。”这也可以用来回答类似的问题——在只需要搜索关键词就能获取信息的时代,是否还有识记知识的必要?
  人的意义,不在于躺在前人的成就上自诩为万物灵长,而在于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和整合,在于一代代地传承探索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洪流之下,保持知識的必要储备及积极思索的能力,并且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加以选择和剔除,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其他文献
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挂重型岩石材料直接拉伸装置,对重庆市某地红砂岩进行了短时分级加载单轴直接拉伸蠕变试验,并对该砂岩的蠕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砂岩在该试验条件
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园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研之路。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带领教师回顾教育情景、交谈教育事件、反思教育问题。切实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比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常常陷入知识化、高控制的误区。于是。我们决定从有效组织科学活动入手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认为对科学活动组织策略的研讨要从教师的需要和问题出发。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座谈,交流活动组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