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那么,教和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组镜头,通过这些镜头,切盼我们教学者能共同了解教和学的具体体现。
   镜头一:
   在教学张岱《湖心亭看雪》一课中,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既然作者问那两人姓什么,那他们就应该回答姓氏,可他们回答说‘金陵人,客此’,这不是答非所问吗?”
   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开始确实不知从何答起,因为我在备课过程中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个句子,也就根本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为摆脱窘境,我随即转念一想:会不会在当时金陵城有某一显赫大户或权贵或有某一闻名天下的名门望族,只要一提到金陵,别人就知道其人其姓。但又不敢妄下断语,最终只好告诉学生:老师也不知道,等查阅有关资料后再作答复。
   但当真正查阅完有关资料后,我却吓了一跳,这才知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选自其回忆录《陶庵梦忆》,而该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湖心亭看雪》写了作者赏雪的惊喜,但“独”充分展示了他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淡淡的愁绪。当看到亭中客人时,反写二客“见余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写出了作者的惊喜及幸逢知己之乐。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两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既显示出了作者用笔之妙,又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这与他骨子里的愁绪是相辅相成的。
   试问,有几个教师在备课时领悟及了这句话的内涵,揣味到了它的妙处?而恰恰是我的教、学生的问让我得到了令人惭愧而意外的收获,这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镜头二:
   “老师,你的‘阙’字写错了。词的上阕下阕的‘阕’不是这个‘阙’。”
   这是当我讲析一首词在黑板上板书词的上下阕的“阕”而将它写成“阙”时有几个学生由轻到大而坚定的声音。听到后,弹指一挥间我思考了一下,根据模糊的知识记忆依稀判定学生的说法是准确的,于是又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慢慢地写出了“阕”字。课后,我赶紧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这两个字的区别再次弄明白:阕,què,一首词的一段叫一阕;阙,què,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或者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
   我惭愧,我在第一次给学生讲词时板书的就是那个“阙”;
   我惭愧,我在学习接受知识时一开始就将“阕”与“阙”混淆起来了。
   这次,指出我书写错别字的学生竟成了我的老师,“一字之师”。
   上述镜头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诸多例子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组,它们非常典型生动地证明了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完全是相互促进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教学相长”呢?
   第一,正确对待及时处理各类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我们教师,在理解教材备课时,肯定不会把教材中内容面面俱到地备到,也一般不可能把什么问题都能想到,总有选取和舍弃,总有疏忽和遗漏。那么我们就应该虚心地听取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类问题,或已预设的,或临时生成的,或积极很有价值的,或消极无价值的,或深邃难懂的,或一点即破的。对于我们能当场解决的,就应该及时予以解答;对于一时难以解答的,也应该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准确解释以后再及时向学生补答。
   第二,虚心接受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或失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知识性错误,要么就是写错字,要么就是将知识讲错。对此,我们教师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学生的指正和建议,不只是能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坚持原则的是非观,能帮助教师发现错误弥补不足。
   第三,舍弃旧思路,重新钻研教材,探讨新教法,常教常新。
   有人说“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如文本研读)就不可能有新的课堂呈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教材文本时,在备课时,须抛弃旧思路,注入新理念,“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这样,才有新发现,新收获,常教常新。
   第四,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及相联系的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步;才能通过“学”来不断地指导“教”,教出“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堂提问是教学中用得最多却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尤其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语文课堂的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的目标性   好
期刊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节课里,树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问题学习特别是快乐学习的新理念,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收音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愉快教学”竟能够发挥立杆见影的作用。愉快教学是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愉快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及创
期刊
春去冬来,校园马上又会姹紫嫣红了。不知不觉,从教已经四个年头。四年,足够让一个初上讲台的毛头小伙完成蜕变,由青涩慢慢走向成熟;四年,也足够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决定他未来几十年的奋斗方向,那便是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   学校施行学科分层次走班教学,从教以来,多承担语文A层次的教学任务,这就使所教的班级全由学困生组成。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很薄弱,学习习惯很差,学习态度也一般。一开始总是很着急:着急着他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很多思品课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理解分析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不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随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品阅读能力   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期刊
现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生活也像永不停息的齿轮一样,节奏飞快,转动不停。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诗歌赏析学习变得十分困难。每当遇到诗歌赏析题时,学生大都愁眉苦脸,究其原因,那就是现在的生活,每天大量的学习时间,大量的习题时间,已经是把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几乎是天天如此,三年如一。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
期刊
语文学习旨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为部分重教轻学的语文教师所不了解,就是语文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语文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而新课改之后,教学课时大幅减少,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有效地开发课堂内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前
期刊
新版初中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广大思品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巧设问题,引入情境  
期刊
读了这十几年的书,虽然常自翊嗜书之徒,可读来读去,到底收获了些什么,却总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漏室,红盏,孤影,春雨,梧桐,芭蕉……   何等诗情画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是心灵最渴求的享受,更是种难能可贵的奢侈。然而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周围更多的人却常常忽视了语言的这种诗意境界,仅仅把语言当作“人类交际的工具”,这就如同面对一桌丰盛的晚餐,只想到可以填饱肚子,却想不到对酸
期刊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所说的“读”,即诵读,又称朗读、朗诵。古人学语文(过去不叫语文),把“读”书看得非常重要。   现代语文教育也重视阅读教学,它有三种重要手段:读、思、议。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可是,目前的语文学习,好多人将古人的经验之谈抛到了九霄云外。试想,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
期刊
“在新课标下,教师是领路者。”如何做好这个“领路者”,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课堂的提问环节做好设计,引领学生们层层深入。   要让学生有一个完美地回答,那么老师就应该给出一个完美的提问。如果提出的问题问法不够严谨、准确,或者是过于随意,都会影响到学生思考的结果和答题的质量。同时,问题的提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不能有太大幅度的跳跃甚至断层。在“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