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定义,从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剖析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和特性。我们的分析,对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培训 职工 经济学价值 特性
基金项目:2007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对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与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职工培训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企业职工培训紧密相关。
一、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
国家劳动部《企业培训规定》([1996]370号)提出,企业职工培训应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职工队伍为目标,促进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应贯彻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定向培训的原则。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企业职工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企业职工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企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十分丰富,有“理想”,要求职工对企业生产与发展有美好的追求,并通过努力去实现的奋斗目标;有“道德”,要求职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同集体、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文化”,要求企业职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先进的思想观念;有“纪律”,要求职工要知法守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掌握“职业技能”,要求职工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企业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生产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全面理解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要把握以下三点:
1.企业职工培训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职工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是为了职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促进企业发展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促进企业发展不仅是搞建设,而且要特别重视提高职工素质,重视职工的发展。二是促进企业发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职工。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三是促进企业发展是为了职工的什么。人的权利是多方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应该以职工的生存和需要为本,而不能以牺牲职工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现在我国企业还有许多文化素质低、生产力水平落后,加强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提高职工的文化、技能水平,不断适应现化企业生产的要求。
2.企业职工培训回答了怎样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要依靠人,职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体。把企业巨大的人员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还有一个过程,企业职工培训就是把企业人员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过程。所以,在促进企业发展中重视企业职工培训的责任重大。
3.企业职工培训的本质是职工的全面发展。一是企业职工培训是职工的解放。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的真正解放”[1]。二是企业职工培训是社会的义务。三是企业职工培训体现个性发展。马克思在谈到全面发展时,更多地谈到个性发展。他在说到剩余劳动的贡献时,特别关注它“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的物质要素”[2]。企业职工培训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个性。
二、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涵义
企业职工培训是在促进企业发展中使职工掌握社会思想品德基本规范、文化科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企业职工培训是国民的素质教育,是社会或民族兴旺发达的奠基工程。企业职工培训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的现代素质的形成。
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企业职工培训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在企业生产的实践中,广大职工直接参加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职工培训的过程中,推广、普及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技能,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企业职工培训所创造的这类经济价值是人所共知的。其实,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的主要体现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上。从古典到现代的经济学多有论及:在各种资本投入中,对人自身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
三、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特性
企业职工培训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功能,从政治、意识形态和完善人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项事业;但从其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方面看,它同时又是一个产业。正因为如此,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虽有与物质生产相同的规律性,但终因它所具有双重性,而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存在如下一些特性:
1.非商品性和商品性。企业职工培训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生产的过程,还是“产品”都同时具有非商品性和商品性的两重属性。
就其非商品性方面看,第一,企业职工培训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培养教育的主要“产品”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职工。企业职工不是商品。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第二,国家、社会、家庭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不是一种直接的纯商品生产投入。尽管其投资效益也受制于价值规律,但因培养的职工,既不是国家和社会,也不是家庭的一种商品输出。第三,企业职工培训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什么商品等价社会劳动交换的过程。培养者与受教育培养者间既不是售购关系,更不是主雇关系。第四,国家、社会对职工品德、情操、人格、审美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培养,更不是供交换的商品生产。从以上几个主要点看,企业职工培训的非商品性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
2.间接性和直接性。所谓经济价值直接性是指一旦进入市场或社会,即可产生经济价值效应,反之,称之为间接性。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间接的、隐性的。职工通过培训,学得了一般文化知识和科学原理,懂得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生产和社交技能,为职工从事某种生产劳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高效性与长效性。教育经济的高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的高效益,二是教育投入的高效率。现代化生产的大量数据证明,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经济效益的75%-85%的靠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形成的,而教育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发明队伍;教育和再教育使产业由劳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教育促进企业由行政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化;教育提高了社会使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吸纳能力;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新技术。教育对经济的上述作用,带来了智力投入的高效益,而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也应包含在其中。至于教育对提高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有20-36%是教育的贡献按(产出量:投入量)×100%计算,将远远超过国家经济增长率,而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高效率也就在其中了。
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滞后性和长效性是辩证的,企业职工培训使职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在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上不能“立杆见影”,但却是他们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企业职工培训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由于其概括性强、涵容量大、普通性广等特点,其自衍性和迁移性也就特别强,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长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2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532
