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新使命:打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这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密切的职业教育,应该踏准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在发展方向、办学宗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紧密对接,在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完成自身的转型。
  富士康内迁:为什么是河南
  2010年7月,当富士康苹果手机项目决定落户郑州时,不管是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还是河南省政府,都长舒了一口气。
  富士康“西进北上”的内迁酝酿多年,河南也经历了两到三年乃至更久的守候。早在2007年,郑州市政府就成立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投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小组由时任市长赵建才担任组长,多位副市级干部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那一年,富士康的内迁已初成趋势,在河北廊坊、辽宁沈阳和营口等地相继投资建厂,但河南未能分羹。
  之后的竞争更加激烈。2010年,由于“富士康12连跳”事件的发生,内迁开始提速——富士康要把深圳厂区的40万员工逐渐削减至10万~15万。于是,各地方政府部门纷纷抛出橄榄枝,给出诸多优惠条件,以争夺中国这个巨型的、标志性的企业,而富士康也急需找到比深圳和沿海更合适的地方。根据此前国内各家媒体的报道,天津、武汉、成都、重庆均出现在“富士康北迁西进”一词中。
  同年8月,尘埃落定。在郑州,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计划用人30万的富士康工业园开始建设。这是一个巨无霸级的工业园区,面积是富士康大本营深圳龙华园区面积的4倍多,它将达到日产苹果手机20万台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额130亿美元。随着富士康和配套企业的入驻,以及物流、餐饮等服务业的发达,将诞生一个人口规模达50万的“新城”,而学校、医院和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将随之完善。
  仅仅两年之后,富士康项目达到甚至超过了河南政府当年的预期。2012年7月,郑州海关发布数据,上半年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21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4.6%,进出口增速跃居全国第3位。
  如果去掉富士康在河南的苹果手机代工项目数据,可以发现,河南省其他产品的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公开报道显示,上半年,富士康集团在河南的下辖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04.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将近一半,为48%。如果去掉富士康的因素,河南全省外贸进出口增长为2.5%,其中出口仅增长1.2%。
  富士康的到来,不仅吸引了5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落地河南,被称作“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企业”的新加坡伟创力等也纷纷示好。这种示范带动效应,现在正在逐渐放大。河南省统计局在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分析中指出,“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继续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力支撑作用,在全省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招商引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正是由于招商引资,才带来了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也正因此,各地政府对外企尤其是世界500强趋之若鹜。富士康则是河南省近年来招商引资中的最大亮点。那么,为什么在这一轮竞争中,富士康选择了落子中原?
  在当初的竞争中,各地开出的优惠条件可谓大同小异,比如土地供应、服务保障、税收优惠等,但河南省还有一个其他地方并不具备的优势——人力资源。“为什么沿海产业能到河南来,为什么富士康最后选择了河南?因为我们是人力资源大省,1亿人,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一次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出这样的解释。
  作为一个代工帝国,富士康需要的工人数目可谓庞大,而这些人必须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在草签协议时,河南方面就郑重作出承诺:三个月内为富士康一期工程招聘员工10万人。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河南省教育厅就组织了全省百余所高中职学校、共计2.5万多名学生去深圳富士康实习。
  只有河南有这样的底气,而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
  为使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源强省,解决河南1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早在2003年,河南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2007年,河南不断加大力度,2008年,实施了为期5年的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同年,河南省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这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打开了一扇探索之门。
  2009年,河南省政府又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了《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确定未来3~5年通过省部共建模式,推动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加速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这是全国第一个技能振兴省部共建协议。
  2010年,河南省政府更是以“1号文件”的形式直指职业教育。文件中,不仅列明“新政”,还将职教攻坚各项任务一一细化,分别划定给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个相关部门具体承担……
  一系列的举措,使河南职业教育风生水起,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河南模式”,为河南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2009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招生73.1万人,首次超过普高招生规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自2003年始,已连续6年超过95%;全省18个省辖市中,已有17个省辖市规划建设职教园区,14个省辖市的职教园区已经开工建设。
  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是:截至2009年年底,河南職业教育在校生突破200万人,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正是这样的大手笔,才增强了河南“大招商、招大商”的竞争力,才吸引了富士康的到来。事实上,富士康与河南省劳动力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深圳富士康的40万员工中,有10万员工来自河南,这10万人中,大部分是从河南中高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河南之前,富士康至少在几十所河南高中职学校中订单培养人才,这些学校与富士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实习关系。
