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力量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tos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苏珊·凯因的TED演讲《内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向的负面认识。这种负面认识很普遍,各行各业都有。我仔细读了苏珊·凯因的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在看书之前,我不觉得外向高内向一等,但是内向性格的优势,如何发挥呢?
  学霸。在小学阶段,外向型孩子成绩更好,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之后,内向型性格的人普遍成绩好过外向型性格的人。二者智商均等,但是注意力的“带宽”使用二者大有不同,太喜欢热闹的孩子精力分散太多。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结果,遇挫容易放弃。内向者不急着显摆,恒心和毅力更好。有调查显示,在各项国际水平比赛上,成绩比较好的那些国家的孩子,也通常是耐力、恒心最强的。这些个性力量和学习成绩不无关联。美国的亚裔,通常给人不善言辞、埋头学习的印象,但是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学习上拔尖的模范民族。在华人越来越多的加州,甚至出現了“白人大逃亡”(white flight)的局面,因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感觉拼不过。只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优势,据说是毕业之时就结束。美国职场文化崇尚张扬、表现,你不说没人知道,所以亚裔的职场劣势就纷纷出来了,形成了“竹子天花板”。这种情形,并不是无可救药,如果多去掌握美国社会的“潜规则”,可以克服这些弊病。而美国职场对外向性格的过分推崇,也正是刺激作者写此书的一个因素。
  择业。有不少职业非常适合内向者,包括写作等诸多创意行业、科学研究、艺术等。如果你更喜欢沉思默想,喜欢精神生活多过物质生活,这些职业对你都不错,内向的性格和独处的习惯还会帮你大忙。牛顿、肖邦、普鲁斯特、奥威尔、罗琳、苏斯博士等人都是深度内向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就。还有一些职业,比如教师,内向的性格也不一定对你有多大妨碍。在美国的大学里,内向人士比比皆是。
  演讲。很多内向者害怕公众演讲,罗斯福夫人就是个例子。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后,一度想退隐乡间做一乡绅。罗斯福夫人无奈,开始替他张罗公众事务,让罗斯福得以延续其政治生涯。后来内向的罗斯福夫人居然可以开记者招待会,上电台做脱口秀等。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内向者能口若悬河地针对自己熟悉的话题演讲,但是他们不善于和陌生人拉家常。在求学、工作当中,内向者不妨扬长避短,回避暴露自己短处的家常场合,抓住机会去做这样有所准备的演讲、演示。技术也能助内向者一臂之力,比如演讲使用幻灯片等技术工具,避免紧张导致的困境。


  交往。通常情况下,性格开朗能成为关系的润滑剂,开朗的人善于经营关系。不过也要知道,关系的和谐,矛盾的解决,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往往是外向性格的短板。内向者对周围环境敏感,能洞察细致入微的变化,通常也更有能力体谅他人的处境。能够理解、甚至讨论外向者容易忽略的“沉重”话题。他们和人相处,容易以己度人。内向的人更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狐朋狗友一堆,但是容易建立长久的友谊。内向者对自己言行通常更自觉,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更清楚。
  理财。通常大家觉得发财的一定都是那些风风火火的外向者。书中说外向型的人比较急功近利,容易受高回报刺激,容易受外界波动的影响,对风险有时候视而不见,书中甚至称金融危机是过于冒进的外向人士造成的,或者说外向者搞垮了华尔街。内向者则处事谨慎,不大易随大流,常常见好就收。巴菲特就是一个深度内向者,他有句名言:“只要你有寻常智力即可,你需要的是那种克制冲动的秉性,以免冒失陷入危险。”
  领导。如果下属被动消极,需要人时常督促,外向型领导更合适。但在一些极需创意的行业,领导气场太强,太张扬,太压迫,会妨碍属下意见和创意的自然形成,这样的团队,内向的领导还好一些。甘地、戈尔都是极其内向的人。甘地开会之前,对于很多问题极有看法,甚至都给写了下来,可是开会的时候却害羞得一言不发。“我的害羞事实上是我的盾牌,我的防御。它让我成长。它帮助我寻求真相。”过早发言可能让人陷入某种姿态、见解。少说多听,延迟判断,能让人看到新的视角。一个领导开会时候过早发言,定调子,会形成瀑布效应,观点会传下去,不利于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总的来说,此书对于内向外向的看法比较辩证。内向和外向就好比阴阳的搭配与交错,其好处、坏处可能“此消彼长”。例如外向者更潇洒风光,但是更容易出轨,家庭不稳定。外向者更喜欢刺激和锻炼,可是出事的情形也更多。
  另外,内向外向可以转化。内向性格就好比左撇子,没有必要依据“性格开朗”的社会价值取向,将其强扭过来。但是,是不是说,内向既然这么好,那么大家就都各行其是,谁也不搭理谁好了?有时候人为了尊重他人,适应社会场合,也必须做些变通,比如适当拉升一下自己,根据环境外向一些,不要显得自己格格不入,这样有失谦卑。由于自己的性格,去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则什么性格都不好,管你是外向内向。需要注意的是,内向的人老是去扮外向,是很累很耗电的,需要经常有独处的环境来给自己充电。外向性格在内向的氛围里呆久了,也不健康,也需要有适当的刺激的环境,好让自己身心得到调整。
