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 其实我很NICE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c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伊朗,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历史课本上的大食、波斯、两河流域,前阵子电影院里播放的《波斯王子》,教派冲突,现任总统内贾德,还是核武器(美国和以色列都将它视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邪恶轴心国之一)?
  现在,关于伊朗的种种新闻让我们觉得:它是很不一样的,甚至是很“不正常”的。去年伊朗爆发的“Twitter革命”和今年年初的中伊黑客PK,似乎再度为中国民众揭开了伊朗神秘面纱的一角,也让人对伊朗局势更为关注。事实上,一旦踏足这个国度,你就会发现,事实和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个国家其实挺正常。
  在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航班上,我了解到中伊友好并非传说。航班上有很多参与伊朗项目的中国员工,还有刚参加完世博会、会讲汉语的伊朗大叔。据说,德黑兰的地铁是长春产的;伊朗有60%的小商品是中国制造,据说内贾德最爱中国夹克。抵达德黑兰之后,伊朗人的热情更令人印象深刻。
   在古波斯语里,“德黑兰”是“山脚下”的意思。1788年,恺伽王朝将德黑兰这座原本掩映于梧桐林的城市定为首都。20 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 德黑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北部高山的冰雪融水流淌不息,使其成为一个充满生气、花草繁盛的绿色城市。
  在这座拥有1100万人口的伊朗大城,过往的当地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即便是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女性,也会对你友好热情地微笑,一扫人们想象中的刻板和疏离。伊朗人性格平和、热爱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外,他们还时不时扎堆喝茶、吸水烟。每到傍晚时分和节假日,公园里总是聚集着很多人,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野餐,享受闲暇和美味。
  我开始喜欢上和当地人闲聊。他们得知我是中国人之后,总会说“Good friends, Good friends(好朋友,好朋友)。”我问一个英语专业的伊朗大学生:“如果我是美国人呢?”他说:“我们只是不喜欢美国政府,但并不讨厌美国人民。”
  我又问一个高中的英语老师怎么看待自己的政府和总统。他说内贾德对美国不屈服,这点人民挺喜欢,但在某些方面可能得不偿失,影响了经济发展,老百姓自然不开心。然后他指向窗外的某处:这就是去年大选之后民众游行抗议的地方……
  后来我又问出租车司机德黑兰的房价如何。他无奈地叹气,“很贵啊很贵。”40多岁的他直到3年前才贷款买了一套折合人民币70多万的房子,带着老婆孩子从位于郊区的小间宿舍搬出来。他本职是一个机场的机械工程师,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由于两个孩子上大学,学费高,还要还房贷,只好利用空闲时间开出租,每周开3天,没什么时间休息。原来,压在全世界劳动人民头上的大山基本都是一样的。可惜我忘了问他们看病难不难。
  伊朗的全称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城市里遍布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商场和酒店里到处是Prayer Room(祈祷室)的指示牌;你没法找到食物,也不能主动和女性握手。
  关于宗教的重要和与之相应的种种习俗,我已经做足“功课”。不过,越是准备充分,越是意外。都是穆斯林,但80后、90后的穆斯林和70后的穆斯林截然不同,从着装上就能看出来。据一位伊朗朋友介绍,从10多年前开始,一些大城市的时髦女性放弃了长袍,改戴色彩鲜艳的花头巾,一些女孩穿凉鞋的时候还把趾甲涂得色彩斑斓——伊朗正在渐变。在大学生爱去的一些咖啡馆里,女生与男生合影时会主动摆出亲昵的姿势;她们的围巾不再是单一的黑色,牛仔裤和Converse的搭配更是处处可见。
  咖啡馆里一个年轻人对我说:回到中国请告诉你的朋友,伊朗一点都不可怕。
其他文献
近日,莫斯科航空航天展展出了最新的T-50型第四代战斗机,并且高调进行了飞行表演。无奈由于发动机出现故障,T-50的飞行表演只能草草收场,幸亏并未酿成重大航空安全事故。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便频繁参加国内外航空展览,以精彩的飞行特技表演来换取国际订单,以维持岌岌可危的航空工业。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爱秀的商业行为,直接导致一些未经严格测试的机型被匆匆推上台,进行高难度特技表演。飞行特技表演本来便是