  在职业教育越发达的地方,招商引资越是活跃,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河南,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已开始显现。   在富士康的布局中,重庆基地是其重要的一环,这里将打造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未来将需要30万技术人才,而发达的重庆职业教育,为富士康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储备。在富士康先期招聘的10万员工中,75%为大专和中职学历者,15%为农民工,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10%,大部分员工来自附近的上百所职业院校。
  在江西,新余市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市,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余就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新余至今已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0多所,在校生9万多人,被教育部誉为职业教育的“新余现象”。
  在招商引资中,新余市大打“职教牌”,而这一招也果然灵验。赛维、瑞晶、赣锋锂业等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莫过于赛维。这家2006年才入驻新余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研发生产的光伏企业,经过6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年轻的500强企业。
  赛维公司总裁佟兴雪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到新余落户,原因之一就是看重新余有这么多家职业院校。我们虽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但同时也是一家制造企业,需要大量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
  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团队中,已经不乏职业院校的身影。2010年5月,青岛市组团到韩国招商引资,一个分团很引人注目。这个分团的成员全部来自教育界:他们中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中学,更多的是来自职业院校。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振江是这个分团的带队人,对韩国之行,他感触很深:“以前招商引资,根本没有教育的事情,可现在不一样了。国外企业在一个地方投资,除了一些硬件之外,更重视当地的人才培养情况。”
  在江苏省江都市,近年来,日清纺、中海运、中材国际、首钢首泰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字头”“国字号”企业纷纷布点。而在这些大项目落户的背后,江都的人才资源优势,无疑成为吸引这些项目的重要“投资软环境”。
  不久前,美国PCC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克到江苏省江都市考察。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大老板”,在了解投资政策、交通环境的同时,把江都职教集团也列入了考察行程。虽然美国PCC集团的投资项目还未正式启动,但与其合作的企业诚德集团,已经向江都职教集团“订购”了一个班的学生。
  在广东,这一现象更加明显。2011年,当一汽大众携133亿巨资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时,增城和佛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一汽大众最后选择了佛山。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佛山有开设汽车专业的职业院校,而且各类实训基地设施完全,能够提供所需要的大专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现在,一汽大众的到来,带动了世界500强的零部件供应商纷纷落户佛山。随着佛山2013年项目建成投产,首期产能将达到30万辆,将拉动上下游产业链20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佛山市一位负责人说:“我们是后来加入竞逐一汽大众项目的,第一轮还没有我们。我们的铝型材市场、纺织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家电市场、职业院校,一汽大众全部都看过,后来他们自己还静悄悄考察过,我们都不知道。”
  转型:在区域发展中找到“回家的路”
  从职业教育成为招商引资金字招牌的现象,可以引出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在以前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为什么富士康等众多企业离开深耕多年的沿海,实行大规模内迁?为什么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显现出比以往更高的热情?……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教育,要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中去搜寻。
  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区域发展失衡,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多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度,但地区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在2010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5年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对此作出解读:“建国60多年来,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候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发展起来。但现在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所以在20世纪末期,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又提出了中部要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事实上,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就意味着国家在21世纪要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了,经济发展方式随之就转变了。”
  要使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实行产业转移。在过去的几年间,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家电、家具等,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迁徙,目标是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今后将专注于促进产业结构提升,通过龙头企业引进形成产业集群,逐步培植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样的梯度转移,逐渐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为推进产业转移,2011年国家公布了18個主体功能区,也就是重点开发区域,由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在各个区域之中,开始出现了诸多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这一轮产业转移大潮的到来,招商引资成为各地政府的重头戏。但在投资者的眼中,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吸引力,他们更关注的是当地的人力资源,他们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富士康要离开深圳远赴河南——这与其说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行为,不如说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富士康是在有意无意中踏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职业教育如此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在各地出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职业教育专门辟出章节进行大段阐述,并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就职业院校而言,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当学校领导接受媒体访谈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企业特点,以及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落榜生多少等都如数家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步推进,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使得以往遥远的企业真真切切地来到了家门口。