[3] 曲恒昌.曾晓东.西方经济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6■
[关键词] 培训 职工 经济学价值 特性
基金项目:2007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对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与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职工培训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企业职工培训紧密相关。
一、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
国家劳动部《企业培训规定》([1996]370号)提出,企业职工培训应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职工队伍为目标,促进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应贯彻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定向培训的原则。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职工培训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企业职工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企业职工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企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十分丰富,有“理想”,要求职工对企业生产与发展有美好的追求,并通过努力去实现的奋斗目标;有“道德”,要求职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同集体、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文化”,要求企业职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先进的思想观念;有“纪律”,要求职工要知法守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掌握“职业技能”,要求职工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企业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生产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全面理解企业职工培训的内涵要把握以下三点:
1.企业职工培训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职工培训。企业职工培训是为了职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促进企业发展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促进企业发展不仅是搞建设,而且要特别重视提高职工素质,重视职工的发展。二是促进企业发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职工。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三是促进企业发展是为了职工的什么。人的权利是多方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应该以职工的生存和需要为本,而不能以牺牲职工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现在我国企业还有许多文化素质低、生产力水平落后,加强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提高职工的文化、技能水平,不断适应现化企业生产的要求。
2.企业职工培训回答了怎样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发展要依靠人,职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主体。把企业巨大的人员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还有一个过程,企业职工培训就是把企业人员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过程。所以,在促进企业发展中重视企业职工培训的责任重大。
3.企业职工培训的本质是职工的全面发展。一是企业职工培训是职工的解放。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的真正解放”[1]。二是企业职工培训是社会的义务。三是企业职工培训体现个性发展。马克思在谈到全面发展时,更多地谈到个性发展。他在说到剩余劳动的贡献时,特别关注它“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的物质要素”[2]。企业职工培训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个性。
二、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涵义
企业职工培训是在促进企业发展中使职工掌握社会思想品德基本规范、文化科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企业职工培训是国民的素质教育,是社会或民族兴旺发达的奠基工程。企业职工培训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的现代素质的形成。
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企业职工培训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在企业生产的实践中,广大职工直接参加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职工培训的过程中,推广、普及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技能,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企业职工培训所创造的这类经济价值是人所共知的。其实,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的主要体现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上。从古典到现代的经济学多有论及:在各种资本投入中,对人自身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
三、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学价值特性
企业职工培训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功能,从政治、意识形态和完善人的自身来说,它是一项事业;但从其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方面看,它同时又是一个产业。正因为如此,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虽有与物质生产相同的规律性,但终因它所具有双重性,而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存在如下一些特性:
1.非商品性和商品性。企业职工培训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生产的过程,还是“产品”都同时具有非商品性和商品性的两重属性。
就其非商品性方面看,第一,企业职工培训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培养教育的主要“产品”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职业技能的职工。企业职工不是商品。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第二,国家、社会、家庭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不是一种直接的纯商品生产投入。尽管其投资效益也受制于价值规律,但因培养的职工,既不是国家和社会,也不是家庭的一种商品输出。第三,企业职工培训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什么商品等价社会劳动交换的过程。培养者与受教育培养者间既不是售购关系,更不是主雇关系。第四,国家、社会对职工品德、情操、人格、审美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培养,更不是供交换的商品生产。从以上几个主要点看,企业职工培训的非商品性的一面是显而易见的。
2.间接性和直接性。所谓经济价值直接性是指一旦进入市场或社会,即可产生经济价值效应,反之,称之为间接性。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间接的、隐性的。职工通过培训,学得了一般文化知识和科学原理,懂得了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生产和社交技能,为职工从事某种生产劳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高效性与长效性。教育经济的高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的高效益,二是教育投入的高效率。现代化生产的大量数据证明,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经济效益的75%-85%的靠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形成的,而教育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发明队伍;教育和再教育使产业由劳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教育促进企业由行政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化;教育提高了社会使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吸纳能力;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新技术。教育对经济的上述作用,带来了智力投入的高效益,而企业职工培训的经济价值也应包含在其中。至于教育对提高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有20-36%是教育的贡献按(产出量:投入量)×100%计算,将远远超过国家经济增长率,而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高效率也就在其中了。
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滞后性和长效性是辩证的,企业职工培训使职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在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上不能“立杆见影”,但却是他们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企业职工培训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由于其概括性强、涵容量大、普通性广等特点,其自衍性和迁移性也就特别强,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职工培训经济价值的长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2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532
[3] 曲恒昌.曾晓东.西方经济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