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的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先后有月氏、匈奴、回鹘等古代民族辛勤开拓,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裕固族就是这众多民族中的一员。
  
  悠久的历史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初到河西走廊时,依附于当时统治这一地区的吐蕃,并在名义上归附于唐王朝。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人攻占了甘州城(今甘肃张掖),从此控制河西100多年,张掖、酒泉一带成了回鹘人的势力范围,史称“甘州回鹘”,开始了裕固族的形成时期。11世纪初,甘州回鹘汗国被西夏吞并,余部四散。一部分回鹘人到达柴达木西缘游牧,称为“撒里畏吾”,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军西征,派人镇守撒里畏吾等地。一些蒙古部落和军队进入撒里畏吾地区,逐步同撒里畏吾人融合。这样,在裕固族先民创造的回鹘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明代。明代史料中把这部分回鹘人和蒙古人统称为“撒里畏兀儿”。在共同的“撒里畏兀儿”这一民族称谓下,裕固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形成。
  16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1953年,河西民族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经过与裕固族代表协商,一致同意以“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名称,经报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1954年2月20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随着经济的发展,裕固族人数不断增加,现在酒泉城内也有杂居的裕固族。
  裕固族大致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一种称东部裕固语,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口约各占半数。另一种为汉语。西部裕固语又称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等关系密切。操西部裕固语的人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部;居住在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则操东部裕固语。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及肃南县明花区前滩等地的裕固人则讲汉语。东、西部裕固语有差异,但相同词汇居多。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最早使用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后来,随着汉文在裕固族地区的传播,裕固族开始通用汉字。
  
  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
  
  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有时喝奶茶,有时喝茯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客人到家里来时,先用奶茶招待,在碗里放进炒面、酥油、曲拉(奶疙瘩)、奶酪皮,然后沏上熬好的奶。喝完茶之后,便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招待。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裕固人特别是偏远牧区的人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如今这种状况已基本改变,离城镇近一些的地区可随时买到各类新鲜蔬菜。相比而言,肉食在裕固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牛羊杂碎汤等。手抓羊肉是裕固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此外,还有烤全羊、羊肚烤全羊(羊肉剁碎后装入羊肚内,然后埋入火堆烤制而成)。不论是在草原牧区,还是在各地城市,这些食品都被裕固人认为是地道的本民族的特色食品。
  裕固人禁食“尖嘴圆蹄”肉。“尖嘴”指动物的嘴巴是尖的,如:雁、鹰、麻雀、鸡、鱼等;而“圆蹄”则指驴、骡、马等。现代裕固人基本上不禁食“尖嘴”类动物,而对于圆蹄类则仍禁食。另外,不在“尖嘴圆蹄”之内的狗肉,也在严格禁食之列。喝茶时一般用一根筷子,忌用两根。给客人递茶碗、敬酒时忌用单手,须为双手以表敬意。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裕固族服饰色彩绚丽,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男女均穿高领长袍;男子系红、蓝色腰带,戴圆筒平顶镶丝边的毡帽或礼帽,穿高腰皮靴,腰带上挂有腰刀、火镰、火石、小佛像、酒壶、鼻烟壶或旱烟袋;妇女穿外套坎肩,束红、紫、棕色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腰带左侧还系几条各色手帕,衣领或袖口上绣有色彩鲜艳的花边,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上缀有红线或穗子,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未婚少女梳5条或7条发辫;并在宽沿圆筒平顶帽上加一圈红色珠穗。姑娘不戴头面和红缨帽,从13、15单岁时开始,头上就戴装饰精美的头箍子,身穿鲜丽的长衫,系绿色腰带。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左、右、后三条辫子,用三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头面分别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条辫子上,每条头面又分三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上齐耳环,下以身高而定其长短。现在,这些服饰已不多见,只有在节日和喜庆的日子才能见到,平日穿汉装的人较多。
  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
  
  婚礼“五道关”
  
  裕固族婚姻分为包办和戴头两种。戴头婚,就是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可另立帐房成家。新中国建立以后,废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可以和其他民族通婚;但同户族、不同辈分的不能通婚。
  婚礼有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新娘过火堆和新郎射箭、“尧达曲格尔”等仪式。一是戴头面仪式,这是婚礼的开始仪式,即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仪式上要唱各种《婚礼歌》;二是“打尖”仪式,送亲途中由男方家派人举行的迎接送亲队伍的仪式,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的代表;三是“踏房”仪式,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裕固语称“道尔朗”),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方家送亲队伍“踏倒”。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四是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这是一种辟邪、求福的仪式活动。男家在门前点燃两堆火,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从小帐房走出,并从两堆火之间走过。裕固族新娘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门,她必须先在小帐房内休息片刻之后,经过火的洗礼,才能进入男家。在新娘过火堆的同时,新郎站在火堆的另一侧,向新娘射出一支用红柳条做成的软箭,以射中新娘腰部以下为吉;五是“尧达曲格尔”仪式,是在男方家举行的正式的婚礼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给新郎换上新衣并赠送“尧达”(裕固语称“尧达曲格尔”)。“尧达”是一根绵羊后腿骨,缠以黑白两色羊毛,它是裕固人已婚的标志,婚姻的凭证,象征着两性的结合和婚姻的美满。在仪式上要请主持人朗诵婚礼祝词:《尧达曲格尔》,它主要讲述各种古老婚俗的起源、尧达习俗的来历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完整朗诵该祝词的仅剩几位70多岁的老人,但近年来,随着各项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当地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也学会了朗诵古老的婚礼祝词。
  现在,这些过程多已简化,但一些基本习惯仍然保留。男女青年恋爱后,举行婚礼一般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方家,第二天在男方家,男方家比女方家隆重。双方事先要请好歌手,当新娘离开娘家时,娘家要唱送亲歌。到婆家后,先以手抓羊肉、烧酒招待客人,晚上举行婚礼。婚礼上首先由老歌手唱本民族的历史名歌《萨里玛珂》,然后唱祝酒歌;当酒兴正浓时,双方歌手开始对唱,互相祝贺;或娘家以歌词要求婆家爱护、体贴姑娘。而婆家答唱,内容是夸耀自家,请娘家放心。
  裕固族有尊老、敬老风尚,尊重老人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日,每天早晨儿孙煮好奶茶,用酥油、曲拉拌好炒面,要用双手恭恭敬敬端给坐在炕桌上座(中间位置)的老人。然后按男左女右顺序围坐在一起。游牧生活时期住帐篷,不同代际之间以绳拉上帘,将篷内所圈地面分为几块,每代人一块,年长者睡在最里面。婚礼必须由老年人主持,每逢喜庆节日聚餐和待客时,务必把老人让到上座。若吃烤全羊,先请老人割取第一刀,切羊头面颊肉,并把整个面颊肉切成许多小片,晚辈每人可得一片。之后,羊尾巴肉也照此分食。
其他文献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把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尤其是把选拔使用民族干部和提高民族干部素质作为全州干部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的:对粟米脂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成分结构。结果:从粟米的浸提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为甘油-α,β-二亚麻酸酯-α'-鼠李-鼠李糖苷(Ⅰ)和
目的 研究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的分离及槐果碱转移氢化制备苦参碱的研究。方法 利用离子交换、萃取和柱层,并结合转移氢化增大不同生物碱理化性质差异进行分离。结果 从苦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