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再也不会为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而犯愁,转而担心劳动力的不足。今年8月,在河南,为完成协助富士康招募20万人的计划,甚至发生了很多技校学生“被实习”的新闻,引起舆论大哗。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30多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对经济的拉动已经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器。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认为,“首先,职业教育直接培养生产和经营一线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大量的‘金边蓝领’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次,职业教育极大地加快了区域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更新速度。再次,职业教育机构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灵活地调整教育服务内容,更易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与供给结构的动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更有学者测算,我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层级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51.69%。2011年,职业教育对重庆全市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6.81%。同年,职业教育对江西新余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14.1%。
  从各级政府到职业教育界,一个共识已经形成: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担当的重大战略使命。
  国家经济在转型,职业教育也必须随之转型,但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虽然现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但职业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体系当中的薄弱环节。”
  在这个薄弱环节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有专家指出,由于以往忽视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我国的职业教育对本地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欠缺。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类专业不足,多是一些市场营销类专业。很多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不对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在普遍采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失衡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张健表示,职业教育是要为当地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我们在学科化的路上走得太远,背离了自己出发时的目标,模糊了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追求,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渐行渐远。由于沿袭学科化的办学模式,在这一轨道上惯性滑行太久,许多人已麻痹了探索的神经,消磨了创新的意念,窒息了改革的欲望,找不到“回家的路”,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跟班”和“随从”。
  职业教育必须尽快转型,除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来自于自身生存的需要。由于生源减少,不仅仅职业院校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职业教育体系之外的力量也已经加入进来。
  为了争取生源,也为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很多普通高校已经修正了培养“精英”的培养方向,目光开始下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68所211、985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以及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更是把培养应用型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人才作为首要的目标。两者都依靠互联网开展学历教育,这给网络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受到他们的欢迎。
  在教学中,与行业企业密切结合的职教传统也为远程教育所借鉴。这些学校与国家很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并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从单纯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简单沿用全日制本科课程体系,向注重应用性、职业性、技能性方向转变。
  由于培养目标的趋同,使生源更加紧张。仅2010年,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本、专科在籍学生就达989万人,而电大系统在开展远程教育的8年中,就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达238万人。事实上,一些省市级电大除了继续招收电大学生外,已经举办了很多职业院校,而很多县级职业教育学校,已经成为这些网络教育学院和电大的学习中心。
  促進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舞共飞,为解决长久以来职业教育存在的痼疾,为职业院校的再发展提供了一个良机。从教育部出台的规划中,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这条“回家的路”已经逐渐清晰。
  2011年8月,《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教育部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要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意见》要求,要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要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
  “最重要的是专业要对接产业。”西南大学教授朱德全表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首要的是“专业系统”要围绕“产业系统”转。
