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兰道尔·华莱士Randall Wallace
  主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玛德琳·斯托Madeleine Stowe
  山姆·艾略特Sam Elliott
  葛瑞格·金纳Greg Kinnear
  克里斯·克莱恩Chris Klein
  发行: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剧情
  《我们曾是战士》取材自退役美军少将哈若德·摩尔(Harold G. Moore)和约瑟芬·盖尔威(Joseph L. Galloway)所著的自传体畅销小说:《我们曾是年轻的战士--Ia Drang河谷--一场改变越战的战役》(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Ia Drang: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ar in Vietnam)。片中讲述的是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越南中部高地Ia Drang河谷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时的第一营营长、指挥官哈若德·摩尔和记者约瑟芬·盖尔威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这场战役。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不过本片并没有着力突出对越战大环境背景的描写,而是从一名名官兵的眼睛里,透视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这是导演兼编剧兰道尔·华莱士和主角梅尔·吉布森所擅长表现的英雄主义风格。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军营友情,将成为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越战影片的主题。


  
  幕后花絮
  汤姆·汉克斯曾经为了拍摄《荒岛余生》,蓄发及减肥18公斤,以使身材符合剧中流放者身份。无独有偶,这次在《我们曾是战士》的拍摄中,需要扮演稳重指挥官的梅尔·吉布森也不再使用特技化妆,而是猛食刻意增加近30磅体重,以便贴近剧本。如此牺牲猛男造型,对于一向以动作片为生的梅尔·吉布森可不寻常。
  当然,梅尔·吉布森也出演过类似《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这样的轻喜剧片并受到一些好评。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动作明星要向演技派转型,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正如布鲁斯·威利斯从《终极警探》(Die Hard)开始,经过了《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的锤炼再到《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起伏跌宕了11年才获得观众们对他演技的真正承认。动作明星要跳出自身形象的囿圄、追求艺术上的成就,必然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大的代价。扮演《我们曾是战士》的指挥官,这样一个非常有发挥余地的领导者角色,是一个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灵魂表现力上的契机。梅尔·吉布森如此刻意增肥,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对此片的重视。确实,没有几个动作明星,真正甘愿只作“动作”明星。





  
   “911”:
  不能否认,911恐怖攻击事件,对于美国的打击是各方各面的。即使是远在西岸的好莱坞也可以时刻感受得到。《我们曾是战士》片中的一个原形--营长瑞克·瑞思考勒(Rick Rescorla)--摩根·斯坦利的安全主任,也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中身亡。十分令人遗憾。
  
  评论
  兰道尔·华莱士去年曾经成功营造过《珍珠港》气势恢宏的剧本。尽管影评人对《珍珠港》的评价好恶参半,华莱士还是决意继续自己脑海中未完成的战争,与梅尔·吉布森联手迈入曾是美国超级大伤疤的越战战场。
  华莱士与吉普森的合作并不是第一次。1995年让梅尔·吉布森红得发紫的影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中,兰道尔·华莱士就曾主持剧本工作,创造了苏格兰英雄华莱士的坚毅果敢形象。





