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摄制了一部精彩战争片——《夜袭》。该片主要讲述了1937年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七六九团官兵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的经典战例。本文重点介绍影片中夜袭阳明堡机场的一场最精彩的战斗。
战斗发生背景
1937年秋,刚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主力部队陆续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10日,当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头部队第七六九团为配合第一一五师部队侧击由晋北南犯之敌进抵五台县东冶时,经雁门关南犯之日军已攻陷代县、原平,正向忻口进犯;经保定南犯之日军已攻陷石家庄,正向娘子关进犯;太原已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日军的钳击中,陕西已经成为华北日军的主攻方向。当时,日军由大同经朔县至宁武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以及由张家口至代县间的交通均被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部队多次切断,进攻忻口日军的后勤供应受阻。第一二九师奉命以第七六九团向原平东北山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敌人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第七六九团抵达代县西南、滹沱河东岸的苏龙口村,经实地侦察和调查了解,发现代县、阳明堡、崞县等处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作为其机场,轮番出动飞机轰炸忻口、太原的国民党军。机场平时停有飞机24架,日军的一个联队大部驻在阳明堡街里,机场里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看来,敌人正忙于夺取太原,根本想不到八路军会绕到背后来袭击机场。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
看过本片的读者可能会觉得片中再现的日军阳明堡机场过于简陋了,但是笔者认为,片中机场的设施条件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与现役的喷气式战斗机不同,二战时期的螺旋桨式飞机质量要轻很多,对起降场地和地勤保障的要求也要低得多。如果实在没有建筑材料,甚至经过平整和夯实的土地就可以作为起降场地,再配上塔台、油库和简易机库等地勤维护设施,就成为一座机场。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工程兵海蜂戒备大队在岛屿上就建筑了简易机场,用带孔的钢板铺成跑道和停机坪,依靠油罐车和手动油泵为飞机加油,依然能够保障飞机正常起降。片中的阳明堡飞机场正中有一条水泥跑道,其他设施也基本比较完善。
作战部署与作战经过
经详细侦查之后,第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遂决心夜袭阳明堡机场。具体部署:以第三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炸毁敌机;以第一营袭扰崞县牵制崞县之敌;以第二营(不包括第七、第八连)为团预备队,连同团指挥所置于苏龙口北侧地区;以第八连置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之交通,保障第三营后方的安全。团属迫击炮连(总共只有7发炮弹)置于滹沱河边,对第三营进行火力支援。10月19日夜,各部队分别出动。第三营在营长赵崇德率领下,偷渡滹沱河,以第九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之敌,以第十、第十一连组成突击队秘密潜入飞机场,第十连由机场西面突击,歼灭敌警卫部队,掩护第十一连安全;第十一连由机场东面突击,直接摧毁敌机。以第十二连作为营预备队。
从全团兵力的部署来看,直接用于攻击机场的兵力只有第十、第十一这两个连,似乎太少了一些。笔者认为,当时日军的兵力相对于广阔的中国战场十分有限,只能占领城镇、火车站、飞机场和厂矿等重要地点。不过日军的各个据点之间能够相互策应支援,特别是日军部队能够依托公路和铁路实施快速机动。像机场这样的重要据点是日军的军事要地,一旦遭到攻击,附近的日军肯定会以重兵火速增援。那么在机场外围负责打援的我军能否有效地阻击日军,保证攻击机场的突击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歼灭机场守军、炸毁飞机,并且顺利撤出战斗,将直接影响着这场袭击机场战斗的结果。
由于机场内部空间有限,投入过多兵力反而不便于展开战斗,尤其夜间作战还容易造成误伤。因此出于稳妥的考虑,陈锡联团长将大部分部队部署在机场外围,使得第三营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袭击机场的战斗中。由此可以看出,陈锡联作为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有着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第七六九团三千余名官兵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每一支枪都是宝贵的革命力量,绝不能轻易损耗。因此他不仅下决心要拿下鬼子占领的机场,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让部队全身而退,减少伤亡。