  具体而言,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实现三对接,即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专业设置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其次,要构建“双覆盖双倾斜”的区域专业布局。双覆盖要求城市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三产重点产业,高等职业教育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双倾斜要求县乡职业教育专业倾斜三农优势产业,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区域支柱产业。再次,要施行“市场主导型专业设置模式”,各职业院校应紧密围绕当地政府公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地方经济产业规划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   所有这些,对已经发展30多年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那些以向外输出劳动力为主的省份,需要将目光收回,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那些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职业院校,需要对新落户的企业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对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专业开始重新布局。
  对接:亦步亦趋的跟随
  顺德样本:一校一品
  珠三角的外源型经济曾经造就了昔日的“广东奇迹”, 但近年生產要素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又令珠三角的外源经济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大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许多企业产品出口的障碍。
  珠三角的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广东“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提升外源经济,要积极调整引资方向,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统筹协调起来,把招商引资的重点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主要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支撑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由此开始了转型。其核心是,职业教育要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最终目的是使职业教育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之源”。
  正是在这种转型中,出现了获得教育部高度评价的“顺德样本”。
  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个痼疾:各部门因利益纷争而使资源分散。而位于珠三角中心的佛山顺德区,其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政府统筹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顺德,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统归教育部门管理,政府把劳动、交通等部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资源和技能培训全部交给教育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不得另起炉灶。为此,政府还成立了一个职业教育领导小组,专门对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
  所以,顺德的职业院校大多身兼数“职”,实行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不仅招收全日制职校生,还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和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这使得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避免了部门间的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
  当政府解决了“多龙治水”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学校的动作——与地方产业的对接。
  顺德的“王牌”产业非制造业莫属,但顺德下辖的10个镇和街道,在制造业领域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个投资活跃、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如陈村镇是全国知名的压力机械生产重镇,乐从镇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钢材、塑料和家具市场,等等。顺德职业学校紧扣当地“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模式,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专业,从而形成了“一校一品”、对接产业的发展格局。
  龙江镇家具加工产业发达,对设计、创意的需求日盛。龙江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创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先河。随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层面上也开设了该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我的时尚盒子”“花枝招展”等20多件参展作品,曾现身米兰国际家具展。
  伦教街道是国内著名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当地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则借助这一优势开设了首饰设计专业。学校又与周大福集团创始人、香港知名企业家郑裕彤先生加大合作力度,宝石鉴定专业也应运而生。大良镇是顺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服务业发达,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就开设了美容、美发以及公共营养专业。
  每一所职业院校还根据全区或各镇的产业结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位于乐从的陈登职业技术学校,响应顺德“工业立市”的战略,最早所办的专业主打机电类,之后根据对乐从的市场调研,调整成以财经为主。当发现物流、营销成为市场的新兴需求时,就增加了市场营销、物流等专业。当学校通过对340多家企业的大规模调研,了解需求后,又增设了当地人俗称为“小老板”的商贸应用技术专业,并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校本教材中,加入了家具、钢材、塑料这些地方元素,以培养符合当地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顺德主管部门还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整。调整后,顺德职业院校专业发展呈现出主次分明、内容新颖、紧贴市场、适度超前的特点,使专业设置进一步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目前,顺德区职业教育共有34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仅次于广州市。为使专业与地方经济、行业和企业紧密相连,每所学校还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行业协会、企业一起来研究决定专业的设置及发展目标。
  顺德的职业教育不但对接产业,而且介入到当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在顺德农村向城镇化过渡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迫在眉睫。顺德各职业院校急政府之所急,举办了电工、焊工、叉车工、电梯工、起重机操作工等各类培训班。这些培训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人之急,也为转岗、待岗农民提供了再次就业的平台。
  顺德区政府负责人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与现代产业升级密不可分,已经成为技能人才的‘储备池’、产业升级的‘孵化器’。这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
  正是由于顺德政府及职教界的“先见之明”,才有了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才引来了美的、格兰仕、康宝、海信、科龙等知名家电品牌。所以,当几年前顺德经贸招商团远赴日本,面对日本汽配巨头“你们能否提供合格工人”的疑问时,招商团的回答不容置疑:“能!”