  这两人的组合,创造杰出作品的能力确实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的是,从《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英雄主义已经彻底取代70年代以来的反战情绪,成为了好莱坞新的风向标。《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这类越战影片中曾为人所熟悉并欣赏的,批判、诘问与讽刺的反战艺术风格已经过时。眼看着《U-571》、《兵临城下》、《珍珠港》翻起了一个又一个二战高潮,《我们曾是战士》也转用近几年流行的战争悲怆英雄主义色调来渲染本片。可是这样的操作模式在商业成功的同时,是否还可以继续艺术上的成功,是本片最令人担心的问题。
  《我们曾是战士》还反映了好莱坞流行的另一个趋向,那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0年《永不妥协》的成功似乎激起了一波“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制作浪潮。去年圣诞节以来,先是奥斯卡演员罗素·克罗的《美丽心灵》、再是黑人明星威廉·史密斯出演的《拳王阿里》,还有最近捧上了天的《黑鹰计划》,如今加上即将上映的《我们曾是战士》,个个都打着“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旗号,令人怀疑它们是不是拉着手约好了一起来赶庙会的。
  的确,被发掘出来的真实故事,往往已经具有感人至深的一面。但是好莱坞各家影业公司,似乎已经把“真实”本身当作是打动观众最佳卖点,一窝蜂地拥向市场,短期内连续商业化的推出大量同类型的影片,真令人怀疑这种“时尚”恐怕会过早地消耗掉观众的热情,为后来的影片《我们曾是战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其他文献
同心灵相比,现代电影更多的是在表彰女性的身体和嘴唇。她们是芬芳美丽的,但和大脑无关。很多年里为了取悦男性而活在银幕上的那些胸前伟大脑壳空虚的金发尤物大多如此,身体充满诱惑,灵魂毫不性感。  作为对这种形象的纠编,女性们在影片中也会象圣母玛丽亚一样,以解救者的姿态出现,拯救在现实中焦头烂额的男主人公。比如《爱德华大夫》里的英格丽·褒曼。她们的爱情代表着社会中所稀缺的正义,因而具有了坚强的气质。继承了
期刊
很多人把《昨天》看成一个吸毒青年戒毒过程的展现,也有人认为它主要表现了老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人从一个生命阶段艰难地走向另一个生命阶段的真实记录。  影片的情节完全取自现实生活,如贾宏生自己所说的,再现他那一段吸毒历程。贾宏生是一个青年演员,拍过很多片子,喜欢穿时髦的衣服,听BEATLS,像很多年青人一样地虚荣和前卫,前卫地需要拿吸毒来表现,而且一吸就是四年。为了帮他戒毒,
期刊
汤姆·克鲁斯和佩内洛普·克鲁斯是当今好莱坞最引人注目的一对情侣。前不久,为了推销他俩共同主演的影片《香草天空》,他们走遍了全球,就连佩内洛普的情敌,汤姆·克鲁斯的前妻妮可·基曼的故乡——澳大利亚也不越过。两人是乘坐汤姆·克鲁斯的私人飞机抵达那里的。原先,这架飞机的机尾上有汤姆名字的第一个字母“T”和他前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N”、“K”。现在只剩下“T”,“N”和“K”已被涂掉。  汤姆·克鲁斯和佩
期刊
拿《指环王》与《哈利波特》作比较,仿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就象适龄未婚男女在一起免不了受人猜测一样:同样改编至风靡全球的小说,同样营造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同样万众期待,甚至同样要拍三部,同样来自英语世界,同样票房惊人,几乎同一时间上映,主角都由无名的少年担纲……也许一半的理由就让人不禁想拿这两部片子来比较一番了吧!  更何况如果你恰好看过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你还会发现这两部片子又多了一
期刊
她如此神奇。  个子瘦小的她打破了乐坛的定律。  不到两年,她已横扫了“最受欢迎女歌手”“最高收入新声代”等一些歌手可能穷尽一生去追逐的奖项和荣誉。  孙燕姿赢了。  赢得没有悬念。    这个下午,孙燕姿有些疲倦。  访问时,造型师忙碌地为她吹发,上妆。还好,在嘈杂的吹风筒发出的噪音和层层化妆品的掩盖下,依旧听得见,听得出她的真实性情。  态度不冷,但也不会有太多的热情,话不多,但有问必答;回答
期刊
自从卢米艾尔兄弟在法国某个咖啡馆放映了杂耍性质的短片《水浇园丁》之后,世界电影的步伐就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着,法国作为发明了电影的国家曾经无比自豪的成为世界电影中的老大,再加上法兰西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使法国电影领风骚于一时。法国电影在上世纪也受到了好莱坞电影严重的冲击,虽然法国影坛拥有无数璀璨的电影大师,但依然无法摆脱电影逐渐微缩的噩运,没有观众,没有市场,日渐萎靡的法国电影好像变成了一个空心
期刊
秦海璐 陈晓东主演联手打造有情天下  日前,由香港著名导演叶伟民执导的影片《停不了的爱》拍摄完毕。  该片由青年电影制片厂和香港艺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榴连飘飘》的秦海璐和《苹果的滋味》的陈晓东联袂主演,成为今年电影市场值得期待的一部爱情影片。  该片描述了一段内地山区的小学女教师和香港男医师之间的爱情。实际上,这是一个人的爱情。秦海璐扮演的女教师璐,最大的梦想就是生活在富足的城市——
期刊
2002年北京竹书文化和天津泰达音像强强联手隆重推出了一位乐坛创作型实力新人杨坤。他是竹书文化四年来推出的第一位新人。杨坤的首张个人专辑《无所谓》已在2002年4月隆重登场,与广大乐迷见面了。    慧眼识珠 6年磨一剑    对于杨坤与竹书文化的合作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2001年,陈琳正在为她的第五张专辑《爱就爱了》选歌,竹书文化的老板沈永革先生偶然听到了一张向陈琳推荐的Demo,这位演唱
期刊
机会总是垂青准备的人,相信每个见过杭天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的确,在音乐上杭天可以说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当杭天还是个背着吉他、漂泊京城的流浪歌手的时候,他用才华博得了专业制作人的赏识,推出了一张个人专辑《我的心是油炸的蚕豆——My Heart Of Blues》。作为国内的第一张Blues风格的专辑,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杭天也因此得到了“国内Blues第一人”的称号
期刊
编剧:詹姆斯·科恩斯James Kearns  导演:尼克·卡萨维茨Nick Cassavetes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  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   安妮·海切Anne Heche  詹姆斯·伍兹James Woods  艾迪·格里芬Eddie Griffin  雷·利奥塔Ray Liotta  类型:动作/冒险/剧情  出品:新线电影公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