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左手握书右手执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5日,侯逸凡发了条微博,贴上了思修课的一页PPT,并写道:“思修课还蛮欢乐滴~~”
  网友惊讶地回复:“思修难道不是大一的课程吗?”
  尽管微博认证是“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但最近侯逸凡在微博上的发言,更偏向新身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她会与同学讨论选课,偶尔贴上自己的照片,摆出俏皮的表情;她积极转发北大校园社团的视频,分享她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感悟——就像一名普通的大学新生会干的那样。但是,侯逸凡的生活轨迹几乎从来没有和普通学生的重合过。5岁那年,她与国际象棋结缘,偏离了大多数孩子“小学——中学——大学”模式,从此南征北战国内外高手。仅仅19岁,她已收获了绝大多数同龄人从没想过的荣耀。
  现在的侯逸凡,求学燕园,左手握书,右手执棋。她没有太大野心,一再强调“以学习知识为主,能多学一点是一点。”采访前一天,是侯逸凡19岁的生日。这一天,她从早到晚课程排得满满的,没有生日party,也没有特别形式的庆祝,生日就在课堂中度过。但是,侯逸凡觉得在燕园的第一个生日过得特别充实,毕竟上大学是她的渴望,“我的前辈们,退役后的道路相对固定,大多呆在棋院”。侯逸凡希望自己的道路更宽广,在国际象棋棋艺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能找到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所以,她选择了上大学。
  最后的最后才是天赋
  回首学棋路,侯逸凡总结了自己三大成长要素——机遇、帮扶和天赋。
  侯逸凡很早接触国际象棋,7岁背井离乡北上山东学棋。“出发前两天,我还在写暑假作业呢,爸妈告诉我要去趟山东学棋。我当时想,不管怎么样9月1日开学前肯定能回来。”她投奔的老师是专门教青少年下棋的童渊铭教练。见侯逸凡前,童渊铭心存疑虑。从名字看,他以为是个男孩子,他的学生中,又恰恰是男孩下得比较好,相比之下,他更缺女生。“看到我的双耳都扎了耳朵眼,才知道我是女孩,他当时就比较高兴。”接着,侯逸凡被要求与男孩子对阵,“结果下得还挺好”,便留下来了。9月1日开学了,侯逸凡回不去了。她的人生路在这个仓促北上的夏天转了一个弯,向着专业棋手之路前进,“能结识到童渊铭教练,就是机遇”。
  不到两年,侯逸凡就进入国家队集训。2005年,她拿了全国女子选拔赛和一个分区赛两个冠军;自那之后,她逐渐成为国家队的正式军。2005年,侯逸凡才11岁,稚气未脱的女娃娃可以“为国出征”了。就算为国出征,基本的生活还是需要被照料,逸凡的妈妈一直伴其左右;到北京后,逸凡爸也向单位请了长假,前来陪伴妻女。逸凡说,如果一路上没有这么多的帮扶,她不会如此迅速地成长。父母牺牲事业,让逸凡学棋心无旁骛;教练传授棋艺,给她的启发早已超出棋盘上的那一方天地;朋友支持鼓励,让逸凡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体会到一份温暖……
  最后的最后,逸凡才提到了“天赋”。
  “机遇”和“帮扶”是外界因素,但逸凡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些是她能有今天成绩的最为重要原因。“天赋”被逸凡排到了末位,“下棋还是需要有天赋的。”提到自己,逸凡措辞立刻谨慎起来,反复强调:“我并不认为我很有天赋。”在逸凡看来,自身努力算不上独特的成长要素,因为每位职业棋手都非常努力,自从接触了国际象棋,她每天都要下棋3~5个小时。但是,能有天赋却不一样,是幸运,“借助天赋可以打破天花板——棋艺到达一定水平,会遇到瓶颈;在迷茫不知如何突破时,天赋可以让你在瞬间柳暗花明,从死胡同中走出来。”然而,有天赋而不努力就是浪费;要是有天赋又感兴趣还很努力,那就是翻三倍的幸运了。
  自认“不算很有天赋”的侯逸凡,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学棋女童到棋后的成长。
  输的那盘棋
  谈起自己的成绩,侯逸凡总是轻描淡写。说到崇拜的棋手,她声音一下子轻快了许多,语速蓦地加快,夹着兴奋和向往:“我觉得卡尔森(挪威人,国际象棋职业棋手,人称“棋坛莫扎特”)、菲舍尔(已故美国国际象棋大师,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肯定非常有天赋!他们下棋特别流畅,走得还特别精准!我觉得这个不容易啊!”她一下子变成不淡定的小粉丝。
  女子国际象棋界的传奇人物小波尔加自然也在侯逸凡的“有天赋棋手”的名单上。小波尔加是国际象棋界的“外星少女”,常年参加男子比赛,是女子棋手中唯一跻身世界排行榜前100位的传奇人物,曾一度世界排名第8。至2013年2月,小波尔加的等级分依然位列女子世界第一,超出了第二名侯逸凡一百来分。小波尔加曾保持了对战女棋手不败的记录,而这个不败金身在2011年被17岁的侯逸凡打破。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历史性的一刻,“就算我战胜过她,那也不意味着我就打破了什么,那只是一盘棋。”提到这段辉煌战绩,侯逸凡并没有大谈特谈的意思,“就算有朝一日,有哪个女棋手能破了她的记录,也不能说超越了她。毕竟年代不同,没有可比性。”
  输或者赢,侯逸凡也不是完全满不在乎。提起2006年输的一盘棋,她至今耿耿于怀。
  那是2006年的世青赛,侯逸凡12岁。侯逸凡把赢定了的棋走输了。“最郁闷的是,这盘棋还对最终成绩产生影响。”因为,第一至四名选手的分数相同,需要计算小分,这盘棋的失利,侯逸凡将冠军拱手让人。至于最后的名次,她已记不清了,但是,这盘棋被列入了她“最郁闷的下棋经历”,封存于记忆中。
