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我院举办的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研讨沙龙,提出了上好一堂课的几点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方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与学互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质量的保证在教师,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而,上好每堂课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每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的毕生追求。
  然而,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学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表现并不积极,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一般,74%的学生学习动力是就业,仅12%的学生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爱好,27%的学生上课玩手机,26%的学生逃过课,37.5%的学生不喜欢老师讲课方式,33%的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4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感觉一般,这些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老师的反思,如何让自己的授课更具黏性,让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出高质量的课?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海都学院开展了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研讨沙龙,许多优秀老师讲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受益匪浅。如何上好一堂课?笔者结合这次研讨沙龙和自己的上课经历,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教学理念要先进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指南。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需要老师和学生很好地互动,而非教师唱独角戏。每一节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法应用、知识延伸,都要处处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要联系实际,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去学,学了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
  3.认真备课
  “准备不足,上课心虚”是大多数教师曾有的体会,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需要认真备课。一要备好学生。清楚学生目前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学生当前已学会哪些知识。二要备好知识。教师要广泛阅读课程相关资料,明确哪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即重点;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容易出错或误解的,即难点;明确哪些内容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起决定和贯通作用,即关键点。老师要博览群书,方能在上课时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三要备好能力。教师要深入社会,知晓社会对学生专业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明确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明确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素养。
  4.教学设计要精心
  教师要上出高质量的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将教材内容排列整合,设计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如何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机串在一起传授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要流畅,一气呵成。一般教师的做法是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如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新闻、案例,引出对所讲知识点的讲解,或者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辅导资料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教与学要互动
  上课绝不是老师单纯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堂组织要严密,课堂气氛要活跃,要让学生这个主体动起来,眼动起来,耳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使各方面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配合好,能够很好地互动。有的课程,老师讲完理论后,可让学生通过做实题掌握知识点;有的课程,可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专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制作PPT,上课时展示自己对该专题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诚然,要让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合理,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打分,最后可将考评表公开,接受学生监督。
  6.教学方法要灵活
  高质量的课都比较注重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同一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多采用小组讨论或者小组竞赛等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通常,我们会把8个左右的学生分成一组,事先把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讨论,上课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充分分析案例,解决相关问题。
  有时也会采用辩论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精心选择辩题,开展辩论。在社会保障学课上,笔者布置“有手机、电脑者能否获得低保”让学生辩论。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针对低保对象的标准、条件和程序等进行充分辩论,场面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授课效果很好。
  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适应当时教学需要。
  7.恰当使用多媒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教学直观性,增强教学趣味性,规避老师上课点鼠标、学生抄笔记、不管不问的状况。
  例如,一节课中,要将重要内容和关键术语以板书形式用准确语言传授给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又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记忆。而对于需要使用图片、图形和动画的内容则全部使用多媒体,往往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从而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联合应用。总之,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补充。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密切结合,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课教不出一个人才,人才是由每一堂课培养出来的,要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执著追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完善,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发.浅析青年教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堂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樊贵莲.如何上好一堂课[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9(16).
其他文献
如今护理教学进入信息化时代。面对信息变革这一严峻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如何在护理专业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 培养符合新形势的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是目前护理教育的关键[1]。信息化社会,护理信息急剧增长,据统计,护理专业方面的信息每5年翻一番[2]。  1.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外一些护理院校纷纷尝试将信息素质教育整合到本科护理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4]。高职护理
摘 要: 为了增强农业院校的家畜解剖学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家畜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本文主要讨论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家畜解剖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家畜解剖学 三维模型  1.引言  家畜解剖学是农业类高等学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正常家畜、家禽的形态、结构、器官的位置关系和发生发展规律。本课程的特点是名词众多
【关键词】虚拟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应用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当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实验时间以及安全性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验的机会非常少,难以发挥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与记忆的目的。而通过运用虚拟实验技术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教学问题,教师通过将其运用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当中,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成效,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因此研究虚拟实验
期刊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国有企业想要更好的竞争和发展便必须改革内部控制方式,内部控制情况会给国有企
在新形势背景下,相关部门及人员对环境工程水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且对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对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合理
摘 要: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有可能升为本科院校,而且每年都有很多院校升为本科院校,这就是我国高校教育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部门提出了高职教育精益求精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发展。高职院校中,《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学科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本文将重点讲解《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一体化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素质教育,改革知识结构,明确当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
鞍钢与攀钢能够实现联合重组,可以说是遵循历史渊源与市场经济规则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央企业,鞍钢与攀钢的联合重组主要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贯彻落实、的有关精神和国务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理想品德的塑造者。但伴随着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日益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生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合格教师已不能永葆青春,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可能就“OUT”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勤学不止,勤耕不缀,才能真正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学识渊博、妙趣横生、与时俱进的好教师。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改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呢?  1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作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