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并未指定接班人 谁把蒋介石推上权力高峰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前侍卫李荣否认了这一观点。他回忆:临终前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他并未指定谁是接班人。既然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那他又是如何登上权力最高峰的呢?
  孙中山并未指定蒋介石就是接班人
  蒋介石1905年在东京由陈其美介绍认识了孙中山。但孙中山倚为股肱的军事人才,先是黄兴、陈其美,后是朱执信、邓铿、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陈其美殉难,孙中山说“失我长城”;朱执信病逝,孙中山说“使我失去左右手”;对陈炯明寄以厚望:“我望竞存(陈炯明)兄为民国元年之克强(黄兴),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
  他依靠的不是蒋介石,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未委派蒋重要的军事职务。
  蒋首次在孙中山面前显露军事才能,是上书陈述欧战情势及反袁斗争方略,这才使孙中山对他有所注意。在陈炯明部任职期间,蒋介石又连向孙中山呈《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等意见,但这也仅使孙中山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参谋人才而已。于是孙中山委任给蒋介石的,多为参谋长、参军一类不掌握实际权力的职务。蒋先后担任过居正的参谋长,孙中山总统府参军,陈炯明的作战科主任,许崇智的参谋长,孙中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最先欣赏蒋介石的倒是陈炯明,他发现蒋的才能绝非限于参谋方面。蒋介石在陈部干了一段作战科主任,要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陈炯明说对了,最后他果真败于蒋介石之手。
  蒋介石与陈炯明关系不错。1922年4月,陈炯明准备叛变,向孙中山辞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之职,孙中山照准。蒋介石不知陈意,还想找孙中山为陈说情。若不成,便也辞职。在回沪船上,蒋还给陈写信:“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通”。但陈炯明一叛变,蒋立即抛弃与陈的友谊,站到孙中山一边。
  孙中山正是因为陈炯明的叛变,第一次对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序言中写道:“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
  但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性格及处事方式,却甚感头痛。蒋介石脾气暴躁,经常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动辄辞职不干,未获批准也拂袖而去,谁去电报也召他不回。自1918年7月辞陈炯明部作战科主任,至1924年9月辞黄埔军校校长,6年时间中,蒋介石先后辞而复职竟达14次之多。
  孙中山容忍了蒋介石历次辞职,唯独对辞黄埔军校之职不能忍受。创办军校建立革命武装,是马林1921年向孙中山建议的。1923年《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签署后,越飞又表示苏俄将提供款项、武器和教练人员,帮助建立军校。孙中山革命奋斗几十年,吃尽了无自己武装的亏,梦寐以求想建立这一武装。直至晚年刚有实现的可能,蒋介石又动辄撂挑子不干,确实大伤了孙中山的心。他对蒋介石深感失望。
  历来极重兵权的蒋介石又何尝不知黄埔军校的重要。他真正不满的,并非仅仅“经费无着落”,而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上,孙中山没有指派他为代表,各省党部亦没有推选他,国民党党史上极其重要的这次大会,他连一张入场券都未弄到。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启程北上。《国民党党史》记载,北上前两天,“总理令(黄埔)新军改称党军,任蒋中正为军事秘书”。这是孙中山给蒋介石的最后一个职务。孙中山北上至去世4个月时间内,再未给蒋介石任何信函和指令。
  就连孙中山行将就木之时,他也未曾召见过蒋介石甚至叫过蒋的名字。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前侍卫李荣回忆:“(1925年3月11日)至晚8时30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撤手尘寰,魂归天国。”
  鲍罗廷助蒋登上权力高峰
  鲍罗廷是被派到中国来的共产国际或苏俄革命者,他是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介绍给孙中山的。加拉罕没有叫鲍罗廷去改造国民党,鲍罗廷也想不到,他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也是后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主持了对国民党的改造。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向鲍罗廷。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际是鲍罗廷说了算。鲍罗廷实际已成为国民党中央的大脑。
  他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唯有蒋介石未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他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权力。其实此前鲍罗廷就看好蒋介石,为此和总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发生了很大分歧。
  利用廖仲恺被刺案,蒋介石指挥军队包围了许崇智的住宅,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皇逃往上海。然后就是胡汉民。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胡汉民先被拘留审查,后被迫出使苏联。
  廖仲恺则被隆重下葬。
  随着廖案的处理,蒋介石一石三鸟,三个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这之后,蒋介石还剩下最后三个障碍:前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后台的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心目中的死敌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军功威名如日中天。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执委时,有效票总数249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代表中共党员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蒋的票。
