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乐韵黑土情怀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从松嫩平原走出的作曲家,黑土地是他成长的摇篮,松江水是他创作的源泉;
  八十年代,他创作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掀起了—股强劲的“东北风”;
  九十年代末,电视片《农家十二月》系列歌曲再一次让我们领略了他的音乐才华;
  2002年,随着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他创作的主题歌《只求无悔过百年》和《圆梦》家喻户晓,使他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界的瞩目。
  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杨柏森。
  更多的人知道杨柏森是因为他写的那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这首歌应该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杨柏森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这首歌我写得遍数最多,改的次数最多。尤其是前半段,我试图用河北梆子、评剧、吉剧,还有二人转,包括唢呐曲牌写过好多,写完之后感觉都不特别理想。有一天吃过饭,马金平我们几个徒步往宾馆走,我和他说,我感觉这首歌前边还是不太漂亮。他说越口语化越好,像哩咯郎……这时候我考虑到西河大鼓和影调,我就把西河大鼓头把弦的第二句唱出来了,我说这么唱行不行?他说好啊,就这个就这个了……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当时在全国播放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且这首歌的名字让很多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形容北方女人这个“浪”字应该非常贴切的。杨柏森说:“是美的外在宣泄,心灵的一种外化,谈到浪字,很多人曾经在一起探讨过,用这个浪字好不好?我们认为浪字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一种比美更美的外化的东西。”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一炮走红后,杨柏森创作的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又在1992年获得了文化大奖。这一系列的成功正是他多年来潜心学习、厚实积淀的成果。
  杨柏森从七十年代就开始自学作曲,当时他在扶余新城戏剧团工作,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出于对作曲的热爱,他拿五个手指当五线谱,从最基础的乐理学起,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当时有许多剧团到扶余演出,还有作曲家在当地开展二人转作曲讲座,他每次都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创作了一些舞台作品。
  杨柏森创作的歌曲表情达意,情感准确。具有个性化、地域化、生活化等特点。他经常到各地采风,学习研究其他曲艺门类的精髓,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运用了西河大鼓,《我是吉林人》吸取了满族神调的元素,他还把京韵大鼓的曲调应用到歌曲《笑哈哈》中。
  记得第一次和杨老师见面是以朋友相聚的方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额头亮亮的,笑容灿烂,谦和豪爽,没有一点架子。喝酒喝到兴奋处,他就主动清唱自己的得意之作,为朋友助兴。所以,他既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又是圈子里的好大哥。
  杨柏森采撷众华,却又不离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东北二人转的贡献。对此著名作曲家、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那炳晨老师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我今年都七十四岁了,收了很多学生。杨柏森是德艺双馨,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因为他对当前红红火火的二人转的局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杨柏森可以说是广采博学,词曲并茂的—个作曲家。拿中国曲艺来说吧,有四百多种,他熟悉上百种曲艺,他写东西特点是既新鲜又熟悉,又好听又好学。”
  杨柏森说过,我生在吉林长在吉林,喝着松花江水,吃着黑土地的小米高粱长大。我必须得为自己的家乡写歌,实际上我写的很多歌曲都和吉林有关,都是关东风情的。我为自己是吉林人而感到骄傲,感到振奋。
  杨柏森的创作总是离不开关东这片热土,他把满腔情感化作流淌的音符。他创作了多少关东风情的歌曲,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关东风》、《我爱我的关东家》、《关东小子就这么犟》、《关东情》……单是这些歌名里带有关东字样的歌就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杨柏森是—个多产的作曲家,他每年都创作大量的作品,对于作曲像是着了魔似的,他走到哪儿兜子里都装着歌词和歌谱,所以圈子里的人给他编了句歇后语:叫杨柏森的兜—装谱。虽说他作品丰厚,但很多谱子自己都不留底儿,他说都存在自己的心里了。杨柏森出名以后,很多人都劝他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可他仍固执地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他关东风情的歌。他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这片黑土地去创作就会感到生疏,缺少根基。
  这些年他对二人转有—种厚爱,在二人转中汲取营养,把二人转发扬光大。杨柏森今年恰好是知天命的年纪,近两年来他有一个梦想,把二人转推向国外,他想创作一个交响组曲或者叫做交响二人转,用交响乐形式向世界推介二人转。他想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作为自己六十岁生日的献礼。
  那就让我们祝愿杨柏森老师能够永葆艺术青春,在花甲之年圆上这个梦!
