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第九章 药寮(7)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柳想像着城的样子,说:“我想看到城。”
  桑桑突然想起,一次他要从柳柳手里拿走一个烧了的玉米,对她说:“你把玉米给我,过几天,我带你进城去玩。”柳柳望望手中的玉米,有点舍不得。他就向柳柳好好地描绘了一通城里的好玩与热闹。柳柳就把玉米给了他。他拿过玉米就啃,还没等把柳柳的玉米啃掉一半,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
  桑桑的脸一下子红了…
  第二天,桑桑给家中留了一张纸条,带着柳柳离开了家。他要让柳柳立即看到城。
  到达县城时,已是下午三点。那时,桑桑又开始发烧了。他觉得浑身发冷,四肢无力。但,他坚持着拉着柳柳的手,慢慢地走在大街上。
  被春风吹拂着的县城,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人。城市的上空,一片純净的蓝,太阳把城市照得十分明亮。街两旁的垂柳,比乡村的垂柳绿得早,仿佛飘着一街绿烟。一些细长的枝条飘到了街的上空,不时地拂着街上行人。街的自行车,车铃声响成密密的一片。
  柳柳有点恐慌,紧紧抓住桑桑的手。
  桑桑将父亲和其他人给他的那些买东西吃的钱,全都拿了出来,给柳柳买了各式各样的食品。还给她买了一个小布娃娃。他一定要让柳柳看城看得很开心。
  桑桑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带柳柳去看城墙。
  这是一座老城。在东南一面,还保存着一堵高高的城墙。
  桑桑带着柳柳来到城墙下时,已近黄昏。桑桑仰望着这堵高得似乎要碰到了天的城墙,心里很激动。他要带着柳柳沿着台阶登到城墙顶上,但柳柳走不动了。他让柳柳坐在了台阶上,然后掉了柳柳脚上的鞋。他看到柳柳的脚板底打了两个豆粒大的血泡。他轻轻地了她的脚,给她穿上鞋,蹲下来,对她说:“哥哥背你上去。”
  柳柳不肯。因为母亲几次对她说,哥哥病了,不能让哥哥用力气。
  但桑桑硬把柳柳拉到了背上。他吃力地背起柳柳,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过不一会,冷汗就大滴大滴地从他额上滚了下来。
  柳柳用胳膊搂着哥哥的脖子,她觉得哥哥的脖子里尽是汗水,就挣扎着要下来。但桑桑紧紧地搂着她的腿不让她下来。
  那首无词歌的旋律在他脑海里盘旋着,嘴一张,就了出来:
  咿呀…,
  咿呀…呀,
  唯呀…哟,
  哟…,
  哟哟,哟哟…,
  咿呀咿呀哟…
  登完一百多级台阶,桑桑终于将柳柳背到了城墙顶上。
  往外看,是大河,是无边无际的田野;往里看,是无穷无尽的房屋,是大大小小的街。
  城墙顶上有那么大的风,却吹不干桑桑的汗。他把脑袋伏在城墙的空隙里,一边让自己休息,一边望着远方:太阳正在遥远的天边一点一点地落下去…
  柳柳往里看看,往外看看,看得很欢喜,可总不敢离开桑桑。
  太阳终于落尽。
  当桑乔和蒋一轮等老师终于在城墙顶上找到桑桑和柳柳时,桑桑已经几乎无力再从地上站起来了…。
  桑桑脖子上的肿块在迅速地增大。离医生预见的那个日子,也已越来越近。但无论是桑桑还是父母以及老师们,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平静。桑乔不再总领着桑桑去求医了。他不愿再看到民间医生们那些千奇百怪的方式给桑桑带来的体的痛苦。他想让桑桑在最后的时光里不受打扰,不受皮之苦,安安静静地活着。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纸月的外婆去世了。
  桑桑见到纸月的小辫上扎着白布条,是在小桥头上。那时,桑桑正趴在桥栏杆上望着池塘里刚刚钻出水面的荷叶尖尖。
  纸月走过之后,那个白布条就在他眼中不时地闪现。桑桑很伤感,既为自己,也为纸月。一连几天,那素净的白布条,总在他眼前飘动。这飘动的白布条,有时还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纯粹而优美的情景。
  夏天到了,世界的绿,一浓似一。
  这天,桑乔从黑暗中的墙上摘下了猎,然后反复拭擦着。他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桑桑曾望着墙上挂着的这支猎对他说:“爸,带我打猎去吧。”桑乔根本没有理会他,并告诫他:“不准在外面说我家有支猎!”桑桑问:“那为什么?”桑乔没好气地说:“不为什么!”后来,桑乔几次感觉到桑桑总有一种取下猎来去打猎的愿望。但他用冷冷的目光熄灭了桑桑的念头。现在,他决定足儿子的愿望。他不再在乎人们会知道他从前是一个低的猎人。
  桑乔要给桑桑好好打一回猎。
  打猎的这一天,天气非常晴朗。
  桑乔完全是一副猎人的打扮。他头戴一顶草帽,束一布带。布带上挂着一竹筒火药。管也用布束了起来。当他从校园里走过时,老师和学生们竟一时没有认出他来。他已一点也不再像斯文的“桑校长”
其他文献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
