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惊现京城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经周折,李叔同仅存于世的两件油画作品历史性地相聚,并推向中国公众的视野。
  上周,“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展是一个作为“李叔同”时期的研究展。
  开幕当日还举行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详细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结构和意义所在,特别介绍了李叔国油画《半裸女像》的相关经历与研究。来自李叔同母校(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的芹生春菜女士重点谈了李叔同当年的毕业作品《自画像》,这幅作品是第一次离开日本到中国展出。
  展览的第一部分呈现了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的重新发现与相关研究,这幅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躺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重新发现,中央美院美术馆进行了大量的论证、研讨、检测、修复等工作:根据作品的流传经历及曾经有过的相关记载,为证实作品系李叔同的原作,提供有了清晰的线索。
  然而因文献的记载不完整,加上众学者观点不一,又使得其真实性变得模糊起来。接着,美术馆修复工作室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检测中心一起进行了非破坏性分析检测,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研究作品的材質,还将作品边缘处收集得到的微小颜色层脱落颗粒0.25-0.6mm,送往法国ERM材料检测中心进行了几项检测分析。检测出油画颜料中的祖母绿颜料为19世纪出现使用和20世纪初使用的颜料,与此画被认为的创作时间1909年前后相符;从X射线检测中发现了有意思的事:X光片中画面的右半侧区域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画面内容和构图上的变化,展现构图更大面积的花束、花瓶、下移的桌面、桌面上的书本及手中并没有出现在完成稿中的团扇。这应该是作者最初的底稿,也由此基本排除了《半裸女像》是临摹品的可能性。
  另外,中央美院的专家将1920年《美育》杂志所刊登李叔同《女》的黑白图像与中央美院所藏的《半裸女像》做了人物及背景的轮廓线、画面肌理、画布的折痕与破损之处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半裸女像》就是1920年发布在《美育》杂志上的李叔同的油画《女》。
  李叔同的油画《自画像》与同时期中国留日学生们的一组自画像“面面相对”,虽然这四十来张画像只是高清复制品,却可以从中看到那一个时代的缩影:刚刚开始接触西洋画的留学生大胆地尝试自己所偏好的绘画风格,个个表现手法迥异,个性鲜明;画像中的他们充满自信和对艺术的敏感,意气风发。李叔同的这张作品颇受点彩派(新印象派)的影响,作于1911年;其画面保存完好,笔触利落清晰,颜色也较为鲜亮。
  李叔同嫡孙女李莉娟提供了一些研究线索:李叔同1905年到日本留学,1911年毕业,回国后在天津工业学堂教书画课,后来到杭州教书。存世油画非常稀少,出家后以书法居多,且多存于天津。李叔同过去家资比较宽裕,友人交往密切,文人之间互相赠送墨宝属文化交流,故有心人将之保存。他与桐达钱庄的账房先生徐耀廷的通信、互赠的书法皆保存至今,这些作品亦在展览中呈现。她表示除了这两幅面世的油画作品外,还有一幅陈师曾照片中的油画,现不知何处。另有一幅静物画在天津,落款为1911年。
  专家学者在现场除了讨论、看展,更像是见证一个正在发生的奇迹:几经周折,李叔同仅存于世的两件油画作品历史性地相聚,被推向中国公众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展览,让离开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全才再次被大家怀念,希望看着先生的画,观者能从中感悟他的高尚和执著。
其他文献
告别麦肯锡谭海音就是这样承载着太多幸运和关注的人,她的经历完美得令人嫉妒:上海市高考理科第三名,麦肯锡咨询公司雇用的中国首名本科咨询员,哈佛 MBA。就她1.73米的身高,
傅狷夫(1910-2007)是“渡海三家”(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畬)之外的又一位书画大家,也是当今影响台湾水墨山水画坛最大的画家之一。傅狷夫于1910年5月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幼时
引言 由于矮化砧在苹果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选择适用我国特点的矮化砧、探讨矮化机制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苹果属于蒸腾作用较强的树种,在生长旺季大量的水份被根部吸收通过木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是一种分布极广的昆虫病原真菌,国外早有用于控制蚜虫和介壳虫的报道。近年,英国已生产Mycotal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
在葡萄栽培中钾肥具有重要作用,葡萄茎的形成和同化物的运输均需要钾素.以前作者曾发现浆果中的含钾量和成熟葡萄的含糖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植株的供钾程度会显著影响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