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广泛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nn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广泛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患者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及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扩大清扫组),即在常规淋巴结清扫(食管旁、隆突下淋巴结)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纵隔尤其是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的清扫;71例仅行常规淋巴结清扫(常规清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47例患者胸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扩大清扫组和常规清扫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9±32)min和(99±3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2±108)ml和(107±8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147例患者共清扫胸部淋巴结1644个,(11.2±5.9)个/例。其中扩大清扫组共清扫胸部淋巴结999个,(13.1±6.4)个/例;常规清扫组共清扫胸部淋巴结645个,(9.1±4.4)个/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47例患者中,胸部淋巴结转移3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4.5%,其中食管旁、隆突下、喉返神经旁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9.7%(29/147)、3.4%(5/147)和17.1%(13/76)。扩大清扫组患者中,胸部淋巴结转移2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5.5%;常规清扫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44个清扫的胸部淋巴结中,阳性淋巴结90个,淋巴结转移度为5.5%,其中食管旁、隆突下、喉返神经旁的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6.5%、2.4%和7.5%。147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两组患者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是安全、可行的。

其他文献
c臂CT技术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DSA) 的一个特殊新功能,该技术在肝脏肿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能及时全面地了解肝脏肿瘤的数目、分布及栓塞情况,缩短了TACE的时间,并提高了TACE的疗效。
目的探讨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转铁蛋白一聚乙二醇一聚乙烯亚胺(Tf-PEG-PEI)载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增强子/启动子(PSMAe/p)为驱动序列的干扰质粒的细胞特异性沉默效果。方法应用聚乙二醇(PEG)修饰聚乙烯亚胺(PEI),偶联转铁蛋白(Tf)合成靶向载体Tf-PEG-PEI。以Tf-PEG-PEI为载体将细胞特异性干扰质粒pPSMAe/p-shNS-ploy(A)转入前列腺癌LNCap和PC-
目的测量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转移淋巴结分次内的位移,为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内靶区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增强CT扫描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短径≥Icm)的24例NSCLC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大孔径CT模拟定位并获得四维CT(4D—CT)图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分别勾画10个呼吸时相4D—CT图像上显示清楚的纵隔转移淋巴结及同侧膈肌顶层,并依据被勾画淋巴结所在的区域将其分为上、中、
重组入增殖相关蛋白2G4(proliferation.associated2G4,PA2G4)家族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在异种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表达具有高度保守性。近年来,Ebpl被确认为PA2G4家族成员之一,其所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在细胞分化、发育、增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及规律,探讨隆突下淋巴结规范化清扫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8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清扫隆突下淋巴结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782例患者中,有604例(77.2%)患者术中予以隆突下淋巴结清扫,食管癌隆突下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17.5%,其中上、中、下段食管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8.3%、19.1%和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高危因素(病史采集)、乳腺查体、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彩超)和乳腺钼靶X线摄影术(即乳腺钼靶)等常用的早期乳腺癌诊断方法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进行手术活检的初治患者,通过病史采集以及前期“十一五”课题建立的中国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确定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并独立进行乳腺查体、乳腺彩超和钼靶评估,并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
目的比较曲式单一腹主动脉阻断无血切肝术(简称曲式无血切肝术)和Pringle阻断切肝术在118例肝脏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行曲式无血切肝术(QG组)和同期59例行Pringle阻断切肝术(PG组)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出血量、手术麻醉时间、血管阻断时间以及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等。结果QG组患者在术中采取血压调控措施之后,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波动幅度不大,且能被安
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治疗颅外病变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经过多年来的技术革新,SBRT已发展成为具有以下特征的高精度放射治疗:(1)体位固定重复性高,避免治疗间患者运动对治疗精确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对恶性星形胶质瘤细胞株抗肿瘤作用的新分子机制。方法以TMZ作用于人源性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株SHG44和U251,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2’,7’-二氯氢化荧光素二脂(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DDP)方案(IP方案)与吉西他滨联合DDP方案(G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将63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初治晚期NSCLC患者分为IP方案组和GP方案组,观察其近期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时间(MST)、1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IP方案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