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庆龄的三次“相遇”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提起辛亥革命,总是和一个让人崇敬的名字连在一起——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今年,也是她逝世30周年。在纪念这位伟大女性的时候,我不由得回忆起与她的三次“相遇”。
  我并没有面见她的荣幸。只模糊记得儿时有一年庆祝六一儿童节,我参加上海儿童在文化广场举行的大型活动时,远远地见到她在主席台上。但是,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我有三次机会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与宋庆龄“相遇”。
  1986年9月,为了纪念宋庆龄1938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广播剧《在那相聚的日子里》。广播剧的导演孔玉邀请我演播剧中的宋庆龄一角。记得同剧中参加演播的还有程晓桦、梅梅和已故的老演员朱莎等。
  通过演播这部广播剧,我们才了解到,宋氏三姐妹虽然在大的政治背景下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但是在抗日救国的立场上,他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立场的。记得剧中有一场姐妹相聚的戏,一起唱起了在美国读书时学会的歌《我的家真可爱》,我们几个演员都很动情。我忘了那时谁告诉我们,原来宋氏三姐妹在一起时,喜欢用英语交谈,而且他们说起英语来都带有美国南方的佐治亚州口音,因为青年时期她们都在那里的大学念书;不过一旦说起中文来,她们又都带有上海浦东川沙一带的口音,因为从小她们在那里生活,这就是她们的“乡音”。当然,在广播剧里,我们说的还是纯正的普通话,否则就成方言广播剧了。
  第二次“相遇”,是在1992年。那是为了纪念1993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00周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隆重献演了多场话剧《夫人和友人》,我被邀请在剧中扮演宋庆龄。这部话剧的导演是香港请来的黄浩义先生(他是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婿)。演员还有当时上海人艺的许承先、上影演员剧团的马冠英等,可说是当年上海几个艺术团体人员合作的作品。
  《夫人和友人》描述了抗日时期,一群旨在寻找古老东方文明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西方热血青年,面对贫穷、灾难和战乱的中国,他们在宋庆龄的引导下,由同情到理解,继而投身到中国革命当中。
  为了塑造好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真实形象,我们参观了宋庆龄故居,阅读了关于她一生的许多记述和资料,看了大量她生前的照片,还听了中国福利会一些与宋庆龄生前有接触的人对她的回忆,甚至还了解了不少她的生活细节。
  儿艺的“老”演员们从小就在宋庆龄主席的呵护下长大,对夫人(他们对宋庆龄的称呼)有很多鲜活生动的回忆。记得前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曾担任过儿艺院长的刘安古告诉我:夫人的办公室极其朴素,甚至没法跟现在一些单位的头头们比;但是她考虑的却是重大的问题,考虑着中国和孩子们的未来,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每次向她汇报工作,她都听得非常仔细,会问许多具体细致的问题。她的助手说,她常常长时间地在走廊里来回踱步,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刘安古还记得他们这批儿童演员小的时候,夫人一定要他们学好文化课。上课时,夫人常会悄悄走进来,坐在课室最后面的课椅上,静静地听课。下课后,还会跟孩子们一起,检查他们的指甲是不是太长;脖子后面有没有洗干净……
  儿艺演的很多戏,夫人都看过。她还喜欢在自己家里不定期地举行“派对”,邀请各国友人相聚。在那样的场合,她会请儿艺的小演员去她家表演小节目。刘安古就去演过《两个小伙子摔跤》,一个人扮演两个抱在一起的摔跤运动员,把夫人乐得哈哈大笑。虽然处于特殊的地位,夫人还是个性情中人,有她的个性,有她的喜怒哀乐。
  做了这些“功课”,夫人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立体起来,也更使我尊崇她,敬慕她。
  到了2001年,有了意外的第三次“相遇”。这次“相遇”很偶然,也很特别。
  有一天,上海电视台的一位编导,托人来找我,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制作了一部孙中山先生的纪实片,片中要用一段宋庆龄讲述孙中山先生的话做旁白。在现存的宋庆龄录音档案中找不到这段话的录音,故需要重新录制。因为需要带有宋庆龄说话的口音,也就是我前面说的有上海浦东川沙一带方言的口音,所以中央台委托上海台帮助找人在上海录制这段讲话。
  上海台的同志因为听说我曾在沪语版的电影《红粉》里为王姬演的秋仪配过音,就找到了我,给了我宋庆龄那段讲述的文本,还给了我几段她本人在其它场合讲话的录音资料,让我有个参考。那段讲话是这样的:
  “虽然他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中遇到无数困难,遭受许多挫折,他从不灰心。在关于他的革命经历的记载中,充满了他为追求他的目标而坚韧不移的无数事例!”
