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呼唤美的回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地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应该而且必须是美的。因此实现语文课上“美”的回归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感悟想象:品味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想象,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融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并与之产生和谐统一的共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轻松愉快得多。
  走进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美。记叙性作品总离不开描写,通过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具体形象的描写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师如能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发现人物的内心是多么美,多么令人感动。杨绛笔下的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忠厚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淳朴的好人。我们只有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深入到“老王”的内心,才能发现他那被穷苦和卑微掩盖下的内心美,也才能领悟作者的“愧怍”,与老王相比,自己也为之“愧怍”。
  从形式入手,挖掘作品的语言美。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语言准确、形象、鲜活,甚至充满诗情画意,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如能抓住这些作品的形式,便能挖掘出富有美感的语言。朱自清的《春》,语言清新活泼、朴实、隽永,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增强了表现力,整篇散文的语言无处不体现出清新美、画意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语句铿锵,激情四射,排比、叠句,反复咏叹,充满着诗意美、回环美和节奏美。各首古诗词更是语言节奏美、格律美、意境美的典范。
  发挥想象,挖掘作品的意境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意境。这些意境往往会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入选初中课本的优美散文和现代诗歌都充满了意境美,教师在钻研这样的文本时,必须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挖掘作品的意境美,使之成为培养学审美情趣的内容。
  美,不仅仅在大自然中可以寻觅捕捉,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想中也随处可见。体味崇高的精神美,无疑会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语文,让学生在自觉自主的状态下享受美。
  
  二.比较辨析:鉴赏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的确,对美的鉴赏也是如此。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安排有两单元的古诗文,其中古文所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古文一般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所描绘之景也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多采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及描绘的意境相似之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抓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作者听来,这里的鸟叫声是多么动听悦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转的乐曲,而在杜甫笔下所描绘的鸟叫声“恨别鸟惊心”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猿叫更是一种最凄厉、最悲伤的动物叫声,《山峡》中郦道元笔下的猿鸣却是“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许多人听来都感到悲伤凄凉,而作者却是百听不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描绘、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本文作者的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及对人生的深刻认识理解得透彻。同时让学生朗读背诵《春望》一诗和《三峡》一文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又如在教学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之“西湖二”讲到作者描绘西湖优美之景,热闹繁华之场面“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便引导学生与《观潮》一文中末描写观潮人众之多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就算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通过反复朗读之后,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两作者所描写之景地理跨度都比较大,所写人物都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人声鼎沸,红男绿女的繁华景象却有许多想象之处。这样不仅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的不同特点、风格进行理解辨析,会使我们的审美行为更富理性,更具目的性,从而达到感情与理智、直觉与自觉相统一的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三.融会贯通:创造美
  
  学习的全部在于运用,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课文,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适宜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有表情朗读,它既是一种美的欣赏,又是一种美的创造;还有演讲、表演等形式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美的能力。学生进行的书法练习,也是一种典型的创造美的活动。非凡是作文教学,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创造出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境界。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创造美”放在更高的层次来关照。因为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以一种“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美”的心灵来拥抱人生,以“美”的激情来面对世界,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或许也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单一地教授课文知识点的过程变成感受文章意境、领悟文章内涵、积累文章精华的立体的交流,在不丢失文章内核的情况下融合知识点的教授;想办法让学生独自面对课文的空间,不要让学生把课文当作考试的工具,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文章的闪光点。我想,这样也许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快乐交流,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语文,热爱文学。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泊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的确,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感悟美,要引导学生领略美,要鼓励学生创造美。我们期待,让语文变得更美,让学生变得更美,让世界变得更美!
  课文不只是课文,它也有多姿的生命,有瑰丽的光彩,千万不要让课文失掉美的灵魂!
  
  王国清,王安治,教师,现居湖北利川。
其他文献
那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那次舅妈到乡下来看望外婆,当舅妈看到我时,她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哎哟,晓庆长这么大了,都可以卖了。”笑得合不拢嘴的外婆也跟着说:“是呀,是呀!”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听了,一下子给弄糊涂了,难道一向很疼爱我的外婆会把我卖了?我忐忑不安地想着,越想心里越害怕,越想越觉得要赶快想办法不让她们把我卖了。于是趁她们不注意,我赶紧跑进屋