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理论探讨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baodo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越发达,人类生产力的越进步,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财富差距越明显,裂痕越放大。进入21世纪后,财富不均,社会分配不公,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不良影响,越发严重地制约着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人民大众对财富分配不均的深恶痛绝,以及因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了广泛性的社会关注,也成为困扰各国政府与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该现象已形成“久治不愈”的难题之一。因此,要想发现问题根结,并能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从理论中寻找突破。
  关键词:消费者;企业利润分配;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07-02
  
  一、货币资本理论
  笔者认为,形成现象的背后,必有约定其产生的本质原因,而造成分配不均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必需深入到当前分配制度的公正与否中寻找,才有可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政府经由政府政策不当造成的分配不公,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但这种收入差距并非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既解释不了当政府修正自身行为后仍然存在的不均差距;也解释不了各国政府在不同政策情况下所面临的分配不公的共性问题。
  因此,在剥离政治政策方面的因素后,回归到经济理论领域来寻找问题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那么,作为经济分配制度的基石,目前流行世界各国的经典分配制度,就必然面临严峻拷问。
  笔者认为,正是现行的货币资本独享企业利润的财富分配方式,从制度上建立了一个分配不均、财富失衡的根本构架,从而导致了普遍性的分配不均格局。现行分配制度下,资本家作为货币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利润,在股份制企业中,员工以持股的方式参与一定利润分配的方式,并没有改变货币资本作为企业利润独享者的格局。
  二、知识资本理论
  21世纪以来,知识资本概念被不断提出,率先对传统的货币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修正。在许多科技型和知识型企业中,公司知识产权和智力资产被视为知识资本,在会计结帐中被以正式资产的方式得以认可,作为公司的股本参与计算公司价值,并参与公司利润分配。许多学者提出,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已经由货币资本转换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包含可以正常语言方式传播的显性知识,以及经由长期积累而拥有、难以言语表达和传播的隐性知识两大类。知识资本的表现形式如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商业机密、客户资源等。从知识资本视角分析,企业类似一个对各种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各种关键性投资和决策的价值判断都来源于知识,知识构成了组织生产力的全部,而机器形式只是知识的一种体现形式。
  然而,一是由于知识作为资本被接受,往往只限于一些高科技行业,并没有形成普遍性影响,因此无法构成对传统理论的普遍冲击;二是由于知识资本仍然属于一种生产性资本,在被赋予了企业利润分配权后,有被货币资本理论收编之嫌。因此,知识资本力量,只是对传统货币理论的一种补充,是对生产性要素重要度的重新审视,其出现与发展,也甚少触及对分配不均问题的制度研究。
  三、流通资本理论
  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属于生产性资本范畴,流通资本则指与生产性资本相对立,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各种资本。流通资本和生产资本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没有生产性资本的投入前提,流通资本就无须运行;没有流通资本的接力,生产性资本投入难以进行再生产。流通资本也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存在。在现实资本经济中,随着商品供需矛盾的加深,买方经济态势的加强,流通资本存量逐渐增加,生产资本存量相对减少,已经体现了对资本再生产规模和资本价值增殖的约束和限制。另一反面,流通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有助于缩短商品流通时间,节约费用,提高资本效能。
  四、投入性资本理论
  通观以上的几种资本形式,无论是货币资本,知识资本,还是流通资本,它们都属于为商品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资本性投入,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为商品生产提供服务,流通资本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因此,都可以归结为投入性资本。因此,可以将投入性资本定义为:为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最终销售准备过程中的一切资本性投入。
  有必要指出的是,投入性资本最终只能做到完全完备的销售准备工作,没有消费者参与,没有购买者达意,消费或购买的最后环节,并没有完成。
  五、消费性资本理论
  由于投入性资本只实现了生产到流通的过程,而并不能实现商品交易,因此,针对消费者通过购买完成商品交易的行为中的出价,可以定义为消费资本投入。如果没有消费者最后出价的消费资本投入,那么,单一的生产循环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再生产行为的发生。消费性资本理论可以分消费资本论、消费价值论二个层次进行研究。
  六、消费资本论
  我国学者,中国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瑜(2006)教授,最早提出了消费资本化理论,简称消费资本论。相对于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只有一种货币资本的传统市场经济理论,陈瑜教授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提出:完整的市场经济应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三种资本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共同创造了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而不是一种资本;因此,也应该由三种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分配,而不是货币资本所有者独享。
  长期以来,货币资本独享分配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该制度的形成来源于以货币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制度。不可否认该制度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和保障作用。然而,必须正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该分配制度导致财富差距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后来的员工参股形式,现代的知识资本理论,虽然对该制度作出了某种补充和修正,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论,构成了消费者参与商品利润分配的一种理论探讨。但依据该观点,仍然存在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缺陷,即消费者依据该理论向投入性资本方要求利润分配时,往往面临无情的拒绝或冷漠的嘲讽。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困惑,也客观反证了理论的研究不足。
  七、消费价值论
  现代经济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应是“商品经济全过程”,因此,市场经济理论也应研究商品经济全过程,对分配制度问题的研究,也不能绕过和回避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既然商品经济由投入和消费两大部分组成,那么,消费就有可能像投入一样,能产生消费价值。
  (一)投入性资本分配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卖方市场情况下,只要生产出产品,就会被购买一空,因此,货币资本投入占据商品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所以,那时候,货币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的唯一依据,有其合理性依据;随着知识资本对商品贡献的作用性加强,知识资本开始被纳入利润分配,也是自然的发展和知资博弈的一种均衡;贸易流通性的加强,流通性资本开始逐渐增加了商品利润分配的额度;这一切利润分配,都属于投入性资本的内部分配。
