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率的增加,剖宫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证,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手术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是减少和预防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关键词】 剖宫产;预防;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种植有关, 可以通过预防降低其发生率[1]。
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做了5例腹壁包块切除手术,5例患者均于3年前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病理检查后均属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腹壁所形成的包块。针对这一现象,手术室加强手术过程中的管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来减少和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例,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9岁;发病时间术后5个月~5年,产后哺乳半年以上者发病时间均在1年以上,哺乳半年以内者发病时间在一年以内,全部实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临床表现 5例均系育龄妇女,有剖宫产史,均有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呈渐进性加重,以月经周期1~2天最明显,经毕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体检肿块固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质韧,活动性差,并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1.3 彩超检查 原剖宫产瘢痕下方可探及低回声、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无完整包膜,其内无血流信号。3例肿块内见无回声暗区。
1.4 治疗方法 5例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均在连硬外麻醉下行腹壁肿块切除术,范围包括周围正常组织1~2cm,尽量完整地切除病灶,术中尽量不剖开病灶,以免病灶残留。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2 结 果
5例全部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一年,无一例复发。
3 讨 论
3.1 发病机制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手术操作将子宫内膜移植到腹壁切口而引起的,属医源性种植。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本文5个病例发病的时间与哺乳时间的长短有关,可以支持此观点。
3.2 诊断 本组资料均有共同临床特点:育龄妇女均有剖宫产史,切口下肿块呈周期性疼痛,经期增大,经后缩小,体检肿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性欠佳,肿块生长速度缓慢。B超检查可了解肿块的范围及深度,提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3.3 治疗及预防
3.3.1 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首选切除病灶,用锐性分离法切除肿块,切除病灶的同时切除周围1~2cm的正常组织,以期切除干净,防止复发。
3.3.2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证,向广大妇女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提高产程质量及助产技术,开展无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条件。
3.3.3 手术过程中的管理
3.3.3.1 护士上台后预先留4把中弯血管钳,放在一边,以备关腹后使用。
3.3.3.2 腹腔打开后,在腹膜和子宫之间左右各填塞一纱垫,可以防止子宫打开后宫腔内容溢入腹腔。
3.3.3.3 胎儿取出后,在子宫周围立即围一厚纱垫,然后清宫,清宫用过的器械,如环钳及提夹子宫的组织钳均应放在弯盘内,置于器械台的右上角,与其他未污染的器械分开。清点这些物品时,手抓住尾端,不可触及钳端,清宫后撤去腹膜和子宫之间的纱垫及子宫周围的纱垫,换新纱垫置于子宫周围,进入宫腔的敷料不宜再使用。
3.3.3.4 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勿使缝针穿透子宫内膜层,缝针和缝线不再用于缝合腹壁切口,防止缝合线将子宫内膜带出而种植。吸取宫腔内积血的吸引头,不可触及腹腔,关闭子宫后换吸引连接头。
3.3.3.5 术中用0.5%甲硝唑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腹壁切口,以稀释内膜,降低其黏附于切口的机会[2]。缝合腹壁切口前,术者更换手套,将使用过的器械均退下,拿出预先留的中弯血管钳使用。
3.3.3.6 缝合皮肤前,再次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
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重视,才能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赵卫群.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J].临床误诊误治, 2009,22(3):45.
[2] 焦玉香,马宪敏.冲洗法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8.
【关键词】 剖宫产;预防;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种植有关, 可以通过预防降低其发生率[1]。
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做了5例腹壁包块切除手术,5例患者均于3年前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病理检查后均属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腹壁所形成的包块。针对这一现象,手术室加强手术过程中的管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来减少和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例,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9岁;发病时间术后5个月~5年,产后哺乳半年以上者发病时间均在1年以上,哺乳半年以内者发病时间在一年以内,全部实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临床表现 5例均系育龄妇女,有剖宫产史,均有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呈渐进性加重,以月经周期1~2天最明显,经毕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体检肿块固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质韧,活动性差,并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1.3 彩超检查 原剖宫产瘢痕下方可探及低回声、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无完整包膜,其内无血流信号。3例肿块内见无回声暗区。
1.4 治疗方法 5例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均在连硬外麻醉下行腹壁肿块切除术,范围包括周围正常组织1~2cm,尽量完整地切除病灶,术中尽量不剖开病灶,以免病灶残留。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2 结 果
5例全部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一年,无一例复发。
3 讨 论
3.1 发病机制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手术操作将子宫内膜移植到腹壁切口而引起的,属医源性种植。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本文5个病例发病的时间与哺乳时间的长短有关,可以支持此观点。
3.2 诊断 本组资料均有共同临床特点:育龄妇女均有剖宫产史,切口下肿块呈周期性疼痛,经期增大,经后缩小,体检肿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性欠佳,肿块生长速度缓慢。B超检查可了解肿块的范围及深度,提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3.3 治疗及预防
3.3.1 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首选切除病灶,用锐性分离法切除肿块,切除病灶的同时切除周围1~2cm的正常组织,以期切除干净,防止复发。
3.3.2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证,向广大妇女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提高产程质量及助产技术,开展无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条件。
3.3.3 手术过程中的管理
3.3.3.1 护士上台后预先留4把中弯血管钳,放在一边,以备关腹后使用。
3.3.3.2 腹腔打开后,在腹膜和子宫之间左右各填塞一纱垫,可以防止子宫打开后宫腔内容溢入腹腔。
3.3.3.3 胎儿取出后,在子宫周围立即围一厚纱垫,然后清宫,清宫用过的器械,如环钳及提夹子宫的组织钳均应放在弯盘内,置于器械台的右上角,与其他未污染的器械分开。清点这些物品时,手抓住尾端,不可触及钳端,清宫后撤去腹膜和子宫之间的纱垫及子宫周围的纱垫,换新纱垫置于子宫周围,进入宫腔的敷料不宜再使用。
3.3.3.4 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勿使缝针穿透子宫内膜层,缝针和缝线不再用于缝合腹壁切口,防止缝合线将子宫内膜带出而种植。吸取宫腔内积血的吸引头,不可触及腹腔,关闭子宫后换吸引连接头。
3.3.3.5 术中用0.5%甲硝唑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腹壁切口,以稀释内膜,降低其黏附于切口的机会[2]。缝合腹壁切口前,术者更换手套,将使用过的器械均退下,拿出预先留的中弯血管钳使用。
3.3.3.6 缝合皮肤前,再次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
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重视,才能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赵卫群.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J].临床误诊误治, 2009,22(3):45.
[2] 焦玉香,马宪敏.冲洗法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