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很早就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和罗森塔尔的实验懂得了赏识激励教育的神奇魔力,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会运用这根魔杖来点石成金。我们常苦恼地发现——自己的赞赏鼓励总是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时候恰得其反——招致孩子的抵触情绪。其实,鼓励是门大学问,下面几个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沮丧的安磊」
12岁的安磊在篮球场上练习3分投篮。他练得很开心,不一会就连续投中了几个3分球。正好他的爸爸看到了,高兴地鼓励道:“真了不起!你这么厉害,真是神投手!”令爸爸意外的是——安磊听到赞扬后竟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球场!爸爸愣住了。他原是想通过鼓励激发孩子更高的热情,不料自己的鼓励反而令孩子沮丧,爸爸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话想说:其实,安磊听了父亲的赞扬之后在想:“爸爸期望我每投必中。我又不是什么神投手,我得分是靠运气。我最好还是乘胜而退。”
如果父亲不是采用这样的评价式的方式鼓励,而是建设性的鼓励赏识(即用语言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观察感受),说:“这一投不错,得了3分。”安磊内心的反应就会是——“父亲并没有期望我每投必中,我大可以安心再投”。
因此,你想用大话去吹捧一个孩子来激起他的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而用建设性的赏识激励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爱举手的小男孩」
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上课听讲的时候却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提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又回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呢?”
这个男孩坦白地说:“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就举手,想表现表现。可是,我真的不会。”
孩子的坦诚让老师很感动。于是,他和这个孩子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只要你努力,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你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可别举错了哦。”
孩子点点头回答:“记住了。”
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这孩子回答得不错。老师便表扬这孩子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孩子的学习大有起色。
有话想说:这位老师真行!他透过“爱举手”这一现象,看到孩子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个积极性。如果我们能多从孩子的思想动机上去发现孩子的进取心,以此激励赏识孩子,那将能激起孩子无尽的勇气。
「成功的笨孩子」
有这样一位母亲:
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告诉她,她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是班上最差的学生。她强忍着泪水回家,对儿子却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孩子上小学时,老师告诉她,全班50个人,她的孩子考试排在40名,怀疑是智力上有问题。她流着泪走出教室,在家中对儿子却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只要细心些,就能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孩子上初中时,老师告诉她,按照现在的成绩,她的孩子考重点高中会有点问题。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对正在等自己的孩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说你只要再努点力,就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时,她的那个笨孩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
有话想说:那确实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不会总拿孩子的结果去与同龄的孩子比,而更多地去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及时地甚至夸大其词地进行赞美,使孩子时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她的成功告诉我们:赞赏孩子努力的过程比赞赏孩子取得成绩的结果更有意义。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用好赏识鼓励教育这根魔杖,让孩子在温暖的鼓励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沮丧的安磊」
12岁的安磊在篮球场上练习3分投篮。他练得很开心,不一会就连续投中了几个3分球。正好他的爸爸看到了,高兴地鼓励道:“真了不起!你这么厉害,真是神投手!”令爸爸意外的是——安磊听到赞扬后竟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球场!爸爸愣住了。他原是想通过鼓励激发孩子更高的热情,不料自己的鼓励反而令孩子沮丧,爸爸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话想说:其实,安磊听了父亲的赞扬之后在想:“爸爸期望我每投必中。我又不是什么神投手,我得分是靠运气。我最好还是乘胜而退。”
如果父亲不是采用这样的评价式的方式鼓励,而是建设性的鼓励赏识(即用语言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观察感受),说:“这一投不错,得了3分。”安磊内心的反应就会是——“父亲并没有期望我每投必中,我大可以安心再投”。
因此,你想用大话去吹捧一个孩子来激起他的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而用建设性的赏识激励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爱举手的小男孩」
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上课听讲的时候却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提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又回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呢?”
这个男孩坦白地说:“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就举手,想表现表现。可是,我真的不会。”
孩子的坦诚让老师很感动。于是,他和这个孩子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只要你努力,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你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可别举错了哦。”
孩子点点头回答:“记住了。”
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这孩子回答得不错。老师便表扬这孩子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孩子的学习大有起色。
有话想说:这位老师真行!他透过“爱举手”这一现象,看到孩子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个积极性。如果我们能多从孩子的思想动机上去发现孩子的进取心,以此激励赏识孩子,那将能激起孩子无尽的勇气。
「成功的笨孩子」
有这样一位母亲:
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告诉她,她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是班上最差的学生。她强忍着泪水回家,对儿子却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孩子上小学时,老师告诉她,全班50个人,她的孩子考试排在40名,怀疑是智力上有问题。她流着泪走出教室,在家中对儿子却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只要细心些,就能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孩子上初中时,老师告诉她,按照现在的成绩,她的孩子考重点高中会有点问题。她惊喜地走出校门,对正在等自己的孩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说你只要再努点力,就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时,她的那个笨孩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
有话想说:那确实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孩子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不会总拿孩子的结果去与同龄的孩子比,而更多地去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及时地甚至夸大其词地进行赞美,使孩子时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她的成功告诉我们:赞赏孩子努力的过程比赞赏孩子取得成绩的结果更有意义。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用好赏识鼓励教育这根魔杖,让孩子在温暖的鼓励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