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物治疗下肢带状疱疹亚急性期疼痛患者的疗效

来源 :中华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物治疗下肢带状疱疹亚急性期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下肢带状疱疹后疼痛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73例的临床资料。将所纳入研究的疱疹亚急性期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硬膜外组(n=38)和口服药物组(n=35)。连续硬膜外组采用2%利多卡因70 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80 ml,以3 ml/h速率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5 d,配合口服药物加巴喷丁胶囊,600 mg/次,3次/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1 g,每12小时1次。口服药物组与上述口服药物相同。采用Izbicki疼痛评分系统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治疗后3与6个月时患者疼痛得分和焦虑状况。此外,按疼痛持续时间将连续硬膜外组分为两亚组:亚组1为下肢带状疱疹后疼痛持续在1~3个月,即亚急性期(n=26例);亚组2为下肢带状疱疹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期(PHN)(n=12例)。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QLQ-C30)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后6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

连续硬膜外组患者在治疗后7 d、3个月及6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疼痛频率及劳动能力得分均低于口服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时,连续硬膜外组患者口服镇痛药物比例及焦虑状况得分均低于口服药物组(P<0.05),但治疗后7 d与3个月时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亚组2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后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疼痛频率,口服镇痛药物和失去劳动能力得分均高于亚组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亚组2患者的功能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交功能)、总体健康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症状项目包括疼痛、失眠、食欲情况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病程在1~3个月的下肢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疼痛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症状;但对于PHN患者的疼痛及生活质量状况,其治疗作用有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视皮层神经元周围网(PNN)及Nogo受体在大鼠视觉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氟西汀对成年大鼠视皮层PNN及Nogo受体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1)按出生后周龄(1、3、5、7、9周)将Wistar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观察大鼠脑正常发育过程中视皮层PNN及Nogo受体的变化;(2)根据氟西汀给药周数不同将成年(出生后10周)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及氟西汀2、4、6、8周组,每组8只,观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及其家长斜视矫正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22例术后3个月眼位恢复正位的IXT患儿及其家长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1年)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CIXTQ)得分资料及随访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间CIXTQ量表得分情
加巴喷丁作为抗惊厥药,在镇痛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加巴喷丁预防性镇痛能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加巴喷丁在预防性镇痛方面的临床应用报道,为减轻术后急、慢性疼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目的探讨帕洛诺司琼预防胆囊切除术后地佐辛持续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和最佳给药方式及剂量。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A、B、C、D组):A组帕洛诺司琼0.25 mg加入地佐辛镇痛泵持续输注;B组帕洛诺司琼0.25 mg在术前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射;C组帕洛诺司琼0.125 mg在术前10 min单次缓慢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和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肠直肠肛门外科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术后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羟考酮组单独采用羟考酮,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3
膝关节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康复训练时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股四头肌痉挛,从而限制了患肢活动的力度和角度,影响关节的康复治疗效果。目前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期疼痛管理的报道仍然很少,现就膝关节周围骨折功能锻炼和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及国内外功能锻炼期疼痛控制的干预现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纳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出疱疹1个月内的急性带状疱疹患者57例,性别不限,年龄62~8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组(29例)和联合治疗组(28例)。连续硬膜外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镇痛、抗惊厥与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在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能否预测臭氧治疗盘源性神经根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疼痛科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表现为单侧单根盘源性神经根病患者52例,接受盘内(3 ml)、背根神经节周围(5 ml)臭氧注射治疗。按如下公式计算病变侧神经根相对对侧正常神经根的ADC值指数:治疗前ADC值指数= [(ADC病变侧神经根-ADC对侧正常神经根)/ADC对侧正常神经根] ×10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神经调控在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澳门镜湖医院收治的神经源性疼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神经根射频组(Ⅰ组)和入髓区神经调控治疗组(Ⅱ组),每组30例,Ⅱ组又分为软电极组(Ⅱa)和硬电极组(Ⅱb),各15例。Ⅰ组采用神经干脉冲射频治疗,温度42 ℃,时间120 s,脉冲持续时间40 ms,脉冲频率2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