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效推进机制,让融合课程充满活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6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合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由多门学科教师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合作教学的课程。这种课程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为推动融合课程的有效落实,学校从课程规划、教学实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教师参与融合课程的长效推进机制,激活教师课程主体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保障融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持续活力。
  1.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实现课程“融合”
  学校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的通用素养,如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批判质疑与理性精神等。
  在主题选取上,不同学科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学情等因素,选取具有综合性的主题,确保每个学科教师都能有内容可讲。在内容设计上,多学科教师共同研讨,反复揣摩,围绕主题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确保每个问题能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设计,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在课堂落实环节,各学科根据各自教学内容,设计以任务为驱动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小组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融合课程的教学同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表达和成果展示能力。以“多元北京——故宫印象”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了解紫禁城的由来,通过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接着通过观察地图,掌握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学会利用地理知识分析紫禁城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其选址的原因;进而从政治学科角度,了解紫禁城建筑所体现的等级制度,并结合政治所学的知识,体会文化的多样性。除此之外,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紫禁城的建筑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释道”合一的思想意蕴;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表演游历故宫的情景剧,完成对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等。总之,通过一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融合课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故宫之美,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个学科的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融合”
  融合课程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学习规律有科学认识,更需要做好学科间的碰撞和交融,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学科“大拼盘”。鉴于此,授课教师们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尝试以iPad互动教学的方式开展融合课程,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内容发布。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将融会贯通的课程资源整合后发布到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iPad终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做好预习。这种方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丰富了主题学习的资源支持,弥补了以往“内容精彩却时间有限”的遗憾。二是问题答疑。在iPad互动教学中,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及时把问题答案和疑问上传到iPad终端的方式,让教师能实时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确保后续课堂教学更有目标和方向。三是课后巩固。融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师上传到iPad终端的学习内容,通过不断的重温和练习,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合课程在现代信息技术——iPad互动教学的配合下,打破了由一位教師、一台多媒体主导课堂的局面,课堂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学科教师从各自课程需求出发,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索,真正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结。
  3.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实现团队“融合”
  融合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时间、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精深的学科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对此,学校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权,让教师们敢想、敢做、敢突破。
  一是组建团队。围绕融合课程的领域、方向,不同学科的教师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自愿组成教研团队。由团队内的资深教师引领,团队成员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与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二是达成共识。从分科到融合,教师要走出自己的学科“舒适区”,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最新动态、教学方法等,培养跨学科意识。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壁垒,树立跨学科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共同投身于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笃行跨学科教学观。
  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多学科教师团队的创新与协作。从起步的艰难和不知所措到思路清晰、游刃有余,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教学内容实现了从多学科的“大拼盘”到多学科的充分融合;教学主题实现了从碎片化到系列化;学生思维实现了从固化到发散,思考问题的角度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随着融合课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与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和分享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和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融合课程的开发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了思路,融合课程的实践为培养跨学科人才创造了条件。但是,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分科思维,需要高质量的融合课程和高精专的师资团队。融合课程需要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和循序渐进的精准规划,在团队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师资团队更充分的支持与认可,在课程与现实问题之间真正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编辑 _ 张晓震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党支部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讲好育人故事,接续红色传承。  1.讲好有担当的故事,接续锤炼意志品质  她经常说:“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责任叫守候,有一种态度叫担当……”她就是学校的裴老师。她的这种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她组织召开了一次网络班会,其主题是“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
学校党总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理念凝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上来。  注重宣传学习,夯实定力。注重用理论学习化人。党总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将党史、党性修养教育纳入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党员、武装党员、提高党员。注重榜样示人。坚持把对党忠诚、业务精良、默默坚守的一线党员推选出来、展示出来、带动起来。  严守组织制度,明晰法力。党总支严格
前门小学于1868年成立,初建时名为“巴氏觉罗学堂”,校址位于前门外打磨厂内中段路北的李真人祠。153年的历史对于今天的前门小学意味着什么,启示着什么?  一是保持危机意识。前门小学建校于中华民族的危急存亡之时,当时救国图存是第一要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正是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前门小学的文化基因里始终有一种不进则退、只争朝夕的危机意识。前门小学的冰雪之路是伴随着摸索、试错和调整的过程起步
李零先生有言:“没有中国感觉的人,不能研究中国历史。写的再厚,也是隔靴搔痒。”同理,没有武术感觉,也就无法研究中国武术,而这种感觉的培养首先来源于对武术本体的认知,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武术史料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武术的全面认识,才能建立起对中国武术的“感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武术研究者,这也是我们搞好武术史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体位干预治疗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山西省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儿50例,依照治疗方
教材分析rn本课的重点教学材料为《黄河》和《春游》.遵循“接续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其基本方法,对这两首歌曲所涉及的音高(音程)、节奏、结构进行如下分析:rn《黄河》.
期刊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基于长期开展的公益教育,系统构建了“服务学习”课程体系。“服务学习”将服务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為少先队员创设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空间,引导队员在真实情景中发现真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的循环往复中,不断运用所学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队员不仅是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也是执行人。队员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专业评定,在“中队、年级、学校、集团”不同层面开展,学校还组
东城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党支部(以下简称“中心党支部”)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稳步推进党建微创新,形成“红色通道”党建品牌。  1.发挥政治引领功能  中心党支部坚守“为学生开辟优质成长通道,为考生开辟顺畅提升通道、为孩子开辟公平教育通道”的初心,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开设“党员接待岗”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不定期下校开展联合调研,为学校提供招考业务支持
期刊
东城区定安里小学党支部谋划发展路径,树起一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旗帜。  学校党支部围绕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以“开启先锋路,筑梦新时代”为主线,打造“筑梦先锋”党建品牌。通过专家顾问团、“筑梦”宣讲团、“思政”讲师团的引领,感召党员、教师做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捍卫者、实践者、传承者。学校全力提高党建质量,在“用好做实”上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
期刊
文字承载着人的思想和品格,是有温度和力量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关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1.借助儿童诗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我借助儿童诗营造诗情画意、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诗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关键品格。  班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流淌着浓浓的“诗情话意”。班规是学生自己创编的诗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