赵崇德率第十一连利用夜色掩护,钻过铁丝网隐蔽进入机场,分路逼近敌机场警卫分队和飞机群,距敌机群约30m时,尚未被敌发觉。进入机场向敌警卫部队接近的第十连,被敌发觉。两个连遂按照预定计划发起猛烈攻击,一路打退敌多次反扑,对敌机群予以猛烈火力袭击,并将集束手榴弹塞入机舱,敌机群顿时爆炸起火。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敌24架飞机全部焚毁,并歼灭日军警卫部队百余人。战斗中第三营伤亡指战员30余人,赵崇德营长光荣殉国。当驻阳明堡镇的日军匆忙赶来增援时,八路军早已经撤出战斗,胜利凯旋了。
战斗意义与经验
这场机动果敢的袭击战斗,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给全师将士以极大鼓舞,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了空中突击力量,其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其后方守备,大大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作战。这一战斗的胜利,与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在晋北的积极作战相结合,不仅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全国军民对敌后游击战争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声威。
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战史》一书中,总结了夜袭阳明堡机场一役的主要经验:乘敌之隙,积极捕捉战机。这场战斗利用抗战初期日军未遭严重打击,思想麻痹,警戒疏忽的弱点,予以突然袭击;-战斗打响前,侦查细致,部署周到。夜袭前,干部亲自到滹沱河边查清敌机场停机24架,敌警卫部队为200余人,敌机场只有一些简单的掩体和隐蔽部,据此决定了作战部署。战斗中,我军坚决勇猛,动作突然干脆。担任袭击机场突击队任务的第三营是一个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的能攻善守、以夜战见长的部队,他们避开敌警卫部队驻守的机场北端,从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突击队则以飞机残骸为掩蔽与敌进行3次肉搏,长达一小时之久,尔后迅速撤出战斗。
历史上,这次战斗的不足之处是,直接用于突击的兵力只有两个连,有些人员没有按规定佩戴识别符号,造成敌我难辨;部队大刀、刺刀等近战武器也稍嫌不足。
服装、道具上的纰漏
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直都是国内一流的影视制作单位,特别是该厂在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方面更是首屈一指。每当听到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响起,看到 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八一”军徽,笔者都会激动不已,因为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中,将会欣赏到一部激荡人心的影片。改革开放之后,八一厂陆续推出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一系列影片,这类影片以讲述战史为主,突出领导人的战略决策过程,用宏大场面表现战斗经过。而八一厂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影片,如《枪手》、《张思德》和本片,则将重点转移到了对战争中具体人物进行描写。这一转变受到了广大影迷特别是军事爱好者的欢迎,但是,影片对历史情景再现中,在武器、服装、道具、战争表现等细节上的纰漏也不时有之。 影片开场,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官兵在火车站与因急于开赴忻口前线而欲抢占列车的晋绥7军114团发生冲突。陈锡联团长赶到现场之后,及时制止了双方的争斗,并以大局为重,将战区调拨的专列让给了晋绥军。影片的这一段落有几个镜头出现了手持美制汤姆逊M1928冲锋枪、头戴德式M35钢盔的晋绥军士兵形象。当时阎锡山手下的山西太原兵工厂曾经仿制过一批M1928冲锋枪,由此推断片中晋绥军士兵手持的应该就是这批“国产汤姆逊”。但是据笔者了解,晋绥军作为地方部队,其装备水平与国民党嫡系的中央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当时装备得起钢盔的中国军队极少,即便是中央军,也只有陆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教导总队等精锐“德械师”才装备有德式M35钢盔,因此笔者认为晋绥军士兵头戴德式M35钢盔这一细节值得商榷。
与友军的争端刚刚平息,紧接着日军飞机就飞临火车站上空对正在集结的中国军队实施空袭,许多士兵在日机的轰炸和扫射中倒下。危急时刻,陈锡联团长带领干部战士组织对空射击,八路军与晋绥军战士并肩向敌机射击,终于使敌机迫升高度放弃攻击。这里再谈一谈关于使用轻武器进行防空作战的话题。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火力,防空作战基本不会取得战果,只会暴露目标。所以条例规定,要求必须要有2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和1个步兵排以上的火力时,才能对空实施防空作战,以免造成无谓的伤亡。而八路军没有这个条例,即使只有一个人一支枪,也敢对空射击,并且创造过轻武器击落日机的战例。有证可查的就有两条:1937年在山东雷神庙战斗中击落日机一架;1943年11月在山东荣成击落日机一架。