  湖南经验:深度融入产业链
  沿海产业在升级,内陆地区也在奋起直追。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规划,到2015年,长株潭将以“超级城市”的形态出现,从而带动湖南省的城市化进程,进而成长为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引擎”。
  两型社会的建设,一靠科技进步,二靠与两型产业相关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然而,湖南的职业教育是因广东等沿海地区各类外企、私企的兴办才应运而生。因此,当两型试验区获批后,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长株潭地区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少、质量也不错,可是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孔雀东南飞”,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留下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   2008年,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湖南省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对接产业、行业,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方针。从此,长株潭地区各职业院校开始“眼睛向内”,寻求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对接。
  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娄底市,是湖南最重要的煤产地之一,但这里的采煤技术一直比较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传统的采煤技术,加之落后的设施、设备,导致这里煤矿安全隐患不断。
  娄底还是“中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农机产业却处于分散经营、单一作战、管理无序的状态。娄底也是农业大市,但农业产业化一直比较落后。
  针对娄底经济发展的以上特点,近几年来,地处该市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果断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原来一些专业特色不明显,并与当地人才需求不一致的法律事务、艺术表演和国际贸易等专业取消,全新组建了与当地煤炭、农机和农业等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群,由此,煤矿开采技术、煤矿管理、矿山机电、农机、园林技术、畜牧家禽、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相继诞生,目前这些专业都已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近几年,随着北汽控股、广汽菲亚特等大型汽车厂商相继落户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成为株洲市的新兴产业。2005年成立的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建院之初,系部简单设置为机械系、信息系、电子系、经贸系,没有突出专业建设重点与特色。2008年,该院作出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为引领的汽车制造专业群,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引领的汽车售后服务专业群,形成了对接整个汽车产业链、覆盖汽车前后市场的特色专业体系布局。这样一来,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该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1年6月,国内首家湘绣艺术学院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这是一项创举,旨在以现代职业教育方式对接传统湘绣产业,培养湘绣人才。这种新的对接,不仅快速培养了一批新时代高素质“绣女”,而且为职业教育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土壤。
  2011年12月,湖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目前,平台用户已发展到2000户,并以每天200户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这标志着,职业教育不仅已深深融入物流产业链,并且开始以信息技术引领物流行业的发展。
  经过专业调整,如今的长株潭地区的职业院校,已基本形成一所职业院校以一两个专业大类为主、每所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一定优势产业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株洲打造职教城的创举。2008年,规划5700亩、总投资达100亿元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启动,其定位是“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致力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全国职教格局。
  该职教城建成后,条件成熟的职业院校将整体搬迁,同质同类院校将合并,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将联合办学,专业也将进一步整合,对接轨道交通、机械制造、化工、冶炼等支柱产业,重点扶持相关专业建设,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以主要高职院校牵头,整合相关学校、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是长株潭地区职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的另一亮点。2008年7月14日,由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长株潭地区第一个职教集团在长沙挂牌,目前,该地区已有多家职教集团相继组建。这些职教集团基本对接长株潭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也涵盖了基础产业和重要经济区域。如今,长株潭地区以职业教育为引领,教育和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其他文献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这是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完善高
<正>星形套是球笼式等速万向节至关重要的零件。如图1所示,它的空间几何形状是在外径球面上周向等分地开有六素线为圆弧形的窝面滚道外沟槽。设外径球面曲率中心为O,滚道素线
本文试图通过评估精准扶贫政策信号的减贫效果,考察信号释放对政策目标实现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精准扶贫信号释放后,地方政府会通过施加偏向于更容易脱贫的农户的扶贫手段,来
介绍原型,快速原型建造以及快速产品开发的含义和内容,研究原型与快速原型建造在快速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目的噪声抑制是语音信号处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有效听觉编码算法处理语音信号,研究其在噪声抑制问题上的效果。方法基于有效听觉编码算法对于语音信号和白噪声信号在编码系
[摘要]高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日常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情境教学以能诱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感受性,学习过程贯穿实践性,关注学生发展的原则,成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JavaScript课程教学为例,根据JavaScript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正>一、前言 在机械维修工作中,经常遇到奇数齿直齿圆柱齿轮齿顶圆直径的测量问题。在测量时,因为量具直接测量到的尺寸不是齿顶圆直径d_a,而是一个齿的齿顶到对面齿间齿顶
目的骨架具有与原始物体相同的拓扑与形状信息,能够有效地描述物体,在医学图像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传统基于距离变换的骨架提取难以保证骨架的连续性,因此引入骨架候选点概
<正>一个液压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系统发生故障后,要寻找故障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困难的。在此,笔者介绍不久前我厂
目的针对平压头压入曲面材料的问题,提出了考虑曲面曲率时弹性模量的确定方法。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曲率对压入响应的影响,然后利用量纲分析与有限元方法,给出压入载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