期刊
一群护士躲在屋子里谈论医院修房子的事。他们从窗户看出去,刚好看见工人们用生锈的钢管搭脚手架。他们说,千万不要从上面掉下一个人来,这里是精神病院,除了脑子,什么都医不了,甚至连脑子也医不好。  他们心里又隐隐希望掉下来一个人,出点事,让某些人停止修建,那用的可是我们挣的钱呐。  有七八年的时间,精神病院一直在修修补补,不是屋顶,就是花园、道路、围墙,实在没什么好弄了,就把那些大树移来移去。光是给那栋
期刊
不知道苹果公司到底在我爸我妈频繁接触的主流媒体上做了怎样的宣传,连续几个月,我妈如同被洗脑的传销人员,每次见面都对我大肆宣讲iPhone、iPad的品味和趣味——“你知道么?那上面有只猫,你可以打它、骂它、对它说话,咯吱它。还能打小鸟。”我说:“那是小鸟打猪。”“反正差不多。”我爸很怕我落后于时代,“苹果导致诺基亚股票都下跌了,你为什么不用iPhone?”“手机又没坏。”我嘟囔着。他斩钉截铁地说出
期刊
老刘看完上午的门诊后走进老彭的办公室,坐下来唉声叹气了一阵,就沉默了。她不知道怎么开头。过一会儿,她隆重其事地开口:“知音!我要跟你交流交流。”  她们并不那么亲密,只是做了几十年的同事,生活在这个冷暖自知的小县城里。真正让她们之间产生联结的是一个共同的事实:她们的儿女都太优秀了。这个全医院的人都知道。  老刘的儿子5岁上学,16岁考上复旦,22岁硕士毕业出国深造,26岁不到就拿了博士文凭。这是一
期刊
从八九岁起,我就梦想着能够乘船环游世界。这一次要从中国去美国,自然盘算着乘船横渡太平洋。每年中美贸易的货流主要依靠海上运输,于是我搭集装箱船去美国的念头就由此产生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另一个更大的计划的开始。在抵达美国西海岸港口之后,我将飞往阿拉斯加与刘畅会合。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将借助我们所能想到的各种不靠谱旅行方式,从北美洲的最北端穿越三万三千公里,抵达南美洲的最南端——用最小的碳足
期刊
年初,第三遍看完《青空之行者》,我把MSN签名档改成了台词“即使是走过无数次的路,也能走到从未踏足过的地方。正因为是走过无数次的路,景色才会变幻万千。”我念经般读这句傻乎乎的话,安慰天天重复无聊工作的自己:你看,连押井守这么沉郁的,都开始带点儿励志了。  两三个月后,因为一篇写在开心网上的采访手记,我来了《南方人物周刊》。  绵雨落在曲曲折折的大排档棚顶,不时漏下几滴。我在陌生的广州,和认识不久的
期刊
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期间的“中国”话题热,只是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日趋加剧    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白热化时刻,中国成为美国两党候选人竞相攻击的目标,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她的新亚洲之行中,突然临时加上中国这个目的地,并且要去海南岛走一走。这个信息绝非寻常,而是预示着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新的转变。  从表面上看,希拉里在亚洲行里加上中国,是为了准备明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正式访美行程
期刊
默默地爱了很多年科学之后,我终于在现实世界认识了一个科学家:有3个数学学位,博士论文是关于量子力学的,现在在哈佛研究生物技术,日内瓦那个大型强子对撞机,参考了他论文的观点。更让人窒息的是,在这份完美履历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浪迹天涯的维吾尔族帅哥,身高超过1米8,眼睛淡蓝色。他拎着一个小包从波士顿飞到北京,先找了个澡堂子泡澡,然后去大董吃烤鸭,去三里屯喝酒。他喝威士忌不加冰,但给我点了一杯翠绿色的M
期刊
1891年,康有为借邱氏书室开万木草堂;1917年,孙中山征广东士敏土(水泥)厂建大元帅府;1926年,毛泽东在番禺学宫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万木草堂和农讲所的旧址都在一条路上——中山四路。  孙中山,一个以革命安身立命的人,连接起了两段历史。   他尝试进入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对好友陈少白说,“我们革命有两条路,一是中央革命,二是地方革命。相比地方革命,实行中央革命事半功倍。”1894年
期刊
1874年,德国鲁尔区小镇雷姆沙伊德(Remscheid),一名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在当地一份小报上刊登出一则奇怪的广告。这个小伙子名叫约翰威能(John Vaillant),父亲是位手工裁缝,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在这个传统而普通的德意志家庭里,威能已经是出生的第十个孩子。  约翰威能刊登广告是为宣传自己刚刚研制出的一种新设备。在当时,洗澡是一件十分繁琐和奢侈的事情,供一个家庭沐浴一次所用的热水,需要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