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地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iva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192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Bc、抗-甲型肝炎病毒(HAV)IgM、抗-Epstein-Barr病毒(EBV)IgM、抗-人巨细胞病毒(CMV)IgM均阴性、ALT异常的病人做了丙型肝炎感染指标检测。结果,抗-HCVCP10阳性率37.1%(62/167),HCV-RNA阳性率20.9%(14/67),总阳性率39.6%(76/192)。其中急性非甲非乙(NANB)型肝炎病人抗体阳性率42.6(23/54),慢性NANB肝炎抗体阳性率93.8%(15/16),单项ALT升高的抗体阳性率24.7%(24/97),三者有显著差异。丙型肝炎患者多为症状不明显,易误诊。ALT的高低与临床症状有关,但初次ALT高值(>600U)与向慢性转化无直接关系,ALT持续或间隔异常是慢性化的表现。农村注射交叉感染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夫妻间可存在传播。

其他文献
在精制的破伤风类毒素分子上引入若干个1,6—己二酰肼为 "桥梁" ,再与溴化氰活化的A群流脑多糖相偶联,制成多糖—蛋白质偶联抗原,在小鼠、豚鼠等实验动物身上观察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偶联抗原诱发的抗体包括多糖抗体和精破类抗体两种,主要是IgG类,具有补体介导的杀菌活力,重复接种产生显著的免疫增强效应,具有T依赖性免疫原的性质。流脑多糖成份偶联蛋白质后,免疫原性显著增强,而偶联抗原中精破类成分的免疫
人血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是当今国外公认为研究速发型变态反应最好的体外试验之一。本文对组胺释放试验荧光测定法中多种复杂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经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实验组自发组胺释放率=7.2%。阴性和阳性结果差别显著,从而提高试验的灵敏度。由此提示正交试验法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多快好省、行之有效、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优良方法。
期刊
蓖麻毒素Ricin和免疫毒素对蛋白合成抑制的动力学研究可以用来评价影响它们细胞毒性质的各种因素。使蛋白质合成降低90%所需的时间,定义为T10。在Molt-4细胞系上,蓖麻毒素的T10为2.81±0.41小时,而H65∶Ricin免疫毒素为29.13±4.70小时。此结果表明:免疫毒素引起蛋白合成抑制的速度较单纯毒素慢得多。已知干扰大分子参入细胞的胺类化合物—氯化铵不能增加Molt-4细胞对H65
期刊
本文以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加乙肝血源疫苗预防HBeAg阳性产妇围产期传播,其保护率达91.99%。HBsAg感染持续阳性率为7.14%(3/42)与对照组89.83%(53/59)对比差异极其显著。X2=68.10,P<0.001,凡产生抗-HBs的婴儿均未发生HBsAg抗原血症过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