  国民党“一大”连张入场券都未弄到的蒋介石,个人声名在“二大”达到顶点。
  声名达到顶点后,他便动手了。
  1926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这回打击的重点变成了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团,还有汪精卫。
  鲍罗廷恰巧不在,苏联顾问皆被软禁,再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共产党人也在“整理党务案”后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
  汪精卫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4月初,汪精卫以就医为名,由广州而香港,由香港而马赛,远走高飞。
  自此,没有人能够阻挡蒋介石攫取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了。
其他文献
成为台湾最年轻的“司长”  说起陈履安,也许在大陆知者不多,但说到陈诚,却知者甚众。陈履安即陈诚的长公子。陈履安,原名履庐,因生于江西庐山而得名。后因庆幸陈诚在西安事变中平安脱险,遂改名履安。  陈诚在大陆时,与胡宗南、汤恩伯同为蒋介石的三大心腹爱将,先后担任过一系列军政要职,直做到参谋总长。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陈诚担任过国民党副总裁、“民国副总统”、“行政院长”,而且是党务方面唯一的副总裁,在政务
期刊
横跨蓝绿的政治出身  和马英九一样,朱立伦也是“外省二代”。他的父亲朱樟兴是浙江义乌人,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任陆军工兵连连长时被派到桃园大溪开路,驻扎在梅鹤山庄,在那里结识了当地望族林家大小姐林桂,彼此相爱、终结连理。  林家先祖林登云祖籍福建漳州,曾担任台湾巨富林本源家族的总执事,随东家住在台北新庄。后来,林本源家族迁居板桥,人称“板桥林家”。林氏家族全盛时期有30多户,是典型的台湾
期刊
毛致用:中国唯一居住在农村的国家领导人  毛致用,1929年11月生于湖南岳阳,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从全国政协副主席位子上退下来后,毛致用回到西冲村,过起了安宁的田园生活。如今,他已经在乡下生活了十多年。  “乡下有三好——空气好、水好、蔬菜好。”  卸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毛致用,从北京直奔家乡,盖起3间瓦房做了一介农夫。到如今,他
期刊
江泽民的“五二九讲话”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就在邓小平辞世不久,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批判者,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是否将给我们国家的安全带来威胁?他们写了许多文章来论证这个问题,不久就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1997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毕业典礼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他准备了几个月的讲话。后来的几个月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把这次讲话叫做“五二九”讲话。  
期刊
邓颖超称李鹏“兰兰”  2014年6月,86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再推新书。这本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全书48万余字,不但详细记述了李鹏在55年中的工作、学习经历,还披露了大量家庭生活细节。  在该书中,李鹏回应了社会传言。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周总理、邓妈妈与我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
期刊
早年海外生涯尤为活跃  马英九祖籍湖南省衡山县(世居湘潭马家堰),1950年出生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马英九的名字是根据“上尊大人,英才继起”的族谱排序而来;取名“九”字,则是希望能以“九思”立身,意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另希望身体如“九如”般健康之意,意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山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
期刊
华国锋代表中央致悼词  1976年9月11日开始举行吊唁活动。毛泽东的遗体被安置在人民大会堂,卧在鲜花翠柏之中,身上覆盖着一面巨大的党旗,8名礼兵守护在遗体周围。中央政治局委员们每4人一组,轮流为毛泽东守灵,其余的都在附近的房间里开会。这天的会议临结束时,张春桥忽然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主席的追悼大会由谁主持?由谁致悼词?”  照理,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按惯例,当然是由党内职务最高的人来主持或
期刊
“足球运动员”学在军营  1974年初,18岁的郭凡生走进了军营。  他是作为“体优生”被招进部队的。当时眼睛还有点儿近视的郭凡生踢足球踢得很好,曾在内蒙青年队里踢边锋和前卫,因此,部队在内蒙古招的几百人中,他作为唯一的“足球运动员”同大家一起来到了北京。在那个年代,与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相比,能当兵就算是幸运儿了。  军营的生活很苦,可这样的生活却实实在在地磨炼了郭凡生的意志。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
期刊
谁是刘鹤  “这是刘鹤,他对我非常重要。”习近平曾向来访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如此介绍了身边的一位“身材高大、有着学者风度的助手”,在那之后,到三中全会召开的节点时间内,中财办主任刘鹤成为中国媒体的“宠儿”。  “中财办”是推动“习近平新常态”的最核心机构。为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准备,为届时总书记的讲话组织起草工作,视作该办公室最重要的任务。小组组长为习近平,而这个主导中国经济的重要机构真正的
期刊
身段柔软的“执行长”  在国民党内,对林益世的普遍评价是:身段柔软,人缘好,熟悉各个部门,办事有效率。  这些评价,都是林益世在过去十几年里,为自己赢得的。“我年纪轻,但在‘立法院’的资格不年轻,我做‘立法委员’快11年了。”“我干‘立法委员’的第二年起,整个台湾的预算,‘立法院’里几乎已经是我一个人在看了。预算删减的决议是我一个人写的,那时我还不是‘执行长’,到现在,国民党做任何事,都是我看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