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不再忍受“脱垂”、尿失禁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今年63岁的张女士26年前经阴道分娩一4000克男婴,分娩过程中因第二程延长而接受产钳助产,产后6个月即出现子宫脱垂,子宫脱出阴道口外,影响行走。10年前,不堪忍受子宫脱垂痛苦、几度长期闭门不出的张女士下定决心,在当地医院接受了阴式子宫全切术。
  然而,好景不长。2年前,张女士又出现阴道口脱出鸡蛋大小肿物的现象,肿物逐渐增大,影响正常生活:走路时摩擦会造成少量出血,下腹坠胀伴腰骶部酸痛,常有炎症发作,尿频、尿痛。
  今年,张女士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于是到我院就诊,被诊断为阴道穹窿重度脱垂、阴道前壁重度膨出、阴道后壁轻度膨出。我们为张女士进行了加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该术式通过固定在皮肤、皮下以及盆腔筋膜和韧带上的网带,从骶棘韧带和肛提肌腱弓水平提升并承托盆腔脏器,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分别纠正盆底不同部位的缺陷,达到整体化治疗目的。同时,该术式有利于恢复阴道的正常“香蕉状”轴向,在腹压增大时仅使阴道闭合而不致引起阴道脱垂复发。张女士感慨地说:“现在,终于可以摆脱纠缠我半辈子的难言之隐,重回正常人的生活了!”
  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有“社交癌”之称
  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疾病。
  盆腔器官脱垂为子宫和阴道前后壁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达阴道口外,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常伴有排便排尿困难,不能还纳的外阴脱物长期与衣裤摩擦影响行走等基本生活,长期可致宫颈和阴道壁发生溃疡而出血。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咳嗽、打喷嚏、跳绳等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这些均非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社交癌”之称,在绝经后女性中发病率约为50%。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该类疾病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我们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支持下,完成了中国6大地区2万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30.9%,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8.9%,而患者的5年就诊率仅为8%。
  拿来、改进、创新,新技术解决患者难言之隐
  以子宫脱垂和生殖道瘘为主要表现的盆底障碍及损伤性疾病,曾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妇女非常普遍的问题。为此,70年代我国开展了对子宫脱垂、生殖道瘘的普查普治,成绩斐然。但是,传统手术存在很多问题,如:破坏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容易复发、使阴道缩窄并影响其功能等。数十年来,国际上以研究盆底障碍和损伤性疾病为主的妇科泌尿学已发展为妇产科的崭新亚专科,随着临床解剖的研究深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术式不断涌现。因此,相比之下,10年前我国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状况就显得观念陈旧、技术落后了。如果将现今的全盆底重建术用在10年前的张女士身上,就能更早地帮她建立自信、重返正常生活了。
  如今,妇科泌尿亚专业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治规范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上的先进盆底重建手术技术均已在中国开展。但我们在实践中不简单盲从,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地评价可取的传统手术,并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如:对高龄伴有多科内科合并症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实施传统的个体化阴道全或部分封闭术,达到安全、花费少、微创、复发率低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针对中国人骨盆和盆腔器官脱垂的特点,开发和研制了盆底缝合器,对网片进行设计裁剪,巧妙利用“边角余料”,形成“协和式盆底重建术”等原创手术,其花费是国外的1/4。
  治疗新理念:更重视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理念上,现在更重视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过去,尿失禁患者术后不再漏尿,即被认为是“治愈”。而现在,患者术后是否有尿急、尿频等症状,日常生活和健康受到多少影响,以及性功能状况等也得到重视,这些在对术后患者进行的症状问卷调查表中都有相应体现。
  预防新理念:“源头治疗”意义重大
  鉴于导致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是妊娠分娩,因此,从产后开始进行“源头”预防性治疗意义重大。目前,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被肯定的方法。如果全国各级医院推广应用“源头”预防性治疗,从女性产后开始干预,将会大大降低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除了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电刺激等“源头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膀胱训练、佩带止尿器和子宫托及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风险较小的优点,即使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目的,也能不同程度地减轻相关症状。
其他文献