当然,对空实施防空作战并不能仅凭勇气一味蛮干,例如影片中,中国军队在车站集结时遭到日机空袭,笔者认为这时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在轻、重机枪等自动武器的掩护下疏散人员,尽可能减少伤亡,而不应该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部队全员以立姿对空射击,虽然很有气势,但如果是在实战中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英美苏德日等多国制造的轻武器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中国战场,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当时的中国一样拥有种类如此多的轻武器。这些武器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斗争的历史证物。然而,这样丰富的轻武器资源在战争题材影视剧表现中却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负责道具的人员没有仔细考证历史上各种武器具体的定型生产时间、装备部队情况,特别是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时间,从而导致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外国枪械“穿越”到自己“出生”之前的错误。
仅以本片为例,在日机空袭车站的片段中,有一个镜头反映的是八路军与晋绥军并肩作战,画面中陈锡联将军身边的晋绥军军官手持一支英制布伦轻机枪向来袭的日机扫射。但是,英制布伦轻机枪的最初型号MK I是在1935年1月由英国国防部正式定型,其设计图纸于1937年9月送到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直到次年一月份才生产出第一批布伦MK I轻机枪。虽然该枪在日后根据著名的《租借法案》作为援华物资也来到了中国,但是在夜袭阳明堡的战斗进行时,中国抗战的战场上应该还没有布伦轻机枪的身影。
另一处错误出现在袭击机场的战斗中,日军飞行员从飞机座舱中探出身子用美制M3冲锋枪向八路军扫射的镜头也是个硬伤。在这场战斗发生的1937年,M3冲锋枪同样没有被研制出来,而且在二战期间各国空军中都没有为战斗机飞行员配发冲锋枪的做法。另外,当时部署在阳明堡机场的日军航空兵,其主要任务是对忻口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空中打击,以支援日军地面部队。而没有装备雷达的日军飞机在夜间几乎是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夜晚日军飞行员只能在营房休息,而不是呆在飞机内待命或值班,因此在夜间飞机内会有日军飞行员也不符合逻辑。
如果影片编导在前期准备时多挖掘史料,考证细节,相信影片效果会大不一样。
笔者仅以个人了解到的史料提出几点看法。作为一部历史战争影片,细节的真实同样不可忽略。不过总体看来,《夜袭》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花时间去欣赏的战争片。
编辑 郑双雁

战斗发生背景
1937年秋,刚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主力部队陆续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10日,当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头部队第七六九团为配合第一一五师部队侧击由晋北南犯之敌进抵五台县东冶时,经雁门关南犯之日军已攻陷代县、原平,正向忻口进犯;经保定南犯之日军已攻陷石家庄,正向娘子关进犯;太原已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日军的钳击中,陕西已经成为华北日军的主攻方向。当时,日军由大同经朔县至宁武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以及由张家口至代县间的交通均被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部队多次切断,进攻忻口日军的后勤供应受阻。第一二九师奉命以第七六九团向原平东北山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敌人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第七六九团抵达代县西南、滹沱河东岸的苏龙口村,经实地侦察和调查了解,发现代县、阳明堡、崞县等处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作为其机场,轮番出动飞机轰炸忻口、太原的国民党军。机场平时停有飞机24架,日军的一个联队大部驻在阳明堡街里,机场里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看来,敌人正忙于夺取太原,根本想不到八路军会绕到背后来袭击机场。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
看过本片的读者可能会觉得片中再现的日军阳明堡机场过于简陋了,但是笔者认为,片中机场的设施条件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与现役的喷气式战斗机不同,二战时期的螺旋桨式飞机质量要轻很多,对起降场地和地勤保障的要求也要低得多。如果实在没有建筑材料,甚至经过平整和夯实的土地就可以作为起降场地,再配上塔台、油库和简易机库等地勤维护设施,就成为一座机场。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工程兵海蜂戒备大队在岛屿上就建筑了简易机场,用带孔的钢板铺成跑道和停机坪,依靠油罐车和手动油泵为飞机加油,依然能够保障飞机正常起降。片中的阳明堡飞机场正中有一条水泥跑道,其他设施也基本比较完善。