  侯逸凡并不执着于冠军的名号,她计较的是这是一盘可以不输的棋,“在淘汰赛赛制下,偶然因素很大,一招棋的失误可能导致整盘棋的失利。比赛对心理和生理要求比较高,比如,有一盘棋曾连续下了七个多小时。能否得到冠军,不是衡量是否是成功棋手的唯一标准。”
  至于侯逸凡自己的衡量标准,“我的成功定义很模糊,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侯逸凡解释,目标定得太过具体,一旦达到会陷入空虚迷茫;目标定得太过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又会或多或少感觉沮丧。“所以,我的心态很乐观,随遇而安就好啦,我不是很有野心。”   我的同学是“大牛”
  来北大后,侯逸凡还是带着乐观心态,没有野心,随遇而安。她对自己的要求是调整好自己,跟上同学的学习进度;兼顾下棋和念书,适应大学生活。
  她并不是只挂名不上课的学生。上学期,大一新生侯逸凡修了15个学分的课。不过逸凡坦言,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比赛,但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也让逸凡体会到一名普通学生的生活。“很多课都很有意思,比如,国际关系概论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政治老师幽默诙谐,各种当代现状听得很high。不过,我经常参加比赛,很多内容都没听到,很可惜。”
  其实,在校园做学生的体验对侯逸凡来说是陌生的。
  离开小学那天起,逸凡就一直想着回校园。但她清楚比赛和上学不可兼得,“我会告诉自己,我会回去的,那就先比好赛。”逸凡并不认为人生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错过了第一个转弯的路口,一定还有第二个路口重新选择。比如,这次上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她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忙碌和充实,比赛、上课和考试将她的时间塞得更满;她的身边有了更多年龄相仿的朋友,而他们在对专业的理解和学习的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之前几乎没接触过国际关系的逸凡将课余读物更新换代,把曾经喜欢的小说、人物传记换成了大部头的专业书籍……
  多年不曾在校园生活的侯逸凡,或多或少还是觉得有些不习惯。她每天骑自行车来北大上课,上完课回到离校不远的住处,“我睡觉浅,在宿舍睡不好。”校方并没给棋后优待,只是体谅她需要外出比赛,允许她请假,帮助协调考试时间,除此之外,侯逸凡没有特殊待遇。
  在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过程中,逸凡也体会到北大的藏龙卧虎。“我走的地方多,阅历见识比较广。但是,我的同学们在学习能力、方法甚至做笔记的习惯上,都比我强。他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很犀利,提醒着我——哦,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思路。我经常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开阔。”这些同学,被侯逸凡视为“大牛”,“我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侯逸凡努力与他们保持差不多的学习速度,以便不断提高自己。侯逸凡一直奉行“不和别人比”,“要跟自己比。我期待毕业时,我真的能学到知识,在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上有所提高。我不希望除了一纸毕业证书,什么也没有。”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侯逸凡选了23个学分的课,这意味着她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业,“趁着比赛少的时候多选些课,不然以后更有压力了。”采访当天,侯逸凡刚从上一轮焦头烂额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这两天都没有练棋,课特别紧,有一天要连续上11节课。我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要落下棋艺。”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她也参加学校的各种样式的活动,听学者演讲、参加一二·九歌咏比赛;在学雷锋日,她担任“春燕行动”志愿者,与三位同学一起探访了两位退休老教师,陪老人聊天,也聆听老先生们的教诲;她还是北大国际象棋选修课的特邀助教,为在大学校园推广国际象棋运动尽份力,北大国际象棋队领队和课程教师李晓鹏评价侯逸凡:“她对国际象棋的讲解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让同学们感受了国际象棋运动的魅力。”
其他文献
北京语言大学宿舍楼西南侧100米,驻扎了固定的某快递公司物流点。在快递员阿牛哥的打扫下,20平方米的店内毫无废纸、灰尘。他对于包裹的编号记忆超群,对于室内的包裹摆放达到了极端挑剔的地步,不允许有任何遗漏、多余、错误。只见千个包裹按照大小顺序堆放,整整齐齐。随便说一个包裹编号,阿牛哥都会在30秒之内准确无误地找到。  就是这样一个的认真负责小哥,一旦你打乱了他的工作计划,就会让老老实实的他立刻变身毒
