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问题的特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zh21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这里重点谈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特点,即具有和谐性、适宜性、思维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下面主要以“多边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分别说明.
  1. 和谐性
  所设置的问题链要和谐、有序,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协调,有层次感,关联度高,能承上启下. 让学生既有思维的支撑点,也有思维的生长点,即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或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之上,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新知识、新能力的增长点. “多边形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已知,为后面转化作铺垫.探究一: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否把四边形通过分割转化为几个三角形解决?怎样分割?有哪些方法?学生亲手操作. 分割之后怎样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探究二:让学生用一种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最后给出问题: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体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很多,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适宜性,即适当与适时
  适当即问题设置要具有挑战性和可及性. 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善于调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那种是否式、填充式、补语式的浅显设问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设问还必须具有可及性,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跳一跳能抓着”,反之,如果问题跨度和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容易丧失信心.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设问:如图,在△ABC 中,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①如果AB = AC,∠1 = ∠2,那么……②如果AB = AC,AD⊥BC,那么……③如果AB = AC,BD = DC,那么……用变换的方法一起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适时即把握住设问的时机.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接触新知识后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本堂课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后抓住题目的变通处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四、在学生思维受阻、认识迷茫处设问,以问题形式及时为学生调整思路、铺路架桥、指点迷津.五、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异常兴奋忘乎所以时提问,利用学生积极的思维态势,通过更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 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中,当学生分别完成动点在顶点处、边上、形内三种情况的分割时,教师提问:“动点如果在四边形外呢?”六、归纳总结时设问,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梳理数学知识及前后联系,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形成相关的系统和网络.
  3. 思维性
  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除了要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例如:平面上五点,其中任意三点都不共线,一共确定多少个三角形?此题去掉不共线条件结论又怎样?推广到n个点呢?这不仅教给学生分类讨论方法,同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一学期下来,甚至三年下来,学生们很难记住老师所讲的题目,但是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会记住.
  4. 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是培养人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现阶段中考和高考中必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从小学到初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它特别钟情。然而到了高中阶段一般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后。在大量的学习障碍面前,一部分学生就会“知难而退”,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采取回避方式,力求总成绩上与其他学生平衡,从而形成了数学上的学困生群体出现。文章探析了学好高中数
中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运算技能的培养一贯重视且非常严谨规范. 但一些初中生的计算能力却令人堪忧,许多教师只能采取题海战术,企图用铁杵成针的模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结果收效甚微,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让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乃至放弃. 为此,笔者对影响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看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明道理,机械地套用运
【摘要】函数的凹凸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些数项级数的敛散性的判别有一定的优化性.  【关键词】凹(或凸)函数;数项级数;敛散性  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对函数性态的分析着重应用于对函数的性质、图像的研究.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凹凸性的函数的一些特性与某些数项级数的敛散性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对于数项级数的敛散性的判别有着比较优化的方法,本文就[a,+∞)上具有凹凸性的函数在数项级数中某些
提出了如何在用户高度集中的局域网环境下进行高并发数据访问优化的问题,给出了基于MSMQ(微软消息队列)的优化方案。
在聚丙烯酰胺生产活动中存在许多生产问题,不但影响聚丙烯酰胺的生产和质量,还给生产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给油田三次采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