  (二)消费性资本参与分配的被动探索。在实践中,随着商品贸易逐渐向买方市场发展,各种促销活动、折扣赠送行为,已经开始对利润如何向消费者分配进行了种种探索性尝试。既然天平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那么,拥有了更多自动权的消费者,自然会将目光从原来对商品的单一关注转变到对商品和商品利润的双向关注上。
  理论上讲,当商品稀缺或者平衡状态,可以理想地假设任何一种商品都会被消费,因此,不存在生产浪费,投入性资本都能得到一定的利润回报。然而,在商品过剩的买方市场,必然有一些商品卖不掉,因此导致该商品相关的投入性资本无法得到回报。而那些因为得以销售的商品,之所以能为与之配套的投入性资本带来回报,从根本上说,离不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购买性选择,即,离不开消费者的出价,该出价可视为消费性资本投入。但这种以最终出价购买形式体现的消费性资本投入,并不必然带来商品利润分配,在实践中,各种折扣返利行为的任意性,以及不依消费者意见为主导的无规律性,正是如此。
  (三)消费性资本参与分配的理论探索。投入性资本分配的缺陷在于仅仅考虑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消费资本论虽然考虑了商品经济的全过程,但并没能对该过程的一次性或多次再循环性作出区分,这种未区分,反映了理论的研究不足和浅层停留。设想,如果是一次性特征,那么,打折让利,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即使是经常性购买,也只能获得不断优惠的折扣;但是,如果想要分享因再循环生产而创造的更多利润,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设想,某甲随机进入小区店铺A购买了一瓶劣质酱油,以后,不再光顾该不良商铺,不久,伪劣商铺A因无人光顾,退出市场,某甲的该次购买行为,是一种负效应。吸取经验的某甲,现在只在小区超市购买日用品,并因为经常光顾,办理了会员卡,享受打折优惠,某甲的该类购买行为,形成了一种正效应。某甲又到一家专营店购买了一双皮鞋,并通过聊天,认识了该店老板,原来他们是老乡,在交流信任的基础上,某甲出资和该老乡共同扩大了经营面积,并以股东的身份,享受了经营利润分配,某甲的该次购买行为,可以定义为正向增值效应。
  以上简例是为阐述以下结论:一、未经选择的随意购买行为难以产生正向效应;二、经由选择的购买会带来正向效应;三、经由选择,并和商家达成某种合意的行为,能带来正向增值效应。
  因此,笔者提出:经由选择并达成协议的消费行为,能够带来利润分配。具体说,即当且仅当消费者通过一种明确的消费方式表达对经营者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以经营者和消费者达成了某种利润分配约定为前提,才能够为消费带来消费价值分配。这种分配价值即利润的来源为再生产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而不是该次消费的利润分配。
  (四)消费价值论阐述。基于以上理论探索,概括消费价值论概念如下:消费者可以明确的选择性购买方式,并在和投入性资本方的某种协议方式下,以该购买行为中所贡献的利润作为消费性资本投入,通过再生产,创造新价值,并因此获得利润分配权,合理参与未来的商品利润分配。
  消费价值论通常应用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但并不排斥在卖方市场的应用。消费价值论,将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简化为两个部分,一是投入性资本过程,包括生产运输入店等;二是消费性资本过程,即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行为。消费价值论认为,未经消费者购买,一切投入性资本都无法创造价值,只有经过消费者的购买,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并为投入性资本带来利润。消费价值论不认为任何消费行为都能带来消费利润;也不认为任何能带来消费利润的消费行为都应该获得未来的消费利润;并且不认为任何经由选择的能带来消费利润的消费行为都能获得未来的消费利润。消费价值论仅认为依消费、投入方共同协议而发生的选择性购买,才有可能使消费方获得未来利润分配权。
  (五)消费价值论意义。消费价值论合理地解释了当前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市场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公正合理、平等自愿的新型经营利润分配模式,为确立新的公平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制度,将从商品经济的理论根基上打破传统分配格局,从源头上解决了长期分配不公的问题结症。
  消费资本论的提出,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了财富分配制度中的桎梏约束,适应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谱写了不朽音符。消费资本论的提出,为促进消费,创造财富,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种造福全人类的创新经济理论。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作者简介:张杰藐,博士,宿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管理。
其他文献
电影从制作到最后在市场终端实现票房收入,主要有四个环节:制片-发行-院线-影院。而影院终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一直是业内最有前景的发展环节。在美国100万人有130块银幕,在法国100万人拥有100块银幕,在中国100万人可能只有不到7块银幕,这就是巨大的发展潜力。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62.06亿元,同比增幅42.96%。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与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脚步相
摘 要:21世纪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都普遍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非常依赖海洋资源的韩国把海洋作为其民族的“未来生活海、生产海、生命海”,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其完善的海洋财政政策在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韩国海洋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并就其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得出几点启示。  关键词:韩国;海洋财政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31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 要:创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企业基业长青,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管理者准确把握创新本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创新领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
摘 要:品牌战略是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用核心专长求生存、求发展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品牌能够极大的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能够比同类产品销售的数量更多、价格更高、利润更大。  关键词:品牌战略;现代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092-01  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而缺乏
摘 要: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首现实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准则的实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要想遵守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要求,增强经营能力,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变动,改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适应国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稳步前进。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摘 要:通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一要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二要统一认知,做好市场调研、双向沟通、扁平化的服务管理工作;三要根据资源确立服务目标和服务标准;四要完善对一线服务的支撑系统;五要确保服务质量标准与实际传递服务的统一;六要确保企业宣传与实际服务的统一;七要着重抓好2011年集团公司的三件大事,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移动的整体服务形象和水平。  关键词:通信行业;服务理念;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