彼得·汉德克在西方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作家,因为他曾多次公开支持前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2014年彼得·汉德克获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国际易卜生奖,导致评委会某些成员因不满评奖结果而辞职,极权主义研究者Bernt Hagtvet指责这是“史无前例的丑闻”,甚至认为“把易卜生奖颁给汉德克就等同于把康德奖颁给戈培尔”。当汉德克抵达奥斯陆领奖时,在场有一批示威者向他抗议。不过另一方面,20
他不是我们的正式老师,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生,还跛着一条腿。  那时我们读初二,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  据说他是校长的亲戚。不然凭他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能来代我们的课?而他来代课总有好处的,有不菲的代课费。这是消息灵通的同学说的。  他第一天来给我们上课,在我们的灼灼眼光中,跛着一条腿,很费劲地迈上讲台,羞赧地看着我们,愣是半天没说一句话。
星期三。到了十二点阿绿仍未出现。我原先是打算一直喝啤酒等她来的,但因为餐厅里的人愈来愈多,没奈何我只得先点来吃了。十二点三十五分餐毕,仍不见她人。我于是付了帐,走出店外,在对面一座小神社的石阶上坐下来,一边醒酒一边等她,但她始终没来。我只得回学校的图书馆去念书,接着上两点的德文课。  下了课,我到学生课去翻上课人数登记表,在“戏剧史第二部”的班上找到她的名字,叫阿绿的学生只有一个小林绿,然后我又翻
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名字对中国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英国乡村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形象。  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
冬日的时间如下沉的夕阳,很快就过去了,虽然还有斜阳晒着,但觉得天色已不早了,在叔父家仅呆了两个多小时,时针已指在下午两点五十分了。我和叔父说话间,二娘两只手筒在袖筒里,头上顶着浅紫色头巾,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直看着我们笑,几颗熟悉的门牙露在外面,一直站立在旁边。她也是几十年不见我了,似乎她要把她侄女和外孙们看个够,而且还念叨:这城里娃娃到底是和我们山里娃不一样,一个个都干净好看。二娘一直多病,虽显得
头发花白、听力下降、背已微驼,岁月在老母亲身上无情地留下了许多痕迹,庆幸的是八十九岁的老母亲精神矍铄,仍然能独自生活,饮食起居无需我们兄妹照应。  前年的一天,大姐骑电动车带老母亲出门有事,老母亲还没坐稳,大姐车子已经开动,老人家扑通一声坐到了地上,大姐赶忙停下车子,扶起了老母亲。老母亲拍拍衣服上的灰尘,望着吓得脸色煞白的大姐笑着说:“走吧,没事没事!”  老母亲的健康得益于她的勤劳。辛苦了大半辈
每逢回到家乡即会去拜访我的堂兄哥再平,他那一口浓浓的土默川话、憨厚淳朴的微笑,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亲情,现在他是生活在故乡的唯一亲人。  再平哥全家(左侧三位)和我们兄弟姐妹合影位于土默川平原腹地的塔布子村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生息之地,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我家先人结束了经年累世的游牧生活而定居于此,至于在這个村庄生活了多少辈人,后人已经无人知晓,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村落因为我家祖先的最早定居而逐渐形成的,从
在与丈夫离婚后她就独自住在这所高档小区。她优雅、知性,喜欢阅读与听怀旧歌曲。每个星期接一次独生女儿的海外问候,除此外就是偶尔在小区外的街心公园散步。日子过得单调而无趣。 说来蹊跷,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当周未她就必定接到一封字迹工整的匿名情书。当今自媒体普及的社会,谁还用笔写信?显然他是不想让她知道自己是谁。   令她不安的是情書的内容,竟然与四十多年前下她接到的一份情书的内容极其相同。那时她
不知不觉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放眼国内外,审视自己的生活。作者的视野之开阔,由此可见一斑)面对着这些因新奇而充满诱惑力的节日,我唯独钟爱感恩节。它不如情人节浪漫,也不似圣诞节热情(先说其不足,后说其优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强调),却以一种平和温暖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遗失那颗感恩的心。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因为生活中的感恩似乎已在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