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祛除手段遮蔽,还学生真实体验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一课时,出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画面的确制作精美,赢得了学生们的啧啧称赞。但一节课下来,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的学课文,很少看见学生静静地读书、专注地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图像是为了印证语言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来,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但由于教师过早地、机械地、对应式地出现了图像,学生想象的时空就没有了。课堂教学中少了再想象、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时,不是非要选那些最“时髦”的方法,简简单单才是真,简洁明了的教学方法照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感悟、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在感悟中内化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我们不否认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教学手段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也不拒绝多媒体教学,但决不能舍本逐末,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喧宾夺主。所以,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更主要的是看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语文学习。其实,当我们走进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等名师的课堂,纯朴、本质的教学同样让我们惊叹: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课堂同样震撼心灵。
二、祛除形式遮蔽,还课堂简约本色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祛除形式遮蔽,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本色。
祛除形式一:“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样极富民主色彩、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用语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教师如是说,其目的不外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弘扬“学生主体”的新课标精神,体现对学生个性生命的极具人本性的关注。殊不知,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心智活动过程,其间伴有认知的冲突、思考的艰辛。而对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每个自然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连贯性,前顾后盼,互相呼应,而每一种读的形式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学中若不顾内容,不问学情,一味地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选择,学生很容易会陷入盲目、避难就易的误区。这样,冷落“不喜欢”读的方式,回避“不喜欢”读的段落,学生何以能练就多样、高超的朗读技能?学生又将如何很好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真正地读懂课文?
祛除形式二:“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显得非常活跃。然而许多时候,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会发现这些合作探究没有分工、没有具体的要求,讨论的是无需动多少脑筋就能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话一停,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如果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言的总是班上那些优秀学生,不少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坐在旁边或是埋头不语,或是偷偷做别的事,成了被合作学习遗忘的人。几分钟后再听得老师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首席发言者,至于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试问这样的课堂利于学生学习母语的环境吗?学生在组长领导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或者浅尝辄止,甚至丢开课本海阔天空,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温情吗?
祛除形式三:“下面我们推荐几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一下,看谁表演得最好。”
这一形式又是现今语文课堂的一大热门。学生做演员、导演,记台词,排演,展示,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的思想品德课,还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归宿的语文课?学生又从中收获了什么呢?真可谓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结果学生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脑中空空。语文课需要激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可毕竟不是艺术课、表演课,它应立足于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学习语文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就要体现语文的本色,语文本色的目的是抓住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而这根、这脉、这魂都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不能为了增强课堂的可观性,冲淡语文本色,甚至失去语文本色。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淡化教学形式,回归简单与朴素。当然,这种简单与朴素不是马虎了事,而是厚积后的薄发,是深入研究学情、反复揣读课文后的精当设计。这种简单与朴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彰显。
三、祛除流程遮蔽,还教学实在功效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就中学教学而言,重要的还是要强基固本。然而,综观目前语文课教学流程,普遍存在着表面繁杂、缺乏实效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执教《唐雎不辱使命》,课始,教师让学生读题目推想结果:“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结果这个小国的国君派了一位使臣出使这个大国,你猜猜他会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稍事停顿,学生纷纷发言:“他肯定是想了一个计策把国土给骗来了。”“也可能是以死要挟吧。”……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接着说:“那么他到底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粗看这一教学片断,有人或许会竖起大拇指称道。他拓宽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但细细想想,难道全班同学没有一个预习课文的吗?如果有一个同学预习了课文,那还用得着花费这么多时间去推想故事的结果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故意配合老师的“设疑导人”,并且配合得天衣无缝。这种自作矫情、故作姿态、故弄玄虚要不得。
