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433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抑制胶质瘤增殖与侵袭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组织中微小RNA(miR)-43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表达水平及miRNA-433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方法

(1)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42例(低级别14例,高低级别28例),另外选取同期因颅脑外伤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13例。采用RT-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miRNA-433、HDAC6 mRNA的表达。(2)体外常规培养脑胶质瘤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对照组和miRNA-433模拟物组,后2组分别转染无义序列和miRNA-433模拟物,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RT-PCR检测细胞miRNA-433和HDAC6P21 mRNA的表达。CCK-8法检测培养1~5 d时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DAC6蛋白的表达。(3)构建野生型(WT)HDAC6 3’-UTR、突变型(MUT)HDAC6 3’-UTR荧光报告载体。将miR-433模拟物+WT HDAC6 3’-UTR、无义序列+WT HDAC6 3’-UTR分别转染U251细胞,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2组细胞的荧光强度。将miR-433模拟物+MUT HDAC6 3’-UTR、无义序列+MUT HDAC6 3’-UTR分别转染U251细胞,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2组细胞的荧光强度。(4)将U251细胞分为无义序列对照组、HDAC6表达质粒组、HDAC6 siRNA组,分别转染无义序列、HDAC6表达质粒和HDAC6 siRNA后RT-PCR检测细胞P21HDAC6 mRNA及miRNA-433的表达。将U251细胞分为miR-433模拟物组、miR-433模拟物+HDAC6表达质粒组,分别转染miR-433模拟物、miR-433模拟物+HDAC6表达质粒后1~5 d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结果

(1)高级别脑胶质瘤、低级别脑胶质瘤、正常脑组织中miRNA-433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HDAC6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组织中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29,P=0.000)。(2)与空白对照组和无义序列对照组比较,miRNA-433模拟物组U251细胞miRNA-433、P21 mRNA表达水平升高,HDAC6 mRNA表达水平降低,培养2~5 d时细胞存活率降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增高,细胞凋亡率升高,穿膜细胞数减少,HDAC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miR-433模拟物+WT HDAC6 3’-UTR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无义序列+WT HDAC6 3’-UT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33模拟物+MUT HDAC6 3’-UTR组和无义序列+MUT HDAC6 3’-UTR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DAC6 siRNA组、无义序列对照组、HDAC6表达质粒组细胞HDAC6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2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5 d时,miR-433模拟物+HDAC6表达质粒组细胞存活率高于miR-433模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iRNA-43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低表达水平,过表达miRNA-433可能通过调控HDAC6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实质及脑室内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术(观察组),25例行常规显微镜下脑实质血肿清除术+脑室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带管时间、颅内感染发生率、脑室内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善情况的差异
神经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复合体的特异性激活通过多种机制参与AD的神经炎症过程,对于A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围绕NLRP3炎性复合体在AD中的作用、机制以及NLRP3炎性复合体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总结并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颅内血肿(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颅内CVST合并ICH患者28例,其中行联合治疗(介入治疗联合开颅手术、介入治疗联合抗凝治疗)17例,行单一治疗(抗凝治疗或开颅手术)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统计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预后良好患者15例,预后不良患者1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患者行钻孔引流术后的脑组织回复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43例BCSDH并行钻孔引流术患者,收集其性别、年龄、颅骨最长径及最宽径、初发血肿最宽径及最长径、术后24 h内复查血肿宽径及1周内第2次复查的血肿宽径等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及脑组织回复效果。结果143例BCSDH患者中男性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变化及其动员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首次发病并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以CD133+激酶功能区受体(KDR)+细胞作为EPCs的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5、10天及对照组外
目的探讨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联合多种切除性手术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医院功能神经科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例LGS患儿,依据影像学、电生理检查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估结果,均采用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联合多种切除性手术治疗,并对比分析其术前术后癫痫控制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2年,9例患儿中EngelⅠ级5例,EngelⅡ级3例,Engel
脑卒中发病率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其中认知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PSCI甚至可能逐渐发展为痴呆,因此我们需对PSCI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治疗。笔者现就PSCI的概念、神经心理学特征、评估量表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25只健康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周围神经损伤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75只。后2组制备单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射乌司他丁溶液0.2 mL(10 000 U/kg),假手术组和周围神经损伤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3 d。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