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不断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宽教育理念与思路,其中,把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新举措。实践证明,以心理辅导的理念创新高校的思政工作,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把思想教育者角色和心理辅导者角色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高校思政工作者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变化的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国外多种思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信仰缺失、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思想问题因此滋生。高校处在各种文化激荡的前沿,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中的思想教育问题尤其需要我们注意。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下简称“思政工作者”)应适应新的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走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的路子,找到顺应当今大学生特点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笔者认为,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把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新举措。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心理辅导的理念创新高校的思政工作,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术,有助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取得更为理想的绩效。
  
  一、心理辅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着相互融合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国家德育纲领规定,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 养的人员,对需要得到心理学指导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为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形成和谐完美人格,从而给学生提供心理上帮助的过程。
  高校的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都是为大学生服务,为大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相同发展而工作。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统一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基础。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种思想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当事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适当融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技术和手段,扩容传统思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真正从“生本”的角度出发,关注大学生生命个体本身的健康、快乐发展,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交往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就能实现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都需要实现的“教是为了不教”、“助人自助”的基本目标,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实现智能、品行、个性等诸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心理辅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要使思想教育科学化,收到实效,就要掌握教育对象思想产生、形成的条件和环境,研究某种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存在决定意识,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只是一种简单的外部表现,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从某种现象,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机,寻找到这一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可以使思想教育更加深入,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此外,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适当借鉴一些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也会大大减少思政工作的阻力,不仅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具人情味,更人性化,进而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二、基于心理辅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一些弊端:以教育者为中心,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易产生抵触情绪;多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效果差,造成知行脱节。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则可有助于克服以上弊端。把心理辅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政工作者的角色——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示范者和心灵世界对话者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问题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政工作的顽症。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不少思政工作者习惯于把思政工作框在“庄重、严肃”的范畴之内,有意无意间给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政工作者敬畏有余,而亲近不足。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关键是要把传统的教育者角色转化为学生所愿意接受的朋友和帮助者角色。为此,思政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以下两方面的重新定位:一是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思政工作者要提高心理品质,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面前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调控自身情绪,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开朗、乐观、自信、诚挚、关爱、合作、善于自我调适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优势,引导并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二是做大学生心灵世界的对话者。思政工作者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树立心理辅导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相关方法、技能,善用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方式,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法开启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最大程度地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政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实现师生心灵的自由对话。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
  传统思政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强调权威、倾向说教和注重现成道德知识的接纳,而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大学生形成了对某些道德要求的对立和抗拒。其实,大学生存在的许多思想道德问题与其心理上的某些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而且往往是思想和心理交织一起,相互影响。因而,思政工作者如果仅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这些问题,思政工作者就可以借助心理辅导技术,不仅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其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工作者在进行个别思想教育时,可以适当运用倾听、同感、面质、沉默、行为矫正等相关心理辅导方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了思想工作的阻力,不仅为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使思政工作做得更具人情味,更加人性化。
  (三)创新集体教育活动的方式——将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主题班会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体过程和团体动力的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可以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巧妙地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及技术与传统的班组管理、班集体活动融合在一起,可以较好地解决了目前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班级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心理辅导式的集体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在集体生活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思政工作者设计的活动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思政工作者要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有实效,即要让活动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切切实实激起大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班会作为思政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现今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心理主题班会。心理主题班会常常围绕某个心理主题,它侧重于搭建一个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因此,它特别有助于思政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在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班会主题应选择跟学生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如学习与成才、交友与恋爱、情绪调节、日常消费等。召开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然后有意识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四)优化思政工作的环境——创设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班级环境,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使思政工作顺利、有效开展,思政工作者应特别重视在校园和班集体中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生态环境。比如,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上,要动脑筋、巧安排,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调适好心情,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使大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努力创造和谐平等、互尊互爱、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比如,可以在学校举办校园心理剧比赛、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等;在班上建立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和班级心理关怀小组,开展朋辈心理互助,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等;还可为大学生订阅《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医生》、《心理与健康》等杂志,为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提供方便。
  (五)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素质——重视思政工作者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为使心理辅导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高校必须重视提高思政工作者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严格的选拔录用程序后,通过进行相应的培训,形成心理辅导所需的观念和态度,掌握心理辅导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参与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成为一支心理辅导的重要力量。
  根据思政工作者的不同情况,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思政工作者素质水平的提高:一是制定规划,通过多渠道培训思政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制定出长远规划和短期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提高措施。对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应立足于多种形式的在职提高,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提高。二是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督导制度。由于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大部分要由其他专业转行并需学习提高,因此,要由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辅导经验,又善于指导他人的心理辅导专家进行督导。建立督导制,可以给思政工作者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尽快掌握助人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受导者个人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三是开展科研工作,带动思政工作者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要给思政工作者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研究,举办相应的工作培训班、研讨会,以利于相互交流,总结提高。还可在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承担理论研究的课题、项目,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讨等,使思政工作者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获得飞跃。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证明,思政工作者树立心理辅导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的方法、技能,从“人本”的理念出发,具备“生本”的教育观念,在思政工作中实现教育者角色与心理辅导者角色的自由调适和融合,采取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2]易遵尧.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意义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3]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
  [4]姚建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理念的确立与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5.
  [5]曹茂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5).
  [6]杨能山.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7]简世德.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6).
  
  作者简介:陈爱忠(1966—),男,江西南康人,硕士,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长势喜人盼丰收   近日,新疆棉产地多晴朗天气,日照较好,对棉苗生长较为有利。当地多数棉苗已长至60~75cm,拥有果枝5~8台/株,底部全部现蕾,预计8月中上旬籽棉即可上市。   图为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普惠金融的前提下,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Based on a bri
新形势下,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能够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应
期刊
在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与建筑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联系,全面优化
采茶戏是扎根于优秀区域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采茶戏音乐渐渐地表现出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正常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对采茶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现代互联网科技的断发展,使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相对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数据,信息的海量性、共享性等等让大数据的时代的特色更加的鲜明.数据的多样化使得我们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大空间、大跨度的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应用更加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方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