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籽含油率测定的近红外模型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快速测定蓖麻籽的含油率,缩短采购检验的时间,保持被检测样品的完整性,使用Perten DA7200型近红外仪测定了46份蓖麻籽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并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对应蓖麻籽样品的含油率,并将这二者拟合建立了定标模型。验证评价结果表明:含油率的相关性为0.9655,定标方程的偏差为0.000003913,定标方程的预测能力良好,可替代传统含油率测定方式,实现快速无损测定蓖麻籽含油率。
  关键词:蓖麻;含油率;近红外模型
  中图分类号: S565.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26
  Abstract: To develop a time-saving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the oil content of castor seeds, Perten DA7200 near-infrared analyzer was used in this determination of near-infrared spectral values of 46 castor samples, and these samples oil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by conventional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n a calibr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o fit. The the ver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l conten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655, 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 was 0.000003913. It proved that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 has excellent predictive capability and was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oil content measurement in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caster bean oil content.
  Key words: Castor; Oil Content; Near-Infrared Model
  0 引言
  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大戟科蓖麻属1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是世界上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油凝固点低、耐高温,是一种不干性油,可用于生产高端润滑油、生物柴油及200多种化工产品,应用前途十分广泛。此外,蓖麻还可用于医药、农药、养蚕、中密度板、观赏等,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极高,已被国内外众多科研单位所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就开展了单雌蓖麻的研究[1],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了蓖麻育种方面的研究,如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山东淄博市农科院利用蓖麻杂种之间的优势,解决了蓖麻雌性系繁育与杂交制种中的技术难题,该技术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在南方蓖麻新品种选育及蓖麻油脂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3-5],成功培育出南方蓖麻新品种‘湘蓖1号’,利用蓖麻油制备出生物柴油和高端润滑油。随着蓖麻研究与产业化的发展,对蓖麻籽含油率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育种工作对无损检测的需求以及收购对快速检测的需求,当前的传统方法由于需磨碎、耗时长等已经难以满足相关需求。因此,建立大批量样品品质性状的快速辨别无损分析方法,对蓖麻育种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near infraredspectroscopy)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物理测试技术。它能够利用有机化学物质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光学特性,快速估测出样品中一种或几种化学成分的含量[6]。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来测定农产品和食品中各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从而实现对农作物品质育种、食品品质和加工过程的控制[7-15]。目前国内还没有快速无损测量蓖麻籽含油率的方法,本研究利用DA7200二极管阵列近红外光谱对蓖麻籽样品进行扫描,结合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的含油率,并将这二者拟合建立蓖麻籽含油率的近红外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蓖麻籽含油率的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蓖麻籽含油率的快速检测,而且还可以满足育种工作对蓖麻无损检测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仪器 近红外光谱(Perten,DA7200),SZC-D脂肪测定仪,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AB104-N型电子天平。