再如有教师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设计了想秋天、听秋天、说秋天、看秋天、画秋天五个步骤。一首颇有韵味但并不复杂的诗歌,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课已不课,得不偿失。因此,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非常必要。特级教师卢雁红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规划整个教学流程。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正应了语文课上的那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语文课不是故意和学生兜圈子、给学生设陷阱,我们应该运用简单的方法来获得不简单的结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幸福地行走在简单的语文道路上,触摸到平实的语文课堂,品味语言,滋养智慧,快乐成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真实的。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上一堂让人精神振奋、情感愉悦的语文课。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一课时,出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画面的确制作精美,赢得了学生们的啧啧称赞。但一节课下来,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的学课文,很少看见学生静静地读书、专注地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图像是为了印证语言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来,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但由于教师过早地、机械地、对应式地出现了图像,学生想象的时空就没有了。课堂教学中少了再想象、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时,不是非要选那些最“时髦”的方法,简简单单才是真,简洁明了的教学方法照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感悟、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在感悟中内化语言,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我们不否认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教学手段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也不拒绝多媒体教学,但决不能舍本逐末,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喧宾夺主。所以,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更主要的是看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语文学习。其实,当我们走进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彦等名师的课堂,纯朴、本质的教学同样让我们惊叹:没有运用多媒体的课堂同样震撼心灵。
二、祛除形式遮蔽,还课堂简约本色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祛除形式遮蔽,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本色。
祛除形式一:“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样极富民主色彩、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用语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教师如是说,其目的不外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弘扬“学生主体”的新课标精神,体现对学生个性生命的极具人本性的关注。殊不知,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心智活动过程,其间伴有认知的冲突、思考的艰辛。而对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每个自然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连贯性,前顾后盼,互相呼应,而每一种读的形式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学中若不顾内容,不问学情,一味地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选择,学生很容易会陷入盲目、避难就易的误区。这样,冷落“不喜欢”读的方式,回避“不喜欢”读的段落,学生何以能练就多样、高超的朗读技能?学生又将如何很好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真正地读懂课文?
祛除形式二:“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显得非常活跃。然而许多时候,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会发现这些合作探究没有分工、没有具体的要求,讨论的是无需动多少脑筋就能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话一停,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如果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言的总是班上那些优秀学生,不少人只是旁观者,他们坐在旁边或是埋头不语,或是偷偷做别的事,成了被合作学习遗忘的人。几分钟后再听得老师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首席发言者,至于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试问这样的课堂利于学生学习母语的环境吗?学生在组长领导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或者浅尝辄止,甚至丢开课本海阔天空,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温情吗?
祛除形式三:“下面我们推荐几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表演一下,看谁表演得最好。”
这一形式又是现今语文课堂的一大热门。学生做演员、导演,记台词,排演,展示,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但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的思想品德课,还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归宿的语文课?学生又从中收获了什么呢?真可谓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结果学生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脑中空空。语文课需要激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可毕竟不是艺术课、表演课,它应立足于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学习语文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就要体现语文的本色,语文本色的目的是抓住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而这根、这脉、这魂都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不能为了增强课堂的可观性,冲淡语文本色,甚至失去语文本色。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淡化教学形式,回归简单与朴素。当然,这种简单与朴素不是马虎了事,而是厚积后的薄发,是深入研究学情、反复揣读课文后的精当设计。这种简单与朴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彰显。
三、祛除流程遮蔽,还教学实在功效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就中学教学而言,重要的还是要强基固本。然而,综观目前语文课教学流程,普遍存在着表面繁杂、缺乏实效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执教《唐雎不辱使命》,课始,教师让学生读题目推想结果:“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结果这个小国的国君派了一位使臣出使这个大国,你猜猜他会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稍事停顿,学生纷纷发言:“他肯定是想了一个计策把国土给骗来了。”“也可能是以死要挟吧。”……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接着说:“那么他到底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粗看这一教学片断,有人或许会竖起大拇指称道。他拓宽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但细细想想,难道全班同学没有一个预习课文的吗?如果有一个同学预习了课文,那还用得着花费这么多时间去推想故事的结果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故意配合老师的“设疑导人”,并且配合得天衣无缝。这种自作矫情、故作姿态、故弄玄虚要不得。
再如有教师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设计了想秋天、听秋天、说秋天、看秋天、画秋天五个步骤。一首颇有韵味但并不复杂的诗歌,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课已不课,得不偿失。因此,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非常必要。特级教师卢雁红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规划整个教学流程。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正应了语文课上的那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语文课不是故意和学生兜圈子、给学生设陷阱,我们应该运用简单的方法来获得不简单的结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幸福地行走在简单的语文道路上,触摸到平实的语文课堂,品味语言,滋养智慧,快乐成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真实的。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上一堂让人精神振奋、情感愉悦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