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曲名角、工人到女教授 她把日子过成传奇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昆曲界,沈世华绝对算得上“传奇”:不到二十岁已是浙昆当家花旦,曾亲历《十五贯》进京;成为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经她指点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位获得梅花奖;前不久,又以高龄登台,扮相秀美如初。
  谁又能想到,这位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一度交不起学费,只能读不要钱的夜校。对戏曲,她最初神往的,却是京剧。
  红极一时
  1941年,沈世华出生于上海。清末民初开始,上海就是与北京、天津齐名的戏曲大码头,“海派”京剧的名头响彻全国几十年。她就读的夜校旁边是中国大戏院,常有京剧名角演出,每天看着巨大的广告牌,听着铿锵的锣鼓,心里痒痒的。
  为了名正言顺看戏,她在后台做起了小生意,一边摆摊卖烟卷,一边看舞台上“角儿”。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魏莲芳,圆场功特别好,走起来裙摆纹丝不动,就像是安了车轮一样。沈世华想拜师学戏,没成。偶然,她随父亲路过杭州,认识了著名昆剧演员王传淞,顺利考入“国风苏昆剧团”。个子太小,她只能戴个红毡帽演青袍,羡慕极了同时入行的郑世菁:人家能演宫女——那好歹算“旦行”啊。
  唱戏没捷径,只能加倍苦练。沈世华每天早早起床练功——踢腿、下腰、翻身、虎跳、喊嗓子。第一次贴片子上台演丫鬟,她觉得勒上头简直像孙猴子戴上金箍圈,好不容易挨到下台,立刻就吐了。
  1954年初,剧团沿着乌镇、新市、塘栖到杭嘉湖各个码头演出,沈世华一路随行。她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十里八乡的农民特别欢迎我们团的演出,有人说昆剧艺术曲高和寡,可大家都看得懂听得懂。”
  很快,她成为浙昆的旦角台柱之一,与小生汪世瑜搭档演出,在《西园记》《桃花扇》《断桥》中塑造的王玉贞、李香君、白娘子的形象,广受好评。当时,有评论把她与江苏张继青、上海华文漪并称为“南方昆曲三名旦”,红极一时。
  工厂工人
  此后一段时期,沈世华无法继续唱戏,只能在杭州重型机械厂工作。
  每天穿着肥大的工作服,把一毛钱十斤的红萝卜当作水果……没有人知道,夜深人静时,她会不会梦见往昔的风光。碾玉悬丝挂碧空,宫商角羽任西东。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凋中。那个轻歌曼舞的小女子,似乎再也回不来了。峰回路转。上世纪70年代末,沈世华得以复出,变得忙碌而快活。其女钮晓晴记得,母亲白天要去团里排戏,晚上常常会有演出,“那时,由她主演的昆剧《西园记》获得了空前成功,演出场场爆满”。
  事业重启
  沈世华的事业重新繁花似锦,但对女儿来说,生活却变得喜忧参半。只要有演出,她不得不把女儿反锁在家里,有时巡回演出,甚至会离家半个多月,孩子只能由外婆照顾。《西园记》投拍戏曲故事片的那年,作为女主角的沈世华一走就要大半年。钮晓晴回忆,对她来说,不啻是个“灾难”,母亲前脚上火车,后脚照顾她的外婆就摔了个大跟头,都是血,一老一小在宿舍大院抱头痛哭,簡直是年度苦情大戏。
  思考良久,拍完《西园记》后,沈世华决定淡出舞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凋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开启了另外一段艺术旅程。京剧与昆曲联系非常密切,素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很多梨园人都得到沈世华的指点。她把学生当成儿女,只要来求学,就尽可能多教一点,“我会的,一定毫无保留地教”。
  “我的老师们当年就是这样对我言传身教的。‘传,字辈老先生们义务教戏,不收报酬。”她说。
  不是深爱戏曲,难以理解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沈世华不仅登台演出,还穿梭于各大高校义务讲课,想尽可能拉近昆曲与年轻人的距离。看见学生们听得认真,她会特别高兴。入行已有65年,沈世华说,一辈子就爱昆曲,一辈子就要做好这一件事情。
  据中新网整理
其他文献
静悄悄的仲夏夜,刚进入梦乡,被一阵敲门声惊醒。轻手轻脚下地,悄悄趴在门镜这边往外看去……班长?!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赶忙打开了门。  班长名叫李小剑,是我们军训时的军人班长,可是,由于他的年龄比我们还小些,所以,只有在日常训练时,我们喊他班长,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全都叫他小剑。  我真后悔当时没有问问小剑看到我的表情是什么样儿,一定特复杂。但坦白讲,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因意,小剑压根儿就不知道我住哪儿,大
期刊
太过戏剧性的事,很难让人相信是真的。譬如,我的外婆,一个春日的傍晚,云中忽传锦书来。  “请问是欧阳女士吗?”邮递员认可后,递进屋来的是一个泛黄的牛皮纸袋,打开便露出一大叠泛黄的书信,那是外婆写给远走天涯的外公的一封封情书。邮递员走后,外婆才感觉到好像有一股流动的力量,从她身体里缓缓地渗透出来,浑身一凛。  “那你就看看喽”,外婆说,“我累了,去歇一会儿。”然后是长久的沉默。她真的累了。她神情忧伤
期刊