作战部署与作战经过
经详细侦查之后,第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遂决心夜袭阳明堡机场。具体部署:以第三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炸毁敌机;以第一营袭扰崞县牵制崞县之敌;以第二营(不包括第七、第八连)为团预备队,连同团指挥所置于苏龙口北侧地区;以第八连置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之交通,保障第三营后方的安全。团属迫击炮连(总共只有7发炮弹)置于滹沱河边,对第三营进行火力支援。10月19日夜,各部队分别出动。第三营在营长赵崇德率领下,偷渡滹沱河,以第九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之敌,以第十、第十一连组成突击队秘密潜入飞机场,第十连由机场西面突击,歼灭敌警卫部队,掩护第十一连安全;第十一连由机场东面突击,直接摧毁敌机。以第十二连作为营预备队。
从全团兵力的部署来看,直接用于攻击机场的兵力只有第十、第十一这两个连,似乎太少了一些。笔者认为,当时日军的兵力相对于广阔的中国战场十分有限,只能占领城镇、火车站、飞机场和厂矿等重要地点。不过日军的各个据点之间能够相互策应支援,特别是日军部队能够依托公路和铁路实施快速机动。像机场这样的重要据点是日军的军事要地,一旦遭到攻击,附近的日军肯定会以重兵火速增援。那么在机场外围负责打援的我军能否有效地阻击日军,保证攻击机场的突击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歼灭机场守军、炸毁飞机,并且顺利撤出战斗,将直接影响着这场袭击机场战斗的结果。
由于机场内部空间有限,投入过多兵力反而不便于展开战斗,尤其夜间作战还容易造成误伤。因此出于稳妥的考虑,陈锡联团长将大部分部队部署在机场外围,使得第三营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袭击机场的战斗中。由此可以看出,陈锡联作为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有着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第七六九团三千余名官兵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中的一部分,每一个人、每一支枪都是宝贵的革命力量,绝不能轻易损耗。因此他不仅下决心要拿下鬼子占领的机场,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让部队全身而退,减少伤亡。
赵崇德率第十一连利用夜色掩护,钻过铁丝网隐蔽进入机场,分路逼近敌机场警卫分队和飞机群,距敌机群约30m时,尚未被敌发觉。进入机场向敌警卫部队接近的第十连,被敌发觉。两个连遂按照预定计划发起猛烈攻击,一路打退敌多次反扑,对敌机群予以猛烈火力袭击,并将集束手榴弹塞入机舱,敌机群顿时爆炸起火。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敌24架飞机全部焚毁,并歼灭日军警卫部队百余人。战斗中第三营伤亡指战员30余人,赵崇德营长光荣殉国。当驻阳明堡镇的日军匆忙赶来增援时,八路军早已经撤出战斗,胜利凯旋了。
战斗意义与经验
这场机动果敢的袭击战斗,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给全师将士以极大鼓舞,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了空中突击力量,其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其后方守备,大大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作战。这一战斗的胜利,与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在晋北的积极作战相结合,不仅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全国军民对敌后游击战争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声威。

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战史》一书中,总结了夜袭阳明堡机场一役的主要经验:乘敌之隙,积极捕捉战机。这场战斗利用抗战初期日军未遭严重打击,思想麻痹,警戒疏忽的弱点,予以突然袭击;-战斗打响前,侦查细致,部署周到。夜袭前,干部亲自到滹沱河边查清敌机场停机24架,敌警卫部队为200余人,敌机场只有一些简单的掩体和隐蔽部,据此决定了作战部署。战斗中,我军坚决勇猛,动作突然干脆。担任袭击机场突击队任务的第三营是一个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的能攻善守、以夜战见长的部队,他们避开敌警卫部队驻守的机场北端,从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突击队则以飞机残骸为掩蔽与敌进行3次肉搏,长达一小时之久,尔后迅速撤出战斗。
历史上,这次战斗的不足之处是,直接用于突击的兵力只有两个连,有些人员没有按规定佩戴识别符号,造成敌我难辨;部队大刀、刺刀等近战武器也稍嫌不足。
服装、道具上的纰漏