  内向外向也可选择相互搭配。因为乘坐公交被迫让座的黑人女子罗斯·帕克斯也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本来她孤身一人罢乘,不会掀起多少波澜。但是帕克斯的道德勇气,加上马丁·路德·金的雄辩口才,就能发起一场罢乘运动。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再反感、歧视内向,可是内向的力量能否发挥出来还是事在人为。
其他文献
童年往事大多是美好的,而我记忆里最深的是母亲自制的豆瓣酱,至今想起来,那一股饱满充盈着的香味仿佛还在往我的鼻孔里钻。儿时的嗅觉似乎专为食物而生,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嗅出各种食物的细微差别,这也许是我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豆瓣酱长大的缘故吧。  豆瓣酱的原料是黄豆、小麦粉和食盐。黄豆和小麦都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做酱的黄豆要挑拣饱满的大黄豆,淘净后在水里浸上几小时,然后放在铁锅里用旺火烧熟,再用小火煨半小时后
期刊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胡兰成)。  辛夷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云蒸霞起开满了一树花,它也是极静的。  因为你看,辛夷的花朵和枝条之间都留有小空间,有一股气。  所有想通过字句去接近辛夷之美的古诗,我最喜欢的是这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的,有灵动的仙气和春山的空寂,读了让人抓狂。  在中国,当然有这样的地方在,比如四川绵阳的药王谷。据说开花的时候特别当真,满山满谷,都是这种大朵大朵
期刊
谣言:用夜灯会使得宝宝发育提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啰嗦几句:生完孩子出院,爸爸收拾好儿童房,放好儿童床,在床尾安装了一盏小夜灯,希望妈妈夜里醒来照顾宝宝时,小夜灯能提供一些微弱的光亮,可是妈妈说:开着夜灯睡觉会抑制宝宝在夜里分泌褪黑素,导致早熟,不许用!  真相:  褪黑素能够间接影响一些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而这些激素的分泌变化与青春期的启动有着密切联系。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控
期刊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VR元年”,索尼、苹果等知名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VR设备,正式准备在全球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对于世人来说,VR 技术还是样新玩意儿,有些人甚至觉得它只是用来玩游戏的小众娱乐产品。随着VR技术的成熟,开发者们已经能够将它应用到各种领域上,包括且不仅限于游戏、教育、医疗、影视、新闻、旅游、购物、军事以及娱乐等多个领域,如果你还完全不知情,那今天就一起来看看,VR 到底有多少脑洞
期刊
据说,“女生节”这个日子,是我的母校山东大学1986年倒腾出来的。发起的动机,源于“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的特权”。  咦!“妇女”这个词怎么了?  新媒體的认定里,“女生”是朝气蓬勃的代言,“妇女”则是人老珠黄的象征。大姑娘给小朋友让座,家长一句“快谢谢阿姨”,瞬间带来上亿点伤害,若称“姐姐”,则喜笑颜开。呵呵!“妇”之一字,仿佛就是“粗鄙”“毫无魅力”的承载。称自己是妇
期刊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紙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期刊
链接:  文_板子 编辑_赵萍  妇女——其实是两个词。在古代,它是妇人与女子的集体称呼。妇,繁体写作“婦”,引申为已婚女性。“女”,大都是说没结婚的小女s孩。“夫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重点都在于家庭关系而不是性别。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双炮并响,那时大力推广双音节词,“妇女”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被广泛使用,不专指已婚女性或未婚女性。  “妇女”一词一度离我很远,甚至,我作为一个“
期刊
姥姥活到89岁,她是五四精神养育的新女性,虽然一生坎坷,但她以地母一样的心胸包容一切,我命由我不由天。  1917年姥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曾经是辛亥革命的起义将领,因看不惯袁世凯称帝,退役回乡,开了一家朗朗照明公司,又垦殖荒地3万多亩,成为闻名遐迩的乡绅。母亲是京城里落魄的旗人,酷爱京剧,可惜身体不好,咳血而死。姥姥从小就漂亮,长得像电影《早春二月》里的明星谢芳。她活泼开朗,常常被父亲无奈地说顽
期刊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倒下的那一霎间,同时在观望的人群发出了一阵欢呼,好似做了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一般。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开口、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
期刊
最让我共鸣的父亲形象,出自散文家鲍吉尔·原野的笔下。  这位父亲笑容可掬,但往往在儿子夺路而出急着去小便时,喝令他去厨房把烧开的水灌入暖瓶。儿子只好拎着铁壶,在冉冉热气中的流水声使他将两腿夹紧,身子扭来扭去。  鲍吉尔·原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酷刑。  我那一代的父亲们,确实比较难以捉摸。比如,大家蹲在院子里的泥地上,正玩得专注,冷不防,一位父亲走过来,弯下腰,伸出手,毫无表情地拎起一位孩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