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爱有差等”体系之构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198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子“爱有差等”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指出了“爱有差等”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过程。而这一思想体系的构建,则是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考察,主要表现为:战国社会传统社会准则的影响与松动下所强调的“血亲至上”“孝悌”观念,促使“亲亲”作为“爱有差等”观念的第一步而存在;其后“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社会属性之思考使得性善论、君子式的道德关怀成为“仁民——爱物”两步实现的推动力,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推己及人的“爱有差等”的情感布施过程。
  关键词:孟子;爱有差等;社会现实;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59-02
  在先秦诸多学派之中,儒家主张“仁爱”。至孟子时,形成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爱人观——“爱有差等”,具体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过程。对此,前人早有研究。笔者结合前人在讨论中所涉及的“爱有差等”形成基础的看法,将着眼点放在战国时期的具体社会状况之上进行了再次的思考。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疏看法。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属于历史大时代交替变换、社会各方面剧烈变革的过渡时期,它具有夏商周传统社会下的存留影响,同时也包涵有下一时代诸多因素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在现实社会中,国野上下交相争利、求富的局面以及社会中卿大夫阶层、士阶层逐渐向社会上层阶级游动的趋向使得社会受控于血缘、宗法的传统受到了冲击,这迫使以维护先王之政为立足点的儒家人士意识到重申对血缘与宗法传统之重视的必要性。同时,传统的观念与社会生产关系也仍对社会及人的观念存在一定影响,具体来讲,就是“血亲至上”与“孝悌”观念仍对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思想的变革中,如侯外庐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中所言,春秋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土地占有形式的逐渐变化(井田制的瓦解)使得“国野分离”,“以氏族别贵贱”的传统社会分层标准松动,人的自我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加强。孟子时期,社会变革愈加剧烈,国人的自我意识则愈加增强。这也迫使关心社会现实的孟子有了对于人社会属性的思考。
  在此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孟子“爱有差等”观念得以构建。
  二、“血亲至上”与“孝悌”传统的影响——“亲亲”选择的伦理支持
  依照上文,至战国,孟子一方面受到传统社会规则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实中血缘因素在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松动也使得孟子更加强烈地呼吁一种对血缘和亲情的重视。宗法制影响下“血亲至上”及“孝悌”的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与重申,使得“爱有差等”观念第一层次的“亲亲”思维体系得以构建。
  在此点上,笔者基本上赞同石超先生在《孟子辟杨墨新论》一文中所提到及的宗法制对于“爱有差等”观念的形成有影响[2]。宗法制下“血亲至上”观念为“爱有差等”的首要层次的“亲亲”提供了坚实的伦理支持。而血缘关系在伦理上的要求,就是儒家传统的“孝悌”观。关于此点,在孟子“爱与差等”议题下已有诸多前辈讨论,几乎达成共识,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宗法制下的“血亲至上”以及“孝悌”伦理逻辑是孟子提出“爱有差等”观首先构建“亲亲”这一层次的伦理支持。“亲亲”为先,是一个顺应自然的伦理逻辑在“爱人观”上的反映,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血亲之上”、“孝悌”等传统社会准则出现危机的一个应对措施。
  三、君子式的道德关怀与性善论——“仁民”、“爱物”推行的因素
  结合上文,战国时期,个人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有理由推测,为了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孟子在构建自身学说体系的过程中,更多地将“个人如何处理与社会中不同人、物的关系”这一命题加入思考。这就不免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其中包含着对于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在孟子爱人观中,体现为“仁民”、“爱物”两个递推环节。
  首先,就“人”的普遍性而言,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目前,已有学者将孟子“爱有差等”的形成过程与性善论及其所涵盖下的“四端”联系起来。[3]孟子认为“性善”是普遍存在于人之间的,这为人在社会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孟子认为人人都会救将掉入井里的孩子,是人们恻隐之心使然。那么,我们可以说,“仁民”、“爱物”两层是由人人皆有的“四端”等具体性善因素而引起的友爱的情感关怀。
  其次,就社会中“人”的特殊性而言,孟子虽然在论述中对于“民”有着深切的同情,但仍然跳不出其所处阶层和社会的限制。此即孟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思考,在此角度,孟子看到了自身以及所支持社会阶层的特殊性。
  在此,笔者借用了冯友兰先生分析墨家“兼爱”思想产生原因时对墨子本人的探讨方式(即墨子出身于游侠,且墨子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利”)[4],对孟子进行参照分析。孟子对“君子”的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孟子本身在战国时代已然是士阶层的代表,而其“爱人观”是作为君子处世、君王为政的方法论而存在的,他站在一个比墨子更高的“台阶”上,在一种高于平行线的水平上看待爱亲人、爱他人、爱物,自然会有差等,具体就表现在一种依照“血亲之上”而产生的“亲亲”,依照君子式的道德关怀而产生的“仁民”、“爱物”。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君子关怀”层面上的情感付出,使得孟子“爱有差等”体系得以运行下去。
  可以说,基于历史而考虑到人普遍与特殊的社会属性,推动了“仁民”、“爱物”两层观念的形成。
  四、总结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爱人观“爱有差等”强调一种有差等的感情分配,表现为一种“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行过程:
  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地域性要素向血缘要素主导地位的挑战促使宗法制影响下“血亲至上”“孝悌”观念作为一种自然伦理上的支持,要求人们在分配情感上以亲人为先,由此“亲亲”成立;由于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从而产生的对于人社会属性的关注,使得普遍的“性善论”与特殊地位之下君子式道德关怀的视角成为了“仁民——爱物”体系运行的保障。
  由此,“爱有差等”思维体系“亲亲——仁民——爱物”道德运行模式构建完成,这是基于其所处时代特殊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同时,此种思想对于后世人传统伦理观念、道德品行的培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第113页.