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直都是国内一流的影视制作单位,特别是该厂在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方面更是首屈一指。每当听到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响起,看到 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八一”军徽,笔者都会激动不已,因为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中,将会欣赏到一部激荡人心的影片。改革开放之后,八一厂陆续推出了《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一系列影片,这类影片以讲述战史为主,突出领导人的战略决策过程,用宏大场面表现战斗经过。而八一厂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影片,如《枪手》、《张思德》和本片,则将重点转移到了对战争中具体人物进行描写。这一转变受到了广大影迷特别是军事爱好者的欢迎,但是,影片对历史情景再现中,在武器、服装、道具、战争表现等细节上的纰漏也不时有之。 影片开场,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官兵在火车站与因急于开赴忻口前线而欲抢占列车的晋绥7军114团发生冲突。陈锡联团长赶到现场之后,及时制止了双方的争斗,并以大局为重,将战区调拨的专列让给了晋绥军。影片的这一段落有几个镜头出现了手持美制汤姆逊M1928冲锋枪、头戴德式M35钢盔的晋绥军士兵形象。当时阎锡山手下的山西太原兵工厂曾经仿制过一批M1928冲锋枪,由此推断片中晋绥军士兵手持的应该就是这批“国产汤姆逊”。但是据笔者了解,晋绥军作为地方部队,其装备水平与国民党嫡系的中央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当时装备得起钢盔的中国军队极少,即便是中央军,也只有陆军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教导总队等精锐“德械师”才装备有德式M35钢盔,因此笔者认为晋绥军士兵头戴德式M35钢盔这一细节值得商榷。

与友军的争端刚刚平息,紧接着日军飞机就飞临火车站上空对正在集结的中国军队实施空袭,许多士兵在日机的轰炸和扫射中倒下。危急时刻,陈锡联团长带领干部战士组织对空射击,八路军与晋绥军战士并肩向敌机射击,终于使敌机迫升高度放弃攻击。这里再谈一谈关于使用轻武器进行防空作战的话题。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火力,防空作战基本不会取得战果,只会暴露目标。所以条例规定,要求必须要有2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和1个步兵排以上的火力时,才能对空实施防空作战,以免造成无谓的伤亡。而八路军没有这个条例,即使只有一个人一支枪,也敢对空射击,并且创造过轻武器击落日机的战例。有证可查的就有两条:1937年在山东雷神庙战斗中击落日机一架;1943年11月在山东荣成击落日机一架。当然,对空实施防空作战并不能仅凭勇气一味蛮干,例如影片中,中国军队在车站集结时遭到日机空袭,笔者认为这时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在轻、重机枪等自动武器的掩护下疏散人员,尽可能减少伤亡,而不应该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部队全员以立姿对空射击,虽然很有气势,但如果是在实战中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英美苏德日等多国制造的轻武器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中国战场,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当时的中国一样拥有种类如此多的轻武器。这些武器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斗争的历史证物。然而,这样丰富的轻武器资源在战争题材影视剧表现中却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负责道具的人员没有仔细考证历史上各种武器具体的定型生产时间、装备部队情况,特别是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时间,从而导致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外国枪械“穿越”到自己“出生”之前的错误。
仅以本片为例,在日机空袭车站的片段中,有一个镜头反映的是八路军与晋绥军并肩作战,画面中陈锡联将军身边的晋绥军军官手持一支英制布伦轻机枪向来袭的日机扫射。但是,英制布伦轻机枪的最初型号MK I是在1935年1月由英国国防部正式定型,其设计图纸于1937年9月送到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直到次年一月份才生产出第一批布伦MK I轻机枪。虽然该枪在日后根据著名的《租借法案》作为援华物资也来到了中国,但是在夜袭阳明堡的战斗进行时,中国抗战的战场上应该还没有布伦轻机枪的身影。

另一处错误出现在袭击机场的战斗中,日军飞行员从飞机座舱中探出身子用美制M3冲锋枪向八路军扫射的镜头也是个硬伤。在这场战斗发生的1937年,M3冲锋枪同样没有被研制出来,而且在二战期间各国空军中都没有为战斗机飞行员配发冲锋枪的做法。另外,当时部署在阳明堡机场的日军航空兵,其主要任务是对忻口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空中打击,以支援日军地面部队。而没有装备雷达的日军飞机在夜间几乎是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夜晚日军飞行员只能在营房休息,而不是呆在飞机内待命或值班,因此在夜间飞机内会有日军飞行员也不符合逻辑。
如果影片编导在前期准备时多挖掘史料,考证细节,相信影片效果会大不一样。
笔者仅以个人了解到的史料提出几点看法。作为一部历史战争影片,细节的真实同样不可忽略。不过总体看来,《夜袭》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花时间去欣赏的战争片。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