从2002年第一次出国,如今已经13年时间,一尺一寸已走过了六个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算不上足够多,还有无尽未知想去发掘;但也已然丰富,在旅途收获的感动数不胜数。因为如此的经历,总有很多人会问: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最喜欢西安,我的家乡,我生活了18年的地方。十三朝古都的千年历史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无论今天我走到哪里,都是发自基因地在想念,在比对,在感慨。  最喜欢北京,那里有用四年时光不断地改造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在炫耀自己的offer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目前的尴尬处境和我两个月前的一个决定有关。  爱上做记者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事情,高考填志愿也是头也不回地统统报了新闻。上大学后,书架上的书来了一次大换血,新闻专业的书摆满书架。在一些经典的采编案例里,那些记者如何透过层层迷雾,不遗余力接近真相的故事,总让我热血沸腾。  就这样,过完年第二天
通识教育天然和书院匹配:  在一个﹁园子﹂里,大家(师和生)读经典,  朝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颇似古代雅士们的结社。  最典型的是英国牛津剑桥和美国一些大学(文理学院),  我们的大学也纷纷行动,  把原来的通识教育实验班,  逐渐扩大到冠以响亮名字的某某书院,  大的甚至把全校分成几个书院,  所有本科生均囊括其中。  几所大学书院的典型  北大的元培学院是通识教育改革试点的老前辈
今年APEC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将中国公民赴美商务和旅游签证(B类)有效期将延长至10年,达到美国法律规定的最长期限,赴美学生签证(F-1类)将延长至5年,多年多次的入境签证从11月12日开始实施。新的签证政策一公布,顿时引起一片欢腾。但是拥有新的十年签证不代表你可以在美国境内合法待十年。实际上,B类签证持有每年最多只能停留六个月,而具体的时间长短则是入关美国时由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美国海关与
新闻链接  2012年6 月28日上午,5名分属不同高校的学生相约武汉关山口前往关山街派出所报案。他们同是武汉骄子人才科技有限公司的学生代理,帮助该公司招暑期兼职的学生,然而该公司收取500余名学子的押金后便“人间蒸发”,其中,120余名学子交了500多元后被骗到江苏,有的至今还沦落街头。(消息来源:武汉晚报)  受骗,就发生在身边  大学生因暑期找工作受骗滞留外地的情况近几年屡屡发生,在河南地区
半年时光匆匆而过,这几日的同学小聚,多半聊的还是工作,吐槽成了主基调。相对于拿到offer时的喜悦,日后上了贼船的感觉是大多数失望的来源,不乏有人没熬过试用期就辞职了。对于人生第一份工作,到底期待什么又在失望什么?  同学J曾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大学期间获奖无数,毕业后顺利进入杭州某国企上市公司工作,主要做网络运营,试用期让他负责一个外包工作室,他做得风生水起。转正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不同于试用期
某学院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是: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本题视答案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事后,经记者求证,这条微博真实可信。高校学生相互评价被演化到如此地步,不仅让人哭笑不得,更让人心存忧虑。(中国科学报)  同窗之情或多或少会因为这样的考评方式蒙上阴影,为了知道哪个学生翘课最多而在学生心中留下这样的疙瘩,不值得。  张驰  做学生是越来越难了,上课都
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活中最后一段值得珍藏的片段,是高校与毕业生之间一条重要的情感纽带,隆重热烈而又充满温情的毕业典礼会激发起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深深眷恋。近年来,大学生的品味越来越高,以往程式化的毕业典礼、公文式的领导讲话以及口号式的毕业生代表发言不仅不能引起毕业生的兴趣,有时反而招致反感,成为毕业生离开母校前最后一餐饭中的“鸡肋”。毕业典礼——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何选拔毕业生代表发言,这也是一个常年
一直都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UI团队有所耳闻,也听说过不少其他大学的项目团队经常来UI取经,但是这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团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高贵冷艳的存在呢?带着各种问题,我们来到北外UI实体小店探个究竟。北外校园文化创意品牌的英文全称为University Identity,简称UI,也因此有了个讨巧的中文谐音——“有爱”。  “你好,请帮我拿一条慢跑裤。”我们刚来到坐落在北外大学生创业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