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中的出新——评《政治的透视:转变社会中发展战略选择》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w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作为一个时代的主题 ,在当代受到高度关注是毫不奇怪的。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分别形成的发展哲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政治发展理论以及发展政治学等比较独立的学科体系 ,更是集中地反映了以发展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蓬勃兴旺。但发展作为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尤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考察 ,这恰恰也是这一理论当前应该弥补的弱点和未来应该特别注意的重要发展取向。可喜的是 ,孙力同志的新作《政治的透视 :转变社会中发展战略选择》在这方面作出了颇有价值的探索和努力 ,书中不乏独特的思考。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政治和经济为主干的多学科角度对发展战略进行的综合分析。作者没有囿于单一领域的发展分析 ,而是一方面抓住发展最基本的层面———经济 ,另一方面则从政治———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另一只巨手的层面 ,聚焦于发展和发展战略。在著作前面的部分 ,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科对发展的研究 ,归纳了它们的若干重要取向 ,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发展理论的总体概貌 ,值得一读。对诸多发展战略的叩问和筛选 ,既显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慎密的态度 ,也引发我们对政治作用于社会发展方式、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发展战略引导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
其他文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政治发展开辟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稳步的经济繁荣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土壤和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战略机遇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契机。近3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指导性理论。而理论创新、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这一时期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本文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成效的同时,以关中某一大村为个案,在深入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农作物收益、农户支出、非农收入、农村冲突的根源、乡村干部的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进步的几点建议,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深入推进。
中国政治学会顾问王惠岩先生于2007年10月14日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王先生曾经在吉林大学为他举办的八十寿辰庆典上,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二是搞深搞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练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功;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学术思想仍然激励中国政治学工作者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弘扬先生的学
由于日本的行政改革和劳资关系的变化,现代日本社会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贫富差别最大的社会。阶级是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的基本概念。法治国家和民主主义制度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的统治形态。但是,不管这些政治制度怎样标榜平等和鼓吹公平,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制度。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预示着新的工人运动的到来。
人们的政治心态直接影响其政治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然而,人们的政治心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影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既受社会政治的影响,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变量关系中,政治心态既是因变量,在某些范围内也是自变量。本文通过调查数据主要从因变量的角度说明影响人们政治心态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在走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如何稳妥地处理公民参与热情高涨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如何将民间组织聚集的公民参与热情变为推进改革的正向力量,如何认识在政治发展中公民有序参与行为与无法参与行为,这一系列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问题,都是近年来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由江西省委党校魏星河教授等研究者撰写的《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已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一书,较好地探讨了这些问题。
中国政治学会成立 2 0年来 ,中国政治学者紧紧抓住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条件和时机 ,尽力开拓进取 ,推动学科发展、学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并以自身的学术贡献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回顾这 2 0年的发展 ,中国政治学能够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 ,是与中国政治学会的精心组织、全力推动和积极引导分不开的。因而 ,在中国政治学者心目中 ,中国政治学会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精神殿堂。我们年轻一代的政治学研究者希望中国政治学会能在未来的发展中 ,承载起中国政治学者的寄托和期望 ,以学术的信念、团结的力量和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政治
期刊
本文从根本政治制度的定位、选举制度的完善、国家政权体制的重组、人大工作机制的创新等不同层面 ,对 1979年至 1999年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特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并对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尤尔根·哈贝尔斯和米歇尔·福柯二人的著作都将现代性问题中存在的一种基本的紧张关系凸显出来。这种紧张关系存在于规范与现实之间 ,存在于应当做什么与实际做什么之间。理解这一紧张关系是理解现代民主制的关键 ,是理解现代民主制是什么和能够成为什么的关键。对于巩固市民社会是否是一种使民主制更加强大的有效方法这一点 ,一直有争议。本文对哈贝马斯和福柯二人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因为这些思想都涉及民主和市民社会问题。更需特别明确指出 ,哈贝马斯的论谈伦理学与福柯的权力分析方法和伦理学 ,在两者对于那些对了解和引起民
20世纪末是一个充满大变动的时代。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使西方人更加确信其政治、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与此同时 ,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向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近年来国外政治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分析近年来国外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希望能够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点滴启示。一、近年来国外政治学发展的整体趋势行为主义以后的西方政治学 ,似乎已经放弃了巩固学科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