警惕,加替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     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显示,超适应症用药、输液速度过快、禁忌症用药等临床不合理使用加替沙星,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其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为:  1. 血糖异常:表现为高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和血糖紊乱(血糖双向改变或不规则波动),占加替沙星总报告数的1.6%。高血糖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乏力、多饮、多食、多尿、尿糖等。低血糖反应主要表
事先有所防备    有牙病的患者都知道一句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其实,对大多数肾结石患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平时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结石可以在体内存在多年而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就像高先生一样,如果不是单位组织的体格检查,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肾脏里会有结石。但是,一旦结石的位置发生移动,或者进入输尿管内,就会出现剧烈的肾绞痛,那可真是痛得要命。虽然肾绞痛发作时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菜品提供:文怡  点评:黄连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亲朋好友团聚都免不了吃上几餐丰盛的家宴,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脂肪,等到假期结束,一称体重,往往增重不少。那么,如何科学地控制饮食中的脂肪量呢?其实,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应该注意饮食清淡,荤素合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脂摄入,特别是动物油脂,植物油脂每日低于25克。这样才能达到平衡膳食的要
四大信号,暗示关节问题  秋冬季节,中老年朋友的关节问题进入高发期,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发生关节问题,会有哪些信号呢?  信号1:关节疼痛  关节问题发生初期,多为轻至中度的间歇性钝痛,休息后可以缓解。当关节问题缓慢发展后,严重时会呈现持续性、如同撕裂或针刺般的疼痛,经常休息之后也无法缓解。  信号2:活动障碍  初期,有关节问题的中老年人晨起或久坐后经常会感觉关节活动不灵活,一般活动后会有所缓解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为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地面上的露水开始凝结成霜,寒意愈盛。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其中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节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对老年人来说,最应该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要合理地
男性都比较关心自己的阴茎勃起程度,想知道阴茎勃起程度是不是正常。那么,怎样对勃起程度进行评估呢?可以对照下面的表格自我评估一下,看看勃起功能是不是正常。    评分  上面的表格一共有7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4分,满分为28分。评分22分以上说明勃起功能正常,21分以下提示存在勃起功能下降。  得分12~21分: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可以进行短期的自我调整(一般3个月),包括保证睡眠、适当锻炼、
生活实例    石老伯是一位87岁的耄耋老人,最近半年,他时常出现活动后胸痛。一个月前,石老伯因胸痛加剧在儿子的陪伴下去医院就诊,做了一次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石老伯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冠脉三支血管均有病变,左主干90%堵塞。医生说,由于他的三支冠状血管均有严重病变,不适合放支架,必须尽早去外科做搭桥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家属们看着医院发出的病重通知单,顿时犯了愁。老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
腊味饭、四季豆炒腊肉、梅干菜腊肉、腊味杏鲍菇等都是大家喜爱的腊味佳肴。虽然用腊肉烧煮的菜肴各具风味特色,但从健康角度分析,腊肉并不是属于营养又安全的食品。  腊肉的品质  腊肉是用猪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亚硝酸钠或硝酸钠、黑胡椒、桂皮、丁香、茴香、香叶等腌渍,再经过熏制或风干而成,由于它多在农历腊月(12月)加工制作,故称为腊肉。质量好的腊肉,皮色金黄有光泽,色泽鲜艳,瘦肉红润,肥肉淡黄,味道醇香
当前,肺癌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癌,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被确诊为肺癌。近30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465%,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国家。早期肺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大多数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据统计,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5%,而早期肺癌(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75%。由此可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筛查早期肺癌:X线胸片“不给力”  美国国家肺
失眠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失眠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间断性失眠患者,他们白天工作较紧张,经常性加班加点,每周总有几天晚上睡不好。有的通宵似睡非睡,梦扰不断,早晨醒来感到特别疲劳;有的早醒,往往在清晨2-3点莫名其妙地醒来,难以再继续进入睡乡;有的卧床后特别兴奋,辗转反侧,久久难于入眠,常常要到半夜以后才迷迷糊糊地入睡。到了白天这些人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昏、头胀、心慌、乏力、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