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里重点谈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特点,即具有和谐性、适宜性、思维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下面主要以“多边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分别说明.
1. 和谐性
所设置的问题链要和谐、有序,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协调,有层次感,关联度高,能承上启下. 让学生既有思维的支撑点,也有思维的生长点,即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或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之上,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新知识、新能力的增长点.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已知,为后面转化作铺垫.探究一: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否把四边形通过分割转化为几个三角形解决?怎样分割?有哪些方法?学生亲手操作. 分割之后怎样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探究二:让学生用一种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最后给出问题: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体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很多,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适宜性,即适当与适时
适当即问题设置要具有挑战性和可及性. 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善于调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那种是否式、填充式、补语式的浅显设问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设问还必须具有可及性,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跳一跳能抓着”,反之,如果问题跨度和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容易丧失信心.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设问:如图,在△ABC 中,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①如果AB = AC,∠1 = ∠2,那么……②如果AB = AC,AD⊥BC,那么……③如果AB = AC,BD = DC,那么……用变换的方法一起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适时即把握住设问的时机.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接触新知识后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本堂课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后抓住题目的变通处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四、在学生思维受阻、认识迷茫处设问,以问题形式及时为学生调整思路、铺路架桥、指点迷津.五、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异常兴奋忘乎所以时提问,利用学生积极的思维态势,通过更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中,当学生分别完成动点在顶点处、边上、形内三种情况的分割时,教师提问:“动点如果在四边形外呢?”六、归纳总结时设问,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梳理数学知识及前后联系,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形成相关的系统和网络.
3. 思维性
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要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例如:平面上五点,其中任意三点都不共线,一共确定多少个三角形?此题去掉不共线条件结论又怎样?推广到n个点呢?这不仅教给学生分类讨论方法,同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一学期下来,甚至三年下来,学生们很难记住老师所讲的题目,但是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会记住.
4. 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和谐性
所设置的问题链要和谐、有序,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协调,有层次感,关联度高,能承上启下. 让学生既有思维的支撑点,也有思维的生长点,即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或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之上,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新知识、新能力的增长点.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已知,为后面转化作铺垫.探究一: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否把四边形通过分割转化为几个三角形解决?怎样分割?有哪些方法?学生亲手操作. 分割之后怎样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探究二:让学生用一种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最后给出问题: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体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很多,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适宜性,即适当与适时
适当即问题设置要具有挑战性和可及性. 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善于调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那种是否式、填充式、补语式的浅显设问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设问还必须具有可及性,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跳一跳能抓着”,反之,如果问题跨度和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容易丧失信心.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设问:如图,在△ABC 中,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①如果AB = AC,∠1 = ∠2,那么……②如果AB = AC,AD⊥BC,那么……③如果AB = AC,BD = DC,那么……用变换的方法一起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适时即把握住设问的时机.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接触新知识后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本堂课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后抓住题目的变通处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四、在学生思维受阻、认识迷茫处设问,以问题形式及时为学生调整思路、铺路架桥、指点迷津.五、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异常兴奋忘乎所以时提问,利用学生积极的思维态势,通过更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中,当学生分别完成动点在顶点处、边上、形内三种情况的分割时,教师提问:“动点如果在四边形外呢?”六、归纳总结时设问,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梳理数学知识及前后联系,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形成相关的系统和网络.
3. 思维性
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要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例如:平面上五点,其中任意三点都不共线,一共确定多少个三角形?此题去掉不共线条件结论又怎样?推广到n个点呢?这不仅教给学生分类讨论方法,同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一学期下来,甚至三年下来,学生们很难记住老师所讲的题目,但是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会记住.
4. 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