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多周知,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近年来,岭南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经过几番修改,课程上也有所改变。课程单元内容着重于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这两大方面。因此,工艺美术课作为最近几年中国积极推行的一种特殊的美术课程,备受学生的喜欢。以小学生“玩出来”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创造性为研究主题,分析和研究小学生的工艺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创造性
一、工艺美术的简介
工艺美术作为美术类的一种,包含很多种类,有实用工艺美术、特种工艺美术、欣赏工艺美术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艺美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使用的家具、餐具、灯具、各种食品包装以及学生天天使用的学习工具等,都离不开工艺美术对它们的装饰设计和加工制作。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产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工艺美术课对于小学生创造性的启发作用
工艺美术课最终的课程目标是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孩子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每一个孩子的工艺作品都不能忽视,有可能将来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课程上,工艺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学习新知识。
三、小学生“玩出来”的工艺作品分析
我校二、三年级插入了每周一节的创意陶土和衍纸艺术课,教授学生了解陶艺和衍纸艺术文化,也作为我校的美术特色课程开展。在开展课程过程当中,诞生了很多有趣、有观赏性的工艺作品。例如,玩泥巴也许是80后大部分人儿时的回忆,但对于201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小学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玩泥巴。开设陶土课,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制作出有趣的陶艺作品。记得在一节“我喜爱的动物”陶艺课中,同一种动物,不同的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件作品都有很强的观赏性,这就是小学生“玩”出来的艺术,创造性不容忽视。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当看到美的东西,会触动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如衍纸课,当老师拿着一个制作精美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动手欲望。那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当然,在这一过程之中,老师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在制造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会千奇百怪,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不应该只要求学生做出同样的东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制造出新奇的物件,看似随意“玩”出来的工艺品,却会比那些精心制造的艺术品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工艺美术课中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在教学课堂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设计,发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在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但是不要给学生划定范围,可以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以发散的思维去面对新事物。在五年级的“大花瓶”衍纸课中,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可以用纸做,可以用绳做,可以塑料线做,还能用什么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的思路,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作品创新有趣,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工艺美术课教学。如今的教科书编制得非常精美,图文并茂,每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详细,但是,在工艺美术课上,不应该是依葫芦画瓢,做一个跟书上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可以做出很多不一样的、别出新意的东西来。
学生做工艺作品本身就是将自己置于玩乐中完成,学生认为更多的是玩,在玩的过程中作品也相应诞生了,教师采用这种玩出来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将身边的材料充分地利用。本人认为小学生“玩出来”工艺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
同时笔者还认为,目前工艺美术课能在小学教学中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小学生能感受玩出来的工艺美术课的魅力,能吸取其中对小学生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履生.关于工艺美术的思考二题[J].装饰,2009(4).
[2]万婷.浅谈如何让美术课抓住学生的心[J].新课程(下),2016(1).
[3]吴长燕.认识数字美术 实践数字教学:一节数字美术课的感悟[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4).
关键词:小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创造性
一、工艺美术的简介
工艺美术作为美术类的一种,包含很多种类,有实用工艺美术、特种工艺美术、欣赏工艺美术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艺美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使用的家具、餐具、灯具、各种食品包装以及学生天天使用的学习工具等,都离不开工艺美术对它们的装饰设计和加工制作。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产品都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工艺美术课对于小学生创造性的启发作用
工艺美术课最终的课程目标是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孩子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每一个孩子的工艺作品都不能忽视,有可能将来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课程上,工艺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学习新知识。
三、小学生“玩出来”的工艺作品分析
我校二、三年级插入了每周一节的创意陶土和衍纸艺术课,教授学生了解陶艺和衍纸艺术文化,也作为我校的美术特色课程开展。在开展课程过程当中,诞生了很多有趣、有观赏性的工艺作品。例如,玩泥巴也许是80后大部分人儿时的回忆,但对于201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小学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玩泥巴。开设陶土课,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制作出有趣的陶艺作品。记得在一节“我喜爱的动物”陶艺课中,同一种动物,不同的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件作品都有很强的观赏性,这就是小学生“玩”出来的艺术,创造性不容忽视。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当看到美的东西,会触动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如衍纸课,当老师拿着一个制作精美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都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动手欲望。那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当然,在这一过程之中,老师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在制造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会千奇百怪,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不应该只要求学生做出同样的东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制造出新奇的物件,看似随意“玩”出来的工艺品,却会比那些精心制造的艺术品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工艺美术课中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在教学课堂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设计,发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在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但是不要给学生划定范围,可以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以发散的思维去面对新事物。在五年级的“大花瓶”衍纸课中,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可以用纸做,可以用绳做,可以塑料线做,还能用什么做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的思路,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作品创新有趣,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工艺美术课教学。如今的教科书编制得非常精美,图文并茂,每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详细,但是,在工艺美术课上,不应该是依葫芦画瓢,做一个跟书上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可以做出很多不一样的、别出新意的东西来。
学生做工艺作品本身就是将自己置于玩乐中完成,学生认为更多的是玩,在玩的过程中作品也相应诞生了,教师采用这种玩出来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将身边的材料充分地利用。本人认为小学生“玩出来”工艺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
同时笔者还认为,目前工艺美术课能在小学教学中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小学生能感受玩出来的工艺美术课的魅力,能吸取其中对小学生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履生.关于工艺美术的思考二题[J].装饰,2009(4).
[2]万婷.浅谈如何让美术课抓住学生的心[J].新课程(下),2016(1).
[3]吴长燕.认识数字美术 实践数字教学:一节数字美术课的感悟[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