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掌门人、国际太极大师陈小旺出生于河南陈家沟武术世家,苦练几十载继承家传武学,上世纪80年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离乡几十载,每年行程都要绕着地球转五圈,来回奔波于四十多个国家之间传授太极功夫。近年来,陈小旺每年都抽出大量时间,回国参与各种有关太极拳文化的推广活动,为国内的太极拳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尽自己的一份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小旺还出任了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全民健身、欢乐
期刊
将军、博导、军事专家、电视名人、网红……  这些,都是张召忠的标签。而在众多的称呼中,他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局座”。  他遇到了—个好时代,这个好时代也遇到了—卟好的他……  80年代,他在杂志中谈军事  张召忠,1953年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970年入伍,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和其他一些海军装备的研究、使用和论证工作。197
期刊
不久前,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曾经为中国女足夺得世界杯亚军立下汗马功劳的前国脚张欧影,因罹患肺癌于当地时间12月1日早上7点27分在美国圣地亚哥的医院逝世,年仅43岁。那个曾经可以在边路“飞”起来的“铿锵玫瑰7号”就此带球远去。  韩端专程赴美为张欧影过生日  近日,不少足球界人士和球迷都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获悉,前中国女足国脚、“铿锵玫瑰”代表性人物之一张欧影病逝。患病期间,她得
期刊
—部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一台穿越古今的展演音乐会、一场融汇中西的新印象画派展览——12月4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北京大学首先开启。  当代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周小军携手五大享誉中外的音乐家,将展览与音乐会相结合,为北大学子和京城观众奉上了—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  12月4B晚7点,艺术家周小军格萨尔王主题音乐会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惊艳上演。  格萨尔王,传说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他一生戎马、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情书。  大家别笑,这还真不是我们这堆儿“老家伙”想出的主题,而是一位读者。这位读者每期看咱们沙龙,有一天他看了岩井俊二最新的电影《你好,之华》,建议:写一期情书吧。岩井俊二最出名的电影就是《情书》,而《你好,之华》最被热议的,还是写信。  62岁的马友友说,喜欢看年轻人第一次经历某事时眼里放出的光。看到别人初恋,他也能回味爱情的滋味,“这种感受是永恒的。”好吧,那我们就写一期情书。
期刊
蹴鞠在我国有悠久的發展历史,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中,都有关于古人蹴鞠玩乐的场面。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水浒》中的两大蹴鞠高手——宋徽宗与高俅。甚至有人戏言自从高俅退役后,中国足球软了一千年……其实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关于高俅擅长蹴鞠的记录。退一万步讲,即使他擅长蹴鞠,他个人对古代蹴鞠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对蹴鞠的发展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古代帝王。  宋代出现了“足球”俱乐部——齐云社  蹴鞠的起
期刊
熟悉港剧,关注TVB的观众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名字——乐小姐。在TVB-年-度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艺人获奖时感谢最多的人—定是她。如果你还不知道乐小姐是谁,那么来看几张她朋友圈里的照片,你肯定就会明白,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从TVB艺员科助理总监,到制作资源部总监,再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并兼任邵氏电影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坊间关于她的进阶传说也很多。如今,从香港电视圈到内地电影市场,她不
期刊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张凯丽是一代电视观众的心中的“完美女人”,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大家更习惯叫她——刘慧芳。  1990年7月,—部名叫《渴望》的50集电视连续剧,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剧中刘惠芳的善良,感动了亿万观众,也让这部电视剧,在上世纪如年代轰动一时。据统计,偶望》在北京首播的收视率高达9280。后来《渴望》在全国各电视台重播的时候,有的地方应观众要求,—天播出七八集。如今,90后—代的年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