  1.1.2 材料与试剂 蓖麻籽来自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收集的包括山东省淄博农业科学研究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秀禾国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从事蓖麻育种工作单位的种子材料共计46份。所用到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蓖麻籽含油率常规化学分析数据库的创建 采集不同种源的具有代表性的蓖麻种子作为检测样品,采用国标GB/T 14488—2008测定样品的含油率,建立蓖麻籽含油率常规化学分析数据库。
  由于有的品种收集的蓖麻籽数量偏少,无法大量研磨,且粘度较高,在研钵中研磨的话,容易导致测量结果偏低。因此笔者选择在滤纸上研磨。   蓖麻籽样品含油率计算如式(1)。其中a是蓖麻籽样品湿重(g),b是抽提初重(g),c是抽提末重(g)。
  含油率=[(b-c)/a]×100%…(1)
  1.2.2 蓖麻籽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创建 将样品置于测量盘中,用DA7200近红外仪扫描样品,每个样品重复测量3次,并将光谱均值化处理。
  1.2.3 光谱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根据Grams32软件系统的化学计量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模型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的回归分析方法是MPLS(改进最小二乘法回归技术)。MPLS在每一次循环运算后,不仅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而且对整段光谱进行处理,所以表现出更优的建模能力。所建模型用化学至与预测值的交互定标标注误差(SECV)和交互定标决定系数(1-VR)来共同评价。对光谱的散射预处理方式采用了None(对光谱不进行散射校正)和SNV+Detrend(标准正常化处理+去偏异技术)两种处理方式,数学处理技术的参数分别:①Derivative导数处理=0,Gap做导数处理计算所采用的光谱点间隔=0,Smooth平滑处理间隔=1,Smooth 2二次平滑处理间隔点= 1;②Derivative导数处理=1,Gap做导数处理计算所采用的光谱点间隔=4,Smooth平滑处理间隔=4,Smooth 2二次平滑处理间隔点=1。将上述2种光谱预处理方式建立2个定标方程,挑选交互验证标准偏差SECV偏小,交互验证相关系数1-VR偏大的一组为最终定标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蓖麻籽样品含油率数据
  采用国标GB/T 14488—2008(索氏提取法)对46个样品进行含油率测定,所得数据见表1。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6份样品最高含油率为45.27%,最低含油率为20.17%,平均含油率为39.84%。这与报道蓖麻籽含油率46.0%~57.6%[1-3],存在一定偏差,可能主要是由于蓖麻籽含水率的差异,本研究未测定样品的含水率。
  2.2 蓖麻籽光谱数据
  对46个蓖麻籽样品进行光谱扫描,得到波长范围900~1700 nm之间的样品连续扫描曲线,见图1,其横坐标为波数(nm),纵坐标为反射吸光度lgR-1。按照软件推荐的选择方式,选出一个SECV值低而1-VR值较高的一组作为定标方程,最终选择SNV+Detrend处理技术下的定标方程。
  2.3 模型中含油率验证曲线
  在SNV+Detrend方程中,SECV值为0.072,而1-VR值为0.881,接近于0.9655这一数学上常用的可接受标准,定标结果较好。最后剔除掉部分超常样品,就得到了图2蓖麻籽含油率回归曲线图。
  2.4 模型评价
  由图2可以看出,代表蓖麻籽含油率这一化学值的小点基本落于直线之上,偏差较小,相关系数为0.9655,定标方程的偏差为0.000003913(图2)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这说明蓖麻籽含油率的近红外光谱与其含油率这一化学值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所以通过建立蓖麻籽含油率的近红外模型,可以较好地测量出蓖麻籽的含油率。
  3 结论与讨论
  (1)近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蓖麻籽含油率的测定,其中相关系数为0.9655。
  (2)传统蓖麻籽油的提取方法一般都是用有机溶剂抽提,如Folch法、Bligh-Dyer法、索氏抽提法等[16-17]。这些方法都需将蓖麻籽磨碎,不仅时间花费长,也有一定得损耗。而且有机溶剂还可能会造成人体危害和环境污染。近红外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无污染,可多组分同时测定的优点,是常规分析方法难以比拟的。蓖麻籽大小与形状较规整,近红外光谱蓖麻籽含油率定标模型的建立,克服了以往常规方法的缺点,能够无污染、快速、无损、大批量测定蓖麻籽含油率,特别适用于批量和少量育种材料样板蓖麻籽含油量的测定,是一种新型测试方法,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3)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其准确性取决于其标准曲线的制作,随着模型中数据的不断积累和优化,测试精度可以不断提高。虽然本研究以46个小样本建立的模型分析效果较好,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及稳定性,还需继续扩充样品量,特别是含油率低和高的样品,以便修正定标模型。
  参考文献
  [1] 郑鹭,祁建民,陈绍军,等.蓖麻遗传育种进展及其在生物能源与医药综合利用潜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109-113.
  [2] 李红玉,郭志强,王宏伟,等.蓖麻杂交种产业化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07(6):8-10.
  [3] 张良波,李培旺,李昌珠,等.蓖麻新品种湘蓖1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82-184.
  [4] 张爱华,张玉军,李昌珠,等.新型碱性离子液体催化蓖麻油制备生物柴油[J].应用化学,2009,38(2):167-170.
  [5] 刘汝宽,肖志红,李昌珠,等.正交法优化植物油脂调配润滑防锈油[J].粮油加工,2009(2):68-69.
  [6] 方彦,王汉宁.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玉米籽粒含油量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111-113.