  其实,会说上海话并不等于会说上海郊区的“本地话”,尤其是浦东川沙、南汇等地的方言,咬字发音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好在我于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每年都有到郊区农村劳动锻炼的机会,川沙、南汇一带农村更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有时就住在老乡家里;记得 1958—1959年整个学年,我们都是在上海郊县农村里办学的。为了能和大嫂、阿妈接近,我那时喜欢学着当地农民的口音跟他们说话交谈,觉得这样更容易打成一片。没想到当年作为好玩学来的老乡口音,在这时候派上用场。听着宋庆龄的口音,我感到倍加亲切。
  只是考虑到宋庆龄说这段话的场合,并不是在家庭中,也不是回到故乡,不能用纯粹的乡音,还是要有普通话的因素,也就是俗称的“官话”。比方“他”字,还得念成普通话里的“tia”,而不能念成沪语中的“伊”;而有一些字,又得带上沪语中特有的“入声”,如“不”字是个入声字,就不能平读。我还请教了熟悉上海本地方言的朋友,得知浦东话里“灰”字是唇齿音,有点像“飞”;而普通话里的唇齿音“风”,浦东人却齿不咬唇,念成“轰”……在这些地方,颇费了一番斟酌。
  好在有以前下农村的“童子功”打底,有宋庆龄的录音带作参考,加上广播剧和舞台上的两次创作为基础,我总算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录音。为了保险起见,我还用不同音高,不同语速,把这段话多录了几条以备用,好让制作者有个挑选。
  不过,可惜的是,在这档节目播出时,我因有其它的事,没有能看上;事先也没人通知我播出时间。我的这段录音用上了没有?怎么用的?效果怎样?我都不知道。这让我至今都感到非常的遗憾。
  
  (作者为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导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沈飞德
其他文献
目前声发射检测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金属压力容器检测中,但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压力容器检测技术目前尚未成熟,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特点,这给缺欠定位和性
编者按:人们提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就会想起作者陶菊隐先生。他既是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人,又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还是一位著名的民国史学者。曹聚仁先生赞誉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的史学家”。他著述丰富,除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还有《菊隐丛谈》、《袁世凯演义》、《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蒋百里传》等脍炙人口的文史著作传世。  陶菊隐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
国画大师刘旦宅以八十岁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刘旦宅是浙江青田人氏,从小就爱好绘画,花鸟山水人物皆在行。1951年,二十岁的刘旦宅初涉上海,闯进大中国图书局,他将习作请求审
作者报告18例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体会。本病临床症状以网膜下腔出血、突眼和颅内杂音为主。本组单纯性和混合性脑膜动脉瘘各9例。18例共行34例次栓塞,其中固体栓子栓塞31次,丁氰酯栓
要写出优秀评语,笔者的体会是必须做到掌握学生的情况、发扬民主、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内容要具体,评语要有感情色彩,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并且要以鼓励为主。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粉喷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根据施工经验提出了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各自的特点。
针对海上J油田稠油井由于结蜡导致产液量下降的情况,结合海上J油田的工艺管柱、地质油藏及生产制度特点设计一套空心电加热杆清防蜡管柱工艺。阐述了空心电加热杆清防蜡工艺
针对通风瓦斯热逆流氧化装置内的传热过程,全面考虑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与导热的综合作用,建立蜂窝陶瓷床气相、周相能量方程。对通风故障时氧化床的传热规律进行了实验与数值模
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正是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 景,这是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最终使命。“截止目前,我国两 批共30个城市海绵建设试点工作初步完成。海绵城市试点
以湖州太平洋环贸广场为例,对超高层建筑中采用三立管制的 污废水分流系统,及按建筑功能划分设置的污废水排水立管进行系 统分析。同时,对新型排水管材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