其他文献
三得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地处长白山腹地抚松县,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养殖业发展,特别适合无公害、绿色生猪养殖。公司本着“高标准,高质量,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力争做到畜牧养殖排头兵。  公司成立于2010年2月,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并取得省级环境部门环境评估和各项执照。厂区占地12000平方米,其中,肥猪舍、产舍、保育舍1600平方米,办公室、宿舍等300平方米。现有能繁殖
期刊
通化市东昌区日光温室保温材料厂始建于1998年。建厂第一年主营生产草帘子和纸被。通过走访用户和实际考察,第二年(1999年)开始生产防寒被,至今已拥有12年生产防寒被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实用经验。  经实践证实,在日光温室保温防寒方面,使用防寒被具有更大的优势:  使用防寒被覆盖大棚比用草帘子覆盖保温效果更好。在不同地区防寒被与草帘子对比,产品上市可提前一个月左右,对蔬菜、瓜果、食用菌、养殖业、花
期刊
吉林省长青大胜财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于2001年,始终秉承以科技为先导、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为依托、以“顾客满意第一”为宗旨的经营方针,发展成为一家致力于研发和制造健康美味调味品的大型企业。公司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专业产品研发人员10余人,专业调味品策划人、营销人员80余人。10年来,大胜财食品有限公司实施以营养、健康、时尚为卖点的高端产品来拉动企业增长的战略,发展的步伐迅速而稳健,连续8年保
期刊
为解决农民种植花生产量低、品种退化、农药残留偏高、市场售价偏低、花生种植收益小等诸多问题,田广军等人按照入社自由、退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改变农村土地基本制度、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权、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于2010年9月23日成立了农安县潮君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位于农安县杨树林乡牛山村,成立初期投资54万元。合作社在运行管理方式上,对社
期刊
一是计划投资40万元新建杨宝沟村村部230平方米;二是预计投资100万元建设度假村一座,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三是计划投资18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共计18200平方米;四是计划投资46万元,新建围墙2300延长米;五是计划投资40万元修油路2公里;六是投资111万元修建下富线水泥路3公路;七是投资21万元,完成小流域治理4700平方米;八是投资28万元,安装路灯143盏;九是投资85万元,硬化庭院
期刊
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位于吉林市区东南部,美丽的松花江畔。建华村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全村分为5个社,农业人口4180人,人均年收入达10500元。电力、通讯、供水、供热项目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已经成为众多投资商关注的热点开发区域。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富村工程”  近年来,建华村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谓势不可挡。村委会带领村民大步走上“集体经济之路”,通过实施“富村、强农、惠民”工程,切实在
期刊
编者按:自中央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众多扶持和优惠政策出台以来,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也正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明显倾斜,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在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机化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我省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受资金、经验等不足的限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刊特编发一位农机
期刊
陈学江,现任敦化市黄泥河镇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回顾几年的创业之路,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村干部,酸甜苦辣,感慨万千。他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太多的人给了我信任、鼓励和支持,这也是他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迎接挑战的不竭动力。  党的惠民好政策,圆了我的大学梦  1982年,陈学江出生于黄泥河镇双泉村永胜组,那里知识匮乏,信息封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家境原因,2003年高中毕业后,结束了
期刊
2006年8月5日,一位柔弱、纤瘦的农村妇女,信心百倍的从外地花15000元购进10组(两雌一雄为一组)种貉,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让不少好心人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这位敢做“吃螃蟹”的大胆女性就是,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向海村妇女王国艳。  那年王国艳28岁,丈夫在某单位供职,月收入在千元左右。由于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过得可谓仅次于一般,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挣扎。  争强好胜、不甘清贫的王国艳,苦苦寻求
期刊
这是一对新时代的小夫妻:丈夫刘海宇,出生在刘家镇腰岭子村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妻子李欢毕业于黑龙江商业干部学院,2006年他们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成为黑土地上原生态生产模式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依靠电脑网络知识和学到的农科知识搞生态循环养殖,用鸡鸭粪便做鱼饲料,创建生态养鱼场,年收入15万元以上。面对今天的成绩,回首当初的选择,他们无怨无悔。正向夫妇二人所言,是家乡为他们提供了建功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