  [7] 李伟,肖爱平,冷鹃.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56-59.
  [8] Hartwig R A, Charles R.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measurement ofmoisture, protein and oil content of crambe seed[J]. JAOCS,1990,67(7):667-672.
  [9] Misra J B, Mathur R S, Bhattd M. Near-infrared transmittance spectroscopy: A potential tool fornon destructive determination of oil con-tent in groundnuts[J]. J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0,80(2):237-240.
  [10] 甘莉,孙秀丽,金良,等.NIRS定量分析油菜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数学模型的创建[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609-1613.
  [11] 顾伟珠,汪延祥.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油菜籽含油量的近红外光谱数据[J].中国粮油学报,1995,10(2):57-64.
  [12] 李钧,王宁惠,余青兰,等.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完整油菜籽含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6):28-30.
  [13] 齐晓,韩建国,聂志东,等.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预测紫花苜蓿茎组分营养价值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9):2062-2066.
  [14]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2):134-142.
  [15] Stefanis E D, Sgrulletta D. Use of NIT (near infrared transmission) spectroscopy for semolina analysis[J]. Tecnica-Molitoria,1996,47(9):61-66.
  [16] 楼乔明,杨文鸽,徐大伦,等.蓖麻籽脂质提取与甲酯化衍生优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2):69-72.
  [17] 曾娟,郭佩佩,欧阳勇,等.海南蓖麻籽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2009,27(3):259-26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明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并从创新主体组成、创新人才、创新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取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创新主体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措施,推动山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归纳过去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自身3个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以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提高学生专业认识能力为基
期刊
摘 要:2008—2012年间,北京口岸共截获有害生物3618种次,其中以2011年最多,达到1092种次,2008年奥运年最低为441种次。截获的有害生物中以昆虫种次最多,为1970种次,其次是真菌1161种次,线虫列第3位,285种次;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中,昆虫种次最多,93种次,其次是线虫,61种次,病毒(类病毒)排第3,18种次。检疫性昆虫截获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检疫性线虫和病毒(类病毒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究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特性,通过室内不同浓度PEG溶液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以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分析各PEG浓度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4个玉米品种种子的萌发及相关指标均有显著的延缓效应:种子发芽率(GR)、发芽势(GP)、平均发芽速(GV)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而呈明显下降趋势;D第一粒、D峰值所需天数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向后推移1
期刊
摘 要:文章首先归纳了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桔小实蝇的分布与为害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其目前分布于中国的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海南、云南、台湾等省份或地区,为害近300种果蔬植物,主要为害果实,世代相互重叠,具有群集取食的习性。接着从形态鉴定检测、声波检测及分子检测3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桔小实蝇的检测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为适应水果进出口贸易快速通关的大局进一步开
期刊
摘 要:对园林苗木生长过程中柑橘灰象甲的生活习性(趋嫩性、选择性、避光性、假死性、交配习性、越冬习性等)进行观察,并从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防治试验,形成初步观察和试验结果,旨在为园林苗木害虫防治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柑橘灰象甲;危害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667.2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3-0545  Abstract: This pape
期刊
摘 要:了解大赖草染色体对小麦光和特性和产量性状的效应,为进一步利用大赖草外源基因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光合仪测定灌浆初期旗叶光合指标,收获后调查产量性状,对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代换系和亲本‘中国春’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0个异染色体系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但除H和L染色体附加系外,均差异不显著;大赖草A、F染色体有增加气孔导度的正向效应;大赖草K染色体具有提高蒸腾速率的正向
期刊
摘 要:为推动微生物肥料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果园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生产,笔者总结了国内报道的有关微生物肥料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资料,介绍了微生物肥料概念和分类,概述了微生物肥料在果树上的效应研究,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建议今后果园应大力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果树;影响效应;应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379  Abst
期刊
摘 要:木薯优良品种选育一直是木薯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倍体育种为木薯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笔者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木薯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木薯多倍体的技术方法、多倍体嵌合体分离策略以及鉴定手段,指出影响木薯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木薯多倍体诱导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木薯;多倍体;秋水仙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改善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林分密度大、质量低、分化严重、天然更新差、病虫害频繁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建议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人工造林、科学经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措施,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及环境承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