  [2]石超:《孟子辟杨墨新探》,《中北大学学报》2014年 第30卷 第5期.
  [3]李景林:《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的理论内涵》(《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中,系统分析了与“爱人”有关的儒家的情与人,将四端、七情与“爱的普遍性与等差性问题凸显”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54页.
其他文献
摘要:戏剧历来被称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通过在舞台上塑造出各种生动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尝试对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演绎和剧本情节的巧妙设定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态度与生活真谛。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剧情需要,戏曲对于人物性格的设定和表现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戏曲中对于人物的塑造除了演员不同的外形特征服饰变化和肢体语言表现,面部形象的描画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脸谱元素被用于美术创作能够擦出灿烂的火花,为大
期刊
摘要:豫剧音乐是中原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之魂宝。而今,经济的全球化对豫剧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该导致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的消亡。在这个阶段中,广大豫剧工作者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传承豫剧音乐”、“如何创新豫剧音乐”、“如何发扬豫剧音乐”、“如何吸引观众”等。因为传承与创新豫剧音乐是我们的责任,它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存续。本文从四个方面寻求豫剧音乐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豫
期刊
摘要:读《The House On The Mango Street》,本书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或许是作者想努力贴近孩子的世界,所以在书里感受到的不是多么丰富的句型变化,也没有过多冗长难理解的句子,更多时候,作者多拟用一些超短句和一些非常规似乎不符合成句规则的句子(如My brothers for example等)。在一遍遍细细体会之后发现,每一个短句里都包涵着作者内心
期刊
摘要:本文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大致梳理。对于曾长期辗转于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白先勇来说,始终深深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表层意义是传达对家、国的思念,实则深层次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留美求学或者移民的华侨都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生存着,其“身份”是种别样的故乡牵绊,承载着故乡情。  关键词:乡情;身份困境;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
期刊
摘要:村上春树是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下卷)的发行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000万册。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村上春树现象”,与村上春树文章的文体不无关系。村上作品富有独特的想象力和风趣的幽默感,善于采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认可。  关键词:村上春树现象;文体;比喻手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
期刊
摘要:铁凝对女性一直倾注着独特的关爱,毕生致力于对女性命运及生存状态的探索,不断寻求着两性关系的和谐, 而在她貌似前卫现代的叙事背后,掩盖的却是男权中心思想下的传统女性意识。  关键词:男权意识;传统观念;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1-02  自五四新文学时期以来,有关女性解放的文学创作长盛不衰,从第一代女作家冰心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1998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将会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构成了直接挑战。本文通过对南阳市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养老模式中做的好地方,对我国原有养老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而提出适应我国的“复合型”养老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模式;复合型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窗”因其观景性功能而渐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笔墨渲染而逐渐具有了意蕴的象征,由此而形成了意蕴丰富的“窗”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骚客纷纷借“窗”表明自己心境,以此抒发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的爱“窗”之作,使得“窗”意象的意蕴愈见丰富。而“窗”所象征的爱情、灾祸以及生命通道三种意蕴特征在众多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  关键词:窗;爱情;灾祸;生命通道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居社区居民将面临着改变其原有农村生活方式,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其中,休闲生活方式是农转居社区居民城市化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内江资中某农转居社区的问卷调查发现该农转居区在休闲生活现状上存在以下现状:农转居社区现居住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从而导致社区休闲活动方式单一;社区居委会主动举办活动较少,社区管理组织对休闲活动缺乏关注,以居民自发为主;社区居民对于休闲活动影响的内在认
期刊
摘要:文章考察了过去十年定居于重庆市DJ县GA镇mzq社区的三峡移民之间以及同当地居民之间人际互动的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移民社区中的居民在适应移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本社区内与移民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互动,他们对移民社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情感上更依靠和信赖同自己拥有相同身份的移民,社区内部团结。而在与当地居民互动也较为频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互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