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诊断学教学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诊断学涉及多项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本文作者总结循环系统诊断学教学经验,探讨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诊断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诊断学循环系统见习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多项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尽管现代的临床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系统、全面、规范的心血管物理诊断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仍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探讨心血管诊断学教与学方法,不仅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对临床实际工作有现实意义。笔者总结循环系统诊断学教学经验,探讨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开展诊断学见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需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授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举例生动,使枯燥的诊断学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便于记忆,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将知识及技能用于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认知策略,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写出教案;有计划地进行讲课的培训与学习;经常参加关于带教技能的学习班;请上级主管带教主任旁听、讲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2.“互动式”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只有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1]。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进行多项信息沟通,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互动式教学中最基本有效的办法就是将“问”与“答”贯彻到教学中,学生问教师答或教师问学生答,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又能使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给予学生完善的指导。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教师应采用讲授、电教、案例、讨论、演示、角色扮演、练习、自学、见习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作业、测验、操作考核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如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引入典型病例并用电子标准化患者模拟等,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3]。笔者在教学与考核中发现教学难点为心脏的叩诊和听诊,针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掌握叩诊的技巧,以及人体正常叩诊音的特点和分布,指出听诊的要点。在理论课上,教师应反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倾听、辨别各种心音、杂音等;在见习课上,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进行床旁实习,首先进行正常心血管检查,然后对病理状态进行学习,只有强化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心血管叩诊和听诊部分。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形象、生动地表现形式给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心脏听诊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形容和理解,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解剖图、心音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循环过程结合在一起,组合成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如在讲心音分裂时,结合人体呼吸的变化,对照心音图和声音效果,学生对S2的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固定分裂和反常分裂就会有深刻的记忆。多媒体给心血管物诊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师生互动,不要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放映电影。
  
  4.理论联系实践
  
  人体是由多系统、多器官所构成的复杂个体,因此,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要比课本知识复杂得多,而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在学完“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发生了兴趣,笔者便在授课前预先准备了一些病例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相互讨论,然后分组对病例进行有关症状、体征阐述,针对论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回到书本进行补充和纠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他们反映,这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医学系学生,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师,因而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检验报告单,分析典型病例的检验报告结果,可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诊断学实验课程的实用性,提高诊断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每一项目的临床应用特征,然后采用综合化验单、病例讨论等形式,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各项目的意义,最后结合病例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结合临床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会利用化验结果判断疾病的分期、疗效及预后,重点提高学生将检验结果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以上步骤可启发学生从实验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进行正向或反向的临床思维活动,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总之,诊断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极为重要,因此,学生在诊断学教学阶段应该养成良好的医学人才所具备的习惯,如积极讨论、启发思维、归纳观点,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达到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民,井西学,李永珍等.论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标准的意义[J].医学教育,2003,2,(1):5-6.
  [2]张育.探索临床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6):957-959.
  [3]贺丰杰,朱丽红,高麦仓.医学模拟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68-69.
  [4]王彦,卓文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临床见习效果[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3357-3360.
其他文献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其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培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首先要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其次要确立具体措施,最后要对实施任务教学法过程中的方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工
【摘要】科学发展观念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高校德育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的做法和经验,创新发展观念、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新形势下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德育;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结果,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正确认清形势,深入科学地研究当前高校德育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