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式反应器中Pt和Pd中加入Bi用于催化乙醇发电并选择性联产醋酸盐

来源 :燃料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便携式移动电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乙醇能量密度高、可再生、无毒、清洁、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然而,乙醇燃料电池的研究也面临一些严重问题,其中C?C键断裂是最为挑战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报道表明,乙醇的完全氧化(包含C?C键断裂过程)并没有显示出燃料电池效率的增加,相反乙醇不完全氧化的催化剂会导致更明显的催化电流增加.同时金属Bi掺杂会对催化剂产生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并有效增加碱性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位中心和抗CO中毒能力.因此,本工作将铋掺杂在铂和钯中制备出PtBi/C和PdBi/C作为乙醇燃料电池催化剂,同时研究Bi掺杂催化剂对乙醇燃料电池性能以及乙醇的不完全氧化产物醋酸盐的影响,为乙醇燃料电池电-化学品联产提供一定的依据.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Vulcan XC-72(Cabot)导电炭为载体制备了Pt/C、Pd/C、PtBi/C和PdBi/C(20% 质量比)炭载催化剂,其中PtBi和PdBi原子比均为95:5.首先将金属前驱体溶于H2O/异丙醇溶液(50/50,体积比)中,加入Vulcan XC-72导电炭黑充分混合,然后加入硼氢化钠在常温常压下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备用.其次,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TEM、XRD、XPS、电化学以及光谱电化学进行表征和测试.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在三电极电解池中进行,将所制备的催化剂分散在超薄多孔电极上制备成工作电极,对电极为Pt片电极,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电解液为碱性1 mol/L KOH的乙醇溶液,在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CV、LSV扫描以及在不同电位下测试溶液的ATR-FTIR谱.最后,燃料电池测试在一个面积为5 cm2的单电池上进行,阳极为2 mol/L乙醇+3 mol/L KOH溶液,流量为2 mL/min,阴极通入氧气,并研究催化剂的构成及性能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Pt/C、PtBi(95:5)/C、Pd/C和PdBi(95:5)/C.Pd/C和PdBi/C的晶体结构呈现FCC特征,Pt/C和PtBi/C的晶体结构也呈现FCC特征.XRD也揭示了铋原子对Pt晶体结构的影响.在1 mol/L KOH溶液中,异位XPS和循环伏安法显示这些金属具有较高的氧化态.透射电镜显示Pd/C有一定的纳米粒子聚集,PdBi/C有一定的有序结构.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表明,Bi效应由于吸附能力较弱,抑制了碳酸盐的生成,增加了醋酸盐的生成.由于醋酸盐优先生成,且不被碳酸盐离子毒害,PtBi/C具有最佳的电化学和DEFC性能.通过在Pt和Pd掺杂金属Bi制备具有电子调控的双金属炭载PtBi(95:5)/C和PdBi(95:5)/C催化剂,以增强乙醇氧化反应催化氧化过程.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Bi含量不影响PdBi纳米颗粒的尺寸,但会影响PtBi纳米颗粒的尺寸.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Bi掺杂改变了Pt晶体结构中的晶格参数.此外,ATR-FTIR结果表明,碳酸盐的形成受到抑制,乙酸盐产量增加.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结果表明,PtBi/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几乎是Pt/C的6倍.在线性扫描伏安实验中,PtBi/C具有最高的电流密度(44 mW/cm2)和最低的起始电位(?0.6 V).在电流-时间实验中,它也具有最高的最终电流密度.因此,在Pt和Pd中掺杂铋催化剂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燃料电池发电和醋酸盐的联产方法.“,”Pt/C, PtBi(95:5)/C, Pd/C, and PdBi(95:5)/C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sodium borohydride reducing method to produce metal nanoparticles with advanced electronic properties to enhance the 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EOR) mechanism.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mag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showed that a small Bi content does not affect the nanoparticle size PdBi/C; in contrast, it does affect the PtBi ones. The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ed a lattice parameter modification by Bi dope in Pt crystalline 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ATR-FTIR results indicated the suppression of carbonate formation and increment in acetat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polarization and power density curves on DEFC, the material PtBi/C presented the more high power density, almost six times bigger than Pt/C. PtBi/C also has the highest current density (44 mW/cm2) and the lowest onset potential (?0.6 V) in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experiments. It also has the highest final current density in current-time experiments. Hence, PtBi/C is a very promising electrocatalyst for DEFC.
其他文献
通过立足实际,以路面薄层罩面技术为研究对象,对路面薄层罩面技术分类以及作用进行探讨,而后依托某项目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对该技术的应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给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在聚苯胺(PANI)中掺杂硫酸铁,经高温热解后制成Fe/C/N多级孔碳材料.使用Fe/C/N材料修饰在碳毡表面作为电池阳极,并将其作为实验组,无修饰的碳毡(Carbon Felt)和修饰纯聚苯胺碳化物的碳毡(c-PANI)作为实验对照组的阳极.通过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氮气吸脱附等温曲线、能谱仪(EDS)等技术对其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C/N多级孔材料表面积为379.07 m2·g-1,主要分布着微孔、介孔和大孔.制备的Fe/C/N-CF电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
在沥青路面养护阶段中,热熔密封胶灌缝技术具备施工方便、效果好等优势.通过立足实际,在阐述热熔密封胶灌缝技术特征基础上,依托某沥青路面工程实例,详细探究了热熔密封胶灌缝技术的实践过程,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通过对潍坊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潍坊市城区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交通优化提升方向,提出改善交通状况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潍坊市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帮助.
为了综合了解热界面薄层罩面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立足实际,在论述热界面薄层罩面养护技术内涵的基础上,依托某路路面工程实例对该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了综合探讨,获得热界面薄层罩面的平整度良好、渗水性小、抗滑性能平稳的结果,总结出热界面薄层罩面技术的运用方法及其优点,可以给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借鉴.
公路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为了保证其建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加大对农村公共交通建设的力度.基于此,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公路建设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完善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体系.
有源拖曳式诱饵是一种典型的双点源角度欺骗干扰,而且是一种主瓣干扰模式.为了提高导引头雷达抗拖曳式诱饵能力,首先,利用四通道单脉冲系统进行了诱饵辨识算法的验证;然后,从主瓣干扰抑制角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一维保形测角算法,并且对这种算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最后,给出了抗拖曳式诱饵的系统处理流程.仿真与试验数据证实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探讨山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价值为研究方向,论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意义及价值,探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一系列应用策略,实现山区农村公路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国家发展做铺垫.
近年来,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在统一共用的硬件平台上同时实现雷达与通信功能.文中通过对现有雷达波形、通信波形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的研究总结,剖析了雷达通信频谱共享项目,总结了雷达通信波形一体化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该领域相关概念和研究以及将其应用于适当的场景提供参考.
以正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产物分布分析,探讨HZSM-5分子筛上烷烃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0℃,不存在热裂解过程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碳正离子机理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裂化活性与B酸(Br?nsted acid)量成正相关.由裂解产物的分布特点,其中,丙烯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硅铝比和剂油比正相关,而乙烷、乙烯和丙烷的选择性呈负相关性,证实了低酸密度有利于单分子裂解路径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正己烷直接裂解所得C4产物的总选择性明显高于C 2产物,结合量化计算,证实正己烷裂解生成的C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