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爱子女,尽量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对他们玩乐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下大本钱、花大力气,给孩子买钢琴、电子琴,陪送孩子去学琴,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许多学校也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情况说明,家长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身体素质、智力素质,轻思想素质培养的偏向,以致有的学生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品质不健康;智商很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我认为,学生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应当给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这些素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要靠后天的培养,只有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各方面素质俱佳的学生来。
我认为应当从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从小事抓起等主客观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中学德育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1.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就是矛盾,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笔者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是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2.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从小事抓起
不管是好事坏事,总是积小成大,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生听课、做作业是否认真,见到老师是否问好,放学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是否问好等等,孤立地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正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具体反映。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从这些小事抓起,鼓励好的,改正不好的,使学生天天向上,一步一步前进,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要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熏陶的氛围,提供教育的机会,锤炼道德行为。
六、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苟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家长学的,要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要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要分别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走进学生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理念,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学生们培养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静心学习、学会劳动技能、学会生存本领、学会理解关,已硬母,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有用之人。
我认为应当从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从小事抓起等主客观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中学德育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1.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就是矛盾,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笔者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是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2.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从小事抓起
不管是好事坏事,总是积小成大,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生听课、做作业是否认真,见到老师是否问好,放学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是否问好等等,孤立地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正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具体反映。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从这些小事抓起,鼓励好的,改正不好的,使学生天天向上,一步一步前进,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要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熏陶的氛围,提供教育的机会,锤炼道德行为。
六、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苟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犯愁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家长学的,要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我们还要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钱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要分别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走进学生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理念,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学生们培养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静心学习、学会劳动技能、学会生存